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山东文化“两创”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山东文化“两创”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2024年06月17日 12:17 中国甘肃网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等地,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古城曲阜以孔府、孔庙、孔林“老三孔”为原点,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新三孔”为延伸,深耕文化沃土,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在实践中激发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启迪新时代的哲思。新老“三孔”承前启后,珠联璧合,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写照。

  调研组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足迹,徜徉在千年孔府,感受九进院落、三路布局的堂皇威严,驻足于俯拾皆是的楹联家训前,感悟千载儒风文脉传承。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文化“两创”的实践性成果,以及带来的发展变化,不断汲取文化的力量。曲阜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大力实践,其背后是山东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方缩影,也展现出山东在文化传承发展及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大担当”。

  气势恢宏、光芒璀璨,儒风千载、文脉相传。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其重大历史责任。本次调研的重点,在于深入了解山东文化“两创”的实践探索,从文化“两创”在齐鲁大地上谱写的重要篇章获得启示。

  以思想为魂,始终把牢文化“两创”正确方向。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山东坚决扛起文化大省责任担当,把推动文化“两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篇布局、推进落实。深耕人文沃土,加强顶层设计。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组织召开文物工作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等系列重要会议,制定实施《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系列重要文件,为文化“两创”工作提供根本保障。存史启智,加强理论研究。紧紧围绕“两个结合”根本要求,创办“泰山论坛”高端理论研讨平台,成立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重点理论文章,编写《学习的方法》《经典背后》等一批优秀读物,推出全国首档交互式电视理论节目“跟总书记学方法”。以文化人,加强精品文化建设。紧扣“四个讲清楚”重要指示,创新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中心,每年联合光明日报社举办文化“两创”座谈会,打造提升《文史哲》等高品质学术期刊,出版《齐鲁文化要览》《黄河文化通览》《中国字·中国人》等精品文化丛书。

  以文脉为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在赓续“山东文脉”中赓续中华文化根脉,自觉传承中华民族基因,在守护文明印记中筑牢文化根基。深入实施“山东文脉”工程。制定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若干措施,出版发行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启动编纂6000多种、13亿字的大型文献《齐鲁文库》,“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复制回归1600余种珍稀汉籍,立起新时代“文化泰山”。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印发黄河、大运河保护规划,颁布实施齐长城保护条例、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创新实行“红黄绿”段保护管理办法。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山东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项、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5项,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重大发现,“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深入开展山东历史文化学脉梳理。持续深化儒家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系统化研究,举办黄河文化论坛等高端研讨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力生命力有力激活。以建设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为目标,整合省内外儒学资源,与教育部共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挂牌成立多家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组织实施“尼山学者”计划、“青年汉学家培养计划”,创办尼山杏坛、尼山讲堂,出版尼山文库、尼山丛书。

  以立德为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着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将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落在人心上、落在行为习惯养成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诚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出台美德和信用激励嘉许办法,广泛建设美德超市、暖心食堂等应用场景,探索推行婚丧寿节新礼仪,打造基层示范点2000余个,“厚道山东人”金招牌更加闪亮。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协同育人作用,在全国率先实现大中小学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打造“国学小名士”“黄河文化大会”“中国礼·中国乐”等综艺节目,7人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青少年自觉追求。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创新探索文明实践“五有、五为、五聚”工作模式,完善先进典型遴选体系,先后推出7名(组)全国“时代楷模”、9名全国最美奋斗者、12名全国道德模范。传承红色基因。印发《山东省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全民国防教育“五育”一体推进,持续深化沂蒙精神内涵阐发,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活动、“进红色场所、听红色故事、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实践活动。

