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警方总结就业“坑”词

铁西警方总结就业“坑”词
2024年06月11日 00:25 媒体滚动

转自:沈阳晚报

  又到一年毕业季,许多人即将走出校门迈向社会。在大家努力收获入职通知的同时,铁西公安分局总结出一些陷阱和如何防范,望毕业生要小心“求职陷阱”避开套路和骗局。

  警方提醒:这些“坑”要避开

  1.境外高薪诱骗陷阱

  现在很多骗子把违法犯罪活动包装成境外“高薪”工作,成功引诱求职者上钩后,可能会被拐骗到境外从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拒绝工作或“业绩”不达标者,可能遭遇非法拘禁、虐待等人身伤害。

  防范提醒:看到这种境外高薪诱惑一定要查一下经营公司是否具备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这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如果高出很多就要考虑是否有陷阱。毕业生应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对市场中介机构应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境外职业介绍服务。

  2.传销陷阱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一般以亲友极力推荐的途径传播,基本都以轻松赚大钱、无须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传销面试或工作地点都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防范提醒:高校毕业生务必清楚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了解传销的基本特征,对发展下线的宣传,要保持头脑高度清醒,防止陷入传销设计的圈套中。如果不慎进入传销,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脱身报警。

  3.黑中介陷阱

  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相关资质,以冒充或伪造相关资质骗取求职毕业生信息。往往收取高校毕业生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毕业生入职时,不法用人单位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毕业生上岗或中途辞退。这些非法职介机构即便提供了岗位信息,往往也是与高校毕业生需求不匹配甚至虚假的就业岗位。

  防范提醒: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应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对市场中介机构应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与市场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不要轻信其口头承诺,一定要看清签约的内容,不要盲目签字。要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实习等都需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法律依据。如交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

  4.“刷单诈骗”陷阱

  一些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抖音快手点赞员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薪酬丰厚。

  防范提醒:毕业生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了解当前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的往往是陷阱”的道理。同时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支付宝等密码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5.“培训贷”陷阱

  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高校毕业生承诺培训后保证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或直接收取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相关机构或用人单位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的工作与原先承诺相差甚远,毕业生可能会面临身负高额借贷或投入高价培训费用,又没有实现就业的不利局面。

  防范提醒:毕业生要增强辨别意识,看中介机构或企业是否合规合法且经营正常,看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注意保留相关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确有需求参加职业培训的,请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官方网站查询公布的正规培训机构。

  “交费”需谨慎

  1.提防黑中介骗取中介费

  不少求职者找工作心切,相比于传统招聘,网络招聘平台的便捷性更高,但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存在着“黑中介”的可能性,这些“黑中介”往往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找借口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

  2.提防不良培训机构骗取高额培训费

  某些招聘公司实为“培训机构”,他们以“面试”为幌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诱导求职者报名参加上岗培训,并要求缴纳高额培训费,进行一些培训、发放培训资料、光盘等,但这些资料却与入职考试内容毫不相干,最后甚至以能力不达标等借口,通知求职者另找工作。

  3.提防非法招聘公司骗取押金保证金

  无论是“抵押金”“风险金”“保证金”,还是“入职费”“服装费”“介绍费”……当被承诺或被暗示“交了费就包入职”时,极大可能就是遇到骗局了,在求职者交费后,骗子要么找借口不安排工作,要么就直接人去楼空了。

  牢记莫“中招”

  不少招聘诈骗都利用了求职者求职心切,渴望高薪的心理,对于求职者而言应该怎么做,记住以下攻略。

  1.警惕低门槛且高薪的职位,尤其要更加谨慎看待招聘信息中出现的“月入过万”“高薪日结”等词汇。2.尽可能了解清楚公司情况,例如使用专业的求职中介机构,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权威平台查证公司信用信息、实地考察公司所在地等。3.在签订就职培训等合同协议时要明确清晰了解协议内容。4.如果仍旧“中招”要及时保存证据,并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远 图据新华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