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关于林徽因的30件事

夜读丨关于林徽因的30件事
2024年06月11日 23:26 央视

6月10日,林徽因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无论此前你认识的是哪个版本的“林徽因”,恰宜重读真正的林徽因。因为,“真正的林徽因,更值得了解。”

《关于林徽因的30件事》

01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02

她去世之后,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只有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不是谁的太太,不是谁的“白月光”,不是什么“乱世美神”,只是建筑师林徽因。

03

今天凡是来到天安门广场的游客,都会与她参与设计的心血之作照面——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作为设计骨干,曾拖着病体呕心沥血。

04

林徽因最近一次登上热搜,是5月18日她的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迟到100年之后,给她补上了一份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且点明,“林徽因应该因其对建筑学的贡献而被世人所知,而非仅仅作为一个文化人物。她对全世界建筑行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05

1924年入学宾大前,心向建筑的她被告知:建筑系只收男生,理由是“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

“这真是气不过”,一番争取,依旧无果,于是林徽因进入美术系。

06

但——她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旁听了建筑系课程。建筑图作业被老师夸奖“无懈可击”,同学当时就记录下,“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分,偶或拿第二”。总之,入学第二年她就成了宾大建筑系兼职助教,接着1926年起又成为该系指导教师,可以独立授课。

有人感慨,学位证书这份迟到的礼物,林徽因等了足足一百年。或许,她才不在意。她的才华与热爱是一些“门槛”拦不住的。

07

其实,当年在美国学生印象中,中国来的学生刻板、生硬,唯独这位“Phyllis”(菲丽丝,林徽因英文名),“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美貌、活泼和机灵,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又善于交际”。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能以这样一种自信、拔尖、阳光的姿态出现,很是难得。

08

来,留一些时刻专门感受一下林徽因明媚的生命力

09

悲恸的是,在宾大念书期间,林徽因的父亲在军阀混战中被流弹击中殒命。林长民,这位开明的父亲曾带爱女游历了欧洲诸多城市,希望她“暂时离开家庭繁琐生活”“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徽因正是这一时期爱上建筑学的,“一种把艺术创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林徽因与父亲

10

梁思成到宾大读建筑,也是受林徽因感染。当然,他一向喜欢绘画,练得一手好素描,很轻易地就与“未婚妻”志趣相投,走上同一条路。

这里补充一个背景:当时国内还没有专业系统研究建筑的学科。在我国古代,建造房屋等土木工程活动,历来被视为“匠人之术”,施工要诀凭师徒口口相传,罕有文字记载。直到十九世纪,西方学者描绘的世界建筑体系大树,主干是希腊、罗马建筑,以及由此派生的体系,中国建筑不过是旁枝末节。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天坛祈年殿屋顶

11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完婚。为什么选在这一天?3月21日,是宋人为李诫立的碑刻上唯一的日期。他们望子成“匠”,为小儿子取名“梁从诫”也是仰慕李诫的业绩。李诫,宋徽宗的工部侍郎,所著的《营造法式》,北宋京城宫殿建筑的营造手册,令梁思成半生痴迷。

12

说起来,至少有两个学校的师生,一定会对林徽因这个名字感到格外亲近。1928年,回国当年,梁林夫妇在东北大学共同创建了中国首个建筑系。1946年,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已病重却热心不减的林徽因,又承担了大量计划和组织工作。

1950年林徽因与清华建筑学子

2000年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左四)与上图同一批学子(位置亦相同)

13

在东北大学,上第一堂课时,林徽因抛开课本,把学生带到了沈阳故宫,以眼前的古建筑作教具,带学生去玩味建筑与美的关系。多年以后,她犀利的谈锋、爽朗的幽默,仍令学生们记忆犹新。

“她不施粉,不抹胭脂,但是令人眼前一亮,very attractive!(非常迷人)”,难忘恩师的,还有清华大学建筑系第一届“白发苍苍”的学子们,他们说,一旦领教过林先生学识上的才思与见地,就会发现电视上塑造的角色与林先生很有距离。

14

所以,当自己的母亲被演绎成“一个只会忸怩作态、眉目传情、哭哭啼啼的小家女子”,梁再冰和梁从诫姐弟俩愤愤不平。在梁再冰那里,母亲妥妥“e人”,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在初见者的印象里,“她可不是那种只会抿嘴嫣然一笑的娇小姐,而是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言语锋利的评论家”。

林徽因与儿女在北总布胡同三号庭院中

15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的六年,林徽因一家住在北京的北总布胡同三号院。在小有名气的“太太的客厅”,林徽因总是谈话的中心。谈笑有鸿儒,这么说吧,“很多影响中国近代史的人都在他们的朋友圈里”,胡适、冯友兰、张奚若、钱瑞升、金岳霖、周培源、陈岱孙、叶企孙、吴有训、邓以蛰、陶孟和、徐志摩、沈从文,等等。

也是在这时,梁林夫妇结识了挚友——在清华任教的美国学者夫妇费正清、费慰梅。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学家,费正清称林徽因是“毕生最要好的友人”,费慰梅则亲自为梁林著书立传。

