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甘肃省非遗系统性保护花繁果硕

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甘肃省非遗系统性保护花繁果硕
2024年06月05日 16:41 中国甘肃网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兰州太平鼓(兰州市)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榫卯木制手工制作技艺(定西市)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凉州攻鼓子(武威市)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裕固族传统婚俗(张掖市)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河战鼓(白银市)

  公祭伏羲大典在天水市举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祁晓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我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统筹谋划、高位推进、狠抓落实,甘肃非遗系统性保护结出累累硕果。

  截至2024年6月,全省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1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49人。其中,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天祝格萨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8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58名;各市(州)共公布2211项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3425名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县(区)共公布5329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8798名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省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全省认定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121家,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15个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家非遗工坊入选国家三部委联合公布的“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先后组织举办黄河流域九省(区)非遗论坛、甘肃非遗大集、“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甘肃非遗大舞台展演季暨甘肃非遗进景区展演系列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甘肃省主会场系列活动,并遴选优秀非遗项目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显著提升甘肃非遗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总体上,我省非遗系统性保护越来越精细化,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中央及省级财政持续投入,各级非遗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生产性保护成效明显,整体性保护工作取得进展,法治化保护工作进展顺利。非遗系统性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一项惠民工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此,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将于6月10日至14日在庆阳市举办甘肃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以开幕式、甘肃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展、甘肃省非遗购物节、“非遗+旅游”示范性活动、第十九届香包民俗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展示我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持续推进全省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擦亮甘肃文旅名片,赋能文旅强省建设。

  兰州

  近年来,兰州市创新工作思路,加强政策扶持,夯实传承基础,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保护先行。先后出台《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认定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形成以国家、省级代表性项目为重点,以传习所为阵地,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格局。积极开展理论研究,编纂出版《兰州市非遗丛书》,出版11册专著,取得非遗保护普查研究重大成就。

  坚持传承筑基。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基地建设,建成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成为宣传非遗项目的主要阵地和窗口。设立44个传习所,培养和带动传承人上千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5个,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到42个、7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6人,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到41人、113人。

  坚持弘扬铸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军营”“五进”活动。春节庙会、农民艺术节等重点节会活动中,表演类、技艺类非遗项目成为展示展演的主角。积极推进非遗“走出去”,兰州太平鼓、高跷获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太阳神鸟金奖。

  嘉峪关

  嘉峪关市非遗保护工作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公布了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3人。确立了地蹦子、霸王鞭、嘉峪关民间小调、嘉峪关烤肉等11个非遗传习所,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个,省级非遗工坊1个,市级非遗工坊2个。非遗展馆免费开放,承载发挥非遗宣传、传承、保护功能。

  近年来,嘉峪关市积极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专场晚会、非遗展览、文艺演出、公益讲座等文化活动30余场,惠及群众10万人次。为进一步强化非遗保护宣传推广工作,举办了省级非遗项目“嘉峪宝卷”“嘉峪关民间小调”传习培训班,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20余场,出版书籍《嘉峪关民间小调》,深受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喜爱。省级非遗项目“大漠风雨雕石艺画制作工艺”获2023年第十六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创新二等奖、甘肃省文旅创新创业优秀奖。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嘉峪关市文化馆在《嘉峪宝卷》的传承基础上,新创编了《嘉峪宝卷》新卷——闫桂珍宝卷17个曲牌曲调,并开设民间文学传承实践班,广泛教授传唱,使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金昌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和“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城市,金昌既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工业新城,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之城。

  三角城遗址的断垣残壁,可以触摸到先秦时代;蜿蜒曲折的御山峡,藏着丝路名刹;横贯于永昌县境内的汉、明长城,沧桑了时光……丝绸之路上遗留的文明,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昌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其中一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永昌宝卷、永昌曲子、节子舞等12项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川剪纸、永昌花儿等59项被评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金川月饼等82项被评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评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7人、市级107人、县级58人。扶持建成市级民俗馆1个、乡镇级民俗馆5个、非遗传习所7个,年接待观众近8万人次。匠心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评选认定永昌地毯、金川刻字等4个市级非遗工坊,其中金川刻字非遗工坊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

