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金街”飘书香——首都“商业第一街”也是“文化会客厅”

“百年金街”飘书香——首都“商业第一街”也是“文化会客厅”
2024年06月11日 09:32 北京日报客户端

出故宫,沿东华门大街、东安门大街步行约1公里,就踏上首都“商业第一街”——王府井大街。车马喧阗逾百年,这里被称为“百年金街”。现如今,这里也是一条“文化回廊”,一家接一家书店隐于闹市,氤氲着浓浓书香。

初夏北京,草木葳蕤。沿王府井大街向北,一排灰白色砖墙旁,门脸不大的灿然书屋静安一隅。

6月7日,王府井大街上一排灰白色砖墙旁,门脸不大的灿然书屋静安一隅。雅致的白色二层小楼,一层是书屋,二层是露台。记者马晓冬摄

雅致的白色二层小楼,一层是书屋,二层是露台。一面镂空幕墙半围起一个小巧庭院,“春茶到了”的招牌与葱茏繁花相映成趣。

推门而入,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古典的中式藏书架整齐排列,一直往深处延伸。两侧墙上,错落地展示着一些或黑白、或泛黄的字画、物件、照片。案旁、窗外有兰花、文竹点缀。

“这里原是中华书局的读者服务部。取名‘灿然’,是为纪念中华书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总编辑兼总经理金灿然先生。”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迎了上来,引记者朝里面走去。

书屋不大,内里却别有洞天。走过一张张老照片,仿佛打开了中国古籍出版图鉴。诞生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曾凝聚有梁启超、徐志摩、茅盾等一串响亮名字,为后人留下诸多中华经典。

“古籍,不是存了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万年的生命。”尹涛说。从《北平风物》《园林有境》到“二十四史”“中华三全本”……顶天立地的大排藏书架,满目琳琅,尽是值得珍藏的“宝贝”。

藏书重重伴茶香,总能遇见旧相识。“不来灿然的周末是不完整的。”在金融街工作的程子园说,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灿然的老经典,“从历史里能看见未来,从传统中更能知晓今日。在这里,我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

此刻,时间慢了下来。静谧与繁华,不过一墙之隔。登上露台眺望:商务印书馆的“客厅”涵芬楼书店就在隔壁。灿然书屋经理吴魏指着远处说,“再向北,还有北京人艺戏剧书店、嘉德书店、三联韬奋书店、更读书社。从这儿往南,还有外文书店、王府井书店。”

6月7日,灿然书屋内古典的中式藏书架整齐排列,一直往深处延伸。顶天立地的大排藏书架,满目琳琅,尽是值得珍藏的“宝贝”。记者马晓冬摄

八家书店,八种景观,每一家都有独一无二的气质和生命力。最北一家与最南一家之间,不过1.8公里。时有书店点缀的“百年金街”,繁华是这里的根,文脉是这里的魂。

书店,凝结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游人爱上北京、学人留在北京,书香北京是一个重要方面。”作家崔岱远说。

京城的书香,远不止眼见之表面。如果时间能够折叠,爱书人能在这条街上遇见前来东安市场淘书的鲁迅、钱穆、萧乾、老舍、钱钟书、吴祖光、张中行,京城响当当的文人墨客都曾是这些书摊上的老主顾……

旧时的书店不比现在大,却比现在多。钱穆在《师友杂记》中感慨:“北平如一书海,游其中,诚亦人生一乐事。”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老城改造,东安市场、隆福寺的旧书摊不见了,惹许多文人留下了好些“旧书摊感怀”与“淘书旧事”。

