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稻田逐梦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袁隆平:稻田逐梦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2024年06月07日 11:42 科技部网站

转自:中国科学报

5月22日前后,来自各地的民众手持鲜花、稻穗,赶到位于湖南长沙的唐人万寿园,深情悼念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今年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这位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是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与应用,曾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的一生都浸在稻田里,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立志学农逐梦稻田

袁隆平和农业结缘,不得不提他上小学时的一次郊游。6岁的袁隆平曾到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参观。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叹不已:红红的桃子挂满枝头,紫红的葡萄一串串地垂在架上,花圃里百花争艳。那一刻起,袁隆平暗下决心学农。

高考完填报志愿时,父母郑重地问袁隆平究竟想学什么,袁隆平认真地说,“我要学农业,为农业奋斗”。1949年,他如愿报考了农学第一志愿。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长达18年的教书生涯。

1961年,袁隆平课后在学校的早稻试验田里,意外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稻禾,足有10余穗。他挑了其中一穗,发现有籽粒200多粒。袁隆平如获至宝,收获时把这一株的籽粒全收了。

?

袁隆平在田间。辛业芸 供图

第二年,袁隆平把种子播到试验田,结果田里的稻株高的高、矮的矮,抽穗时早的早、迟的迟,性状发生了分离,让他很失望。

但在失望之余,袁隆平进一步思考造成这种分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只有杂种的后代才可能出现这种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的分离现象。灵感告诉他,那株“鹤立鸡群”的稻株乃一株“天然杂交稻”!

尽管当时的学术界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他又通过人工杂交试验发现的确有一些杂交组合具备优势现象,那么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是存在杂种优势的。基于这些认识,他坚定信念要搞杂交水稻研究。

1964年,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一头扎进稻海,在观察了14多万个稻穗后,发现了第一株来自洞庭早籼的雄性不育株。

1966年2月的《科学通报》上,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在国际上首次论述了水稻雄性不育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并指出其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生产利用前景。

在杂交水稻研究最初的六年里,他和助手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的实验,均没有获得不育株率和不育度达100%的不育系。为此,袁隆平提出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新设想,作为研究新不育材料的新途径。

1970年11月23日是杂交水稻研发史上特别的日子。那天,海南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和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交通要道旁发现一片野生稻,田里有三个稻穗的雄花颜色异常,均来自同一株野生稻。后经袁隆平确认,这三个稻穗的花粉与试验田里不育株的花粉染碘镜检情况一样,他把这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这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作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水稻三系的进展情况》报告,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成功。1974年,第一个强优势高产杂交稻组合“南优2号”破土而出;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中国大面积种植,在生产中比常规稻增产20%。

高产、更高产、超高产

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是袁隆平团队对水稻产量的永恒追求。

三系法虽是杂交水稻最初培育成功采用的方法,但随着杂交稻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从育种上分析,杂交水稻研发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此,袁隆平带着团队不断寻求新突破。

1986年,袁隆平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他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3个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取得新突破绝非易事。光敏不育系的发现,让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迎来新希望。然而,正当两系法研究在全国逐步铺开时,却遭遇当头一棒。

1989年的7月,一次异常低温天气导致已经过鉴定的“光敏不育系”变成了可育,出现了“打摆子”现象,全国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几乎都失败,这直接让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步入低潮,甚至有不少学者放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带领协作组,加强两系法杂交水稻气象科研协作攻关,开展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繁殖、制种等重大策略研究。

袁隆平带领协作组总结出一整套选育实用光温敏不育系的技术方案和体系,设计出一套能使临界温度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光温敏不育系提纯方法和原种生产程序,提出亚种间强优组合选配等技术策略和技术措施……好在,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拨云见日,专家们信心倍增,使研究从低谷中走出来。

1995年,经克服重重困难,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相较于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一般可再增产5%至10%,且米质较好。

?

成熟的稻穗。王昊昊 摄

袁隆平认为,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解决21世纪的吃饭问题,唯一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极其重要的手段。

紧接着,我国提出超级稻计划,第一期目标是到2000年大面积种植水稻、亩产达700公斤,第二期为到2005年大面积亩产800公斤。

1997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发表论文《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之后迅速立项在两系法基础上研究超级杂交稻,提出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超级杂交稻”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

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杂交水稻在50年里历经三次理论创新突破,实现了五轮产量跃升。2000年、2004年、2011年和2014年分别实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达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和第四期育种攻关目标,该项研究两度被两院院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目前,中国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超1700万公顷,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一季稻大面积种植亩产从2000年的700公斤,节节攀升至2023年的1251.5公斤。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以来,已累计推广应用于70多个国家近100亿亩,粮食增产近万亿斤。

 “种子精神”代代传

袁隆平一生成就斐然,获表彰无数,但他最惦记的还是“下田”。他常说,“一到超级稻田里,我就兴奋起来了,就不累了!”90岁高龄时,他佝偻着身子的身影,仍常出现在试验田里。

在袁隆平纪念墓园旁的立石上,刻有“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斯人已逝,“种子精神”长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一往无前。

“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首要条件是下田,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电脑、书本里种不出水稻。”袁隆平曾说,他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的一言一行,深刻地影响着身边人。

“我给学生讲课时,总会讲我眼中的袁院士,讲袁院士的八字箴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希望学生学习袁院士的职业精神、忧患意识、责任担当,继续他的未竟事业,实现他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伟大梦想。”袁隆平长达25年的工作助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表示。

近几年,袁隆平的后辈及同事们,在杂交水稻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比如,超级杂交稻一季稻大面积种植平均单产超过每公顷18吨,创造了世界水稻种植最高单产纪录;应用第三代杂交稻新成果在湖南进行双季晚稻种植,使双季稻周年产量超过每公顷24吨;培育了低镉臻两优8612、西子3号等新品种,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实用性低镉水稻品种。

2022年,爽两优138在广东江门耐盐碱百亩示范种植产量达412.1公斤,兴安盟“157”品系和“X56”品系在苏打盐碱地亩产分别达717.56公斤、702.5公斤;再生稻培育筛选出两优389、爽两优138等10多个新品种;第三代杂交稻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育系分选技术和转基因花粉失活技术,从技术源头上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正如袁隆平自述文章中所说,“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始终处在科技前沿。通过改革开放,我们不断创新,一次次打破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推动学科发展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依靠种业科技进步解决和保证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能力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