16

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加入了专门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与保护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如今学建筑的可能无人不晓。此后数年间,这对建筑伉俪和学社同仁一路颠沛,走遍中国15个省约200个县市考察古建筑。

17

今天,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去眺望,他们有谁可倚靠呢?那时古建往往隐没在荒郊野谷,餐风宿雨,骑骡子,抓虱子,不在话下,还要面临断粮、迷路、土匪打劫等险境。

在一不小心恐将粉身碎骨的条件下攀高塔,学社成员莫宗江回忆,再艰苦的地方,只要他跟梁先生敢爬敢上的,林先生就敢上。

考察中的林徽因与梁思成

18

高光时刻是1937年6月末,梁林等人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考察时,确认寺内大殿为唐代遗构,推翻了当时日本学者认为唐代木构建筑在中国已经无存的观点。

梁从诫记得,“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当时他们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着测量,母亲又怎样凭她的一双远视眼,突然发现了大梁下面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就是这些字,成了建筑年代的确凿证据。”

1937年在五台山佛光寺考察

19

这本就是一场抢救式的古建筑考察。

一边在摧毁,家园连同我们的所爱被日军轰炸成残垣废墟,一边在重建,重建当时可能已成碎片的文化信心。

他们风尘仆仆加快勘测,发现确立文物古建的价值,填补研究空白,书写中国建筑史,令其留名于世界。“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做刀”,如果文物古建惨遭不幸,至少,还有他们一寸寸量来的历史资料留存。

20

1937年7月12日,沉浸在佛光寺兴奋中的一行人走出深山时,等着他们的却是“七七事变”的消息。心急如焚的林徽因给8岁女儿去了一封信,叮嘱她:“现在我们做中国人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21

北平沦陷,梁林一家不愿活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汇入“苦难的潮水”,踏上南迁逃难之路,一路上可谓九死一生。

在长沙,他们遭遇了日军空袭,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中写道,“还没来得及下楼,离得最近的炸弹就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手里还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倒地上……”“又一架轰炸机开始俯冲,我们停了下来,心想这一回是躲不掉了,我们宁愿靠拢一点,省得留下几个活着去承受那悲剧……”

22

接着,在小城晃县,她发起高烧、肺炎,整整两周,命悬一线。

在昆明,日军的扫射“像是一阵阵暴雨”。梁林两位建筑师唯一一次为自己设计房子,土坯小房,坐落在田垄荒郊。

在四川的小镇李庄,噩耗传来——林徽因的小弟林恒在空战中牺牲成仁。山河破碎,日子贫迫到了极点。

23

有一段对话,平静到令人生畏。我们不曾见过她,却清清楚楚地瞧见了她的风骨。

当时年幼的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真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

林徽因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24

在李庄,卧病在床的她能残活于世已是幸事,可她的选择不是躺平。

她写出《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还记挂着战后贫苦的老百姓住在哪儿。

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建筑学术著作《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后来常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林徽因给“点”上去的。

25

1946年,梁思成在面向西方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著)中如此向爱妻致谢,“近年来,她虽罹患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苦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

26

林徽因不独是梁思成的支持者与合作者,也应称之为中国建筑学科的奠基人,有学者以林徽因完成于1932年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和1934年的《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为例,指出“林徽因是最早对中国传统建筑做出理论定义的学者”。

很妙的是,在诗意和画意之外,林徽因提出“建筑意”。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

林徽因与梁思成

27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向她呼吁挽救当时濒于失传的北京景泰蓝等手工业。她便亲自到作坊去了解制作工艺,设计出了一批构思简洁、色调明快的民族形式图案,还指导工人烧制。“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就曾跟随林徽因设计景泰蓝,由此走上工艺美术之路。

28

当年,面对北京古城墙与古建筑的拆除,林徽因和梁思成根据国外历史名城被毁的教训,一道据理力争,勇敢发出了建筑专业人士的声音。

29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于四月天。她不在了,又好像一直都在。在当下,我们之中兴起这样一股与她“对望”的风潮,来她勘测过的地方,与她穿越时空对望。

30

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是她。

曾为首次访华的泰戈尔担当翻译的,是她。

与梁思成共同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的,是她。

在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倾注了心血的,是她。

林徽因与病床上的梁思成讨论国徽设计方案

抗战时,鼓舞着“我们做中国人要顶勇敢,顶有决心”的,是她。

深入荒凉,抢救古建,在破旧庙宇里一寸寸测量的,是她。

拖着病体,热血难凉,在偏远小镇与爱人一起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是她。

被不少人在绯闻中误读的,也是她。

记忆可以模糊不清,但是我们对她的刻画不可以浑浊下去。

理解她,不需要借助谁的视线,她用学识和卓绝精神为中国建筑事业垒起的一砖一瓦,如此坚硬、清晰,足以我们仰望良久。

主要内容参考丨总台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林徽因与梁思成》费慰梅著

《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

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新华社的新闻信息

致谢丨总台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团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监制丨李浙

制片人丨王兴栋

撰稿丨王若璐

校对丨高少卓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林徽因 梁思成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