“好在今天,书店依旧是京城一景儿,这个根没有丢。特别是这几年,一批有底蕴、有气质、有格调、有灵魂的书店在京城二环里扎根绽放,爱书人也多了起来。”吴魏颇感欣慰。

书店人的劲头也足。这段时间,吴魏忙着张罗文化沙龙、搞主题设计。“像宋朝、苏东坡,都是大家喜欢的IP。我们围绕‘宋’,集结了有关宋词、宋人、宋茶、宋雅的书籍,以及茶具、茶叶、陶瓷等物件,让大家立体地走近宋朝,走近活着的历史现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作别灿然书屋,记者一路向北,穿过五四大街,来到一栋点灯的蓝白色小楼前。

又是一家老字号。创立于1932年的三联书店为爱书人开设的“不打烊书店”三联韬奋书店,是京城爱书人的又一灵魂栖息所。它的面孔、故事多次出现在杨绛笔下。

每次来,客人都是满满当当。有学生模样、提着行李箱就来这儿打卡的人,也不乏二环里的老街坊。虽已是晚上饭点,爱书人或坐或站,依旧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往负一层走一走,台阶上下尽是捧着书的人。

“这是北京第一家24小时书店,喜欢来这儿是因为它永远为我们留着一盏灯。”东城居民李恒习惯了下班后先来看会儿书再回家。

“城市的书房,不灭的灯火”,令人神往,却实属不易。过去十多年,电商的兴起、房屋租金与人力成本的节节攀升,以及碎片化阅读的偏好、数字化阅读的便捷,曾一度将实体书店逼入绝境。

“算经济账,寸土寸金的二环里,开书店并不划算。但一代代市民共有的价值趣味、审美追求、生活态度,需要精神地标来承载,让文脉延续。”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海英说,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必然给书店腾出一席之地。

为了居民百姓“家门口的书香”,北京东城先后推出19项扶持举措,真金白银支持书店发展。特别是2021年加快“书香之城”建设以来,一批实体书店进入商场、社区、园区、楼宇,以各具特色的创新探索融入百姓生活……

出门往东不足200米的更读书社,又是另外一种气质。“万物皆可燃”——5个飞扬的手写体大字高高挂起,与云朵、鸟巢、枫叶等形状不一的吊灯一起,点亮来客的热情。

“更读书社是活的,每次来你都会发现一副新的面孔。选品、装饰、图书、餐食,它在一直变化,不断适应客人需求。”更读书社创始人王雷说,在二环里开书店是奢侈的,因此我们不能止于书店,而要做“链接者”。“谁说书店里不能开播客、喝咖啡、交朋友、上自习?”

更读书社的确不止于书社。它的最深处摆有一片整齐桌椅,书架上的书全都贴有“红签”,不卖只借,一旁还立着图书馆才有的借阅机器。把公共图书馆开进书店,这是东城区创新推出的“馆店结合”模式。将公共图书馆功能区与书店的消费场景融为一体,不仅能节省空间、节约成本,还能凝聚人流、活跃人气。

得知书店里还能办理借书证,不少居民前来尝鲜:“在这里既可以找书、聊书、买书,还能借书、还书、看书,方便!”“过去,借书要跑大老远。现在,图书馆来到了家门前。”

老城滋养着书店,书店滋养着爱书人。一种“文化即生活”的氛围在北京东城蔓延:全区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数量以2.09家位居北京首位、全国前列,8个大型书城、近200家实体书店、5条慢生活书店探访路线,密织着老城的文化网络,形塑着老城的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说,文化底蕴源于历史的沉淀,也来自当下的培铸。王府井具有700多年建街史和百余年商业发展史,是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街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的“文化会客厅”。“我们加速‘崇文争先’创新实践,从‘文化+’角度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场景、探索新模式,以文化塑形象、增动力、提品质,使其既有‘烟火气’又有‘书香味’,让文化东城的胡同街巷、楼门院落更有韵味,也让市民崇文礼敬、老城焕发新生。”

夜色已沉。此时的北京,暂隐了日间的繁华,多了一丝静水流深。城市书房的灯火亮着,有人头一回走进,有人席地而坐,有人心满意足而归,有人在这儿憧憬未来。

来源 | 新华每日电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书店 书屋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