  以活化为要,充分激发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创新传承模式、丰富呈现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整合全省文旅资源,建设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首批推出130个重点村和200个重点项目,穿珠成线、连廊成片,构建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交通线贯穿、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文化片区支撑、全域文化“两创”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坚持塑形与铸魂相结合,制定《山东省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导方案(2023—2027年)》,细化实化省市县乡村推进措施,推动各类文化资源要素落在基层、惠及群众。突出农民主体、多方参与,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为主题,创新开展“两节四集四赛系列活动”,让乡村文化热起来火起来。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演群众看”情景小剧展演,大力发展研学游、休闲游、文化体验游,让中华历史文化更具吸引力、体验感、烟火气。振兴中华传统工艺。创新实施“山东手造”工程,高标准打造5万平方米的省级展示体验中心,建成29个市级以上展示体验中心、905个展销专区,推出100家“山东手造”优选企业。济南皮影戏、淄博琉璃、东营葫芦雕刻、潍坊风筝、威海胶东花饽饽等传统工艺焕发时代光彩,小小的印章为曲阜“孔府印阁”带来上亿元产值。数字赋能文化提质增效。实施“山东智造”文化产业工程,出台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举办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加快推进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泰山新闻出版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数字出版、数字传播、数字场景应用、5G高新视频等行业“蓝海”,孔府档案数字化、稷下学文献资料数字化工程取得重要突破。繁荣文艺精品。深入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120余部作品获全国性文艺类奖项,京剧《燕翼堂》、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广播剧《守望黄河口》、图书《靠山》等20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民族歌剧《沂蒙山》获国家级舞台艺术各类奖项“大满贯”,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以传播为桥,用心用情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坚持高点站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全面立体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构建交流互鉴高端平台。聚焦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连续举办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创新“主论坛+分论坛+系列文化体验”人文综合论坛举办体系,策划举办文学论坛、古典文明论坛、儒学高峰论坛、中医药论坛等系列平行论坛,组织开展驻华使节齐鲁行、国际青年文化交流等系列文化展示体验活动,走进希腊、意大利、泰国等国举办海外分论坛,层次能级、规模影响不断提升,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做大做强全媒体传播。深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创新,制定实施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的若干措施,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平台型新媒体建设,开设“文化‘两创’看山东”“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等专题专栏,开展“走文化廊道进经济园区看山东高质量”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好客山东好品山东”融合宣推取得良好效果。加强国际传播强省建设。创新地方外宣服务国家外宣路径,深入开展国际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外宣,建立“中华文化之角·尼山书屋”等传播阵地,深化“视听山东”“文化山东”“走读山东”项目建设,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变革创新和时代阐发。山东文化“两创”的实践探索,藏着中国人的精神根脉,蕴含世界读懂中国文明的密码。只有面向时代、回应时代,才能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只有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并在国际上广泛对话、交流互鉴,才能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要面向时代、回应时代,走时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传统文化本是历史中的存在,要将其转化、发展为现实中的存在,就必须使其面向时代,回应时代与人民的诉求,在这种回应中提供方案、接受检验。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诉求、投诉举报,山东济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文化资源,将“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精髓融入社会治理,创建了市县镇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平台,推动政治、德治、自治、法治、智治有机结合,推动形成“人人和气、家家和美、处处和谐”的城市风貌。

  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走大众化之路。文化“两创”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题中之义就是致力于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文化“两创”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文化“两创”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反映民心民意、关注民生福祉、尊重民众文化权利、适应民情所需等方面下足功夫,让“两创”成效真正惠及全体民众。“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让儒韵民风代代相传,济宁市实施“百姓儒学”工程,连续10年举办“百姓儒学节”,通过“百姓设计、百姓组织、百姓参与、百姓评判”与市场化运作原则,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同频共振,形成全民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接续传承、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经受了一代代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检验,又不断地融进一代代中华儿女鲜活的生命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既不能局限于某些地区,也不能局限于某些阶层、某些群体,不能只是少数专家、学者与爱好者的事情,必须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使之深度融入大众生产生活、学校社会教育与地方社会治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树与践行。

  要科技赋能、创新形式,走数字化之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碎片化、单一化和断层化的现实问题,而数字技术原生的资源整合性、多元性和受众广等显著优势,则能实现传统文化资源高频次、全方位、低成本的数字化传承效果,从而有效弥补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短板。曲阜尼山圣境引进现代科技光电手段,在全国率先推出无人机表演、烟火表演、光影水幕表演等创新节目,使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以更具冲击力与感染力的形式完美呈现,成为全国文化旅游新地标。除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还有利于阐发其时代价值、挖掘其精神财富,从而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

  要广泛对话、交流互鉴,走国际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当前,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要以开放的胸襟将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在交流融合中寻求文明的共通之处,在反复比较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明同一切生命有机体一样,都需要新陈代谢,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的有益探索,自2010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致力于构建“南有博鳌、北有尼山”的论坛格局,打造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文明对话论坛品牌,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执笔人:杨卫方 孙强 何雨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山东省 尼山 习近平 泰山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