  近年来,金昌市不断健全非遗保护政策,实施非遗保护工程,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社火秧歌调演、小戏小曲展演、民间民俗艺术作品展等展示展演活动,让欢快奔放的节子舞、蕴含众多传说的永昌皮影戏走近群众身边,尽享民俗风味文化大餐。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深入挖掘以羊肉垫卷子非遗项目为代表的金昌传统美食,开发建设一批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为内核的旅游综合服务项目。培育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永昌节子舞、永昌宝卷非遗项目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旅游产业,“非遗+”已成为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力量。

  白银

  白银市位于甘肃东部,三原交汇,丝路贯境,大河中流。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文化重镇,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也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是我国最大的高扬程电力提灌区、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兰白经济圈的核心之地。

  在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上,黄河、绿洲与沙漠同在,长城、石林与红色资源共存。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白银市拥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多个门类5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21项、13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30人、297人。

  这些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历史的见证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人民群众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民众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天水

  天水,古称成纪,因“天一生水”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水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厚。以太昊伏羲祭典、秦安小曲、武山旋鼓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天水五千多年的历史洪流中,不断传承保护,源远流长。

  近年来,天水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项目资金申报、传承人保护、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展演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50项、180项、550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59人、378人、1309人。省级非遗工坊10家,市级非遗工坊14家。非遗传习所70个,非遗企业63家,非遗传承基地15个,非遗陈列馆3个,乡村记忆馆20个,农耕记忆馆2个,秦安小曲文化交流中心1个。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武威

  武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积淀丰厚,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威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市级、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29项、107项、221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46人、147人、272人。省级非遗工坊5家。相继出台了《武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武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措并举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编辑出版了《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民勤非遗》《凉州贤孝》《古浪老调》等图书及音像制品30多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武威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组织开展了“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官方账号“武威非遗”视频播放量在抖音平台位居全国第七,在快手平台视频播放量位居全国第三,受到文旅部通报表扬。品牌性文化活动“非遗进景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演”等活动常态化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武威非遗的知名度、影响力、可见度,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张掖

  目前,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市级、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33项、123项、417项;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73人、394人、744人。

  遇见彩虹张掖,乐享非遗之美。近年来,张掖市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让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项目保护与产业开发并重。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累计投入2亿多元,建成省级非遗工坊15家,非遗保护中心5家,非遗博物馆、乡村记忆馆23家,重点传习所52家;成功申报裕固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现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甘肃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每年开展非遗手工技艺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劳动力近5000人次,引导工坊“线上”“线下”联合销售。新开发“跟着非遗游张掖”主题线路8大系列13条,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创新载体与加强交流并举。推进非遗资源普查,完善张掖文化云非遗资源数据库。拍摄制作《张掖民俗文化》《西茂的婚礼》等纪录片22部。常态化传承活动集传习、研讨、传播为一体,并结合抖音、快手等平台拓宽传播途径,浏览点击量达1000多万人次。开办“非遗里的张掖”专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张掖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受到央视《记住乡愁》《美丽乡村》栏目、《求是》杂志等40多个国家级、省级媒体关注,部分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赴埃及、匈牙利等14个国家进行展示展演。

  成功举办非遗宣传展示、非遗过大年、社火调演等活动,展演500多场次。在16所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裕固族服饰等18个项目引入课堂;成立张掖市非遗(传统戏曲)传承示范基地,组建全市第一支传统少儿社火队。

  酒泉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酒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和睦相处,交融汇通,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有酒泉夜光杯雕、河西宝卷(酒泉宝卷)、敦煌曲子戏、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肃北蒙古族服饰、肃北祝赞词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酒泉地蹦子、金塔木雕、玉门陶埙制作技艺、瓜州木偶戏、敦煌彩塑、肃北蒙古族婚礼、阿克塞哈萨克族刺绣等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03个项目、662个项目分别列入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名。现有“肃北雪山蒙古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区”“阿克塞哈萨克族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酒泉马记手工空心挂面工坊、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非遗工坊2个省级非遗工坊。

  近年来,酒泉市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亮相全国舞台,不断提升了酒泉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平凉

  平凉历史悠久,非遗灿若明珠。近年来,平凉市大力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深耕非遗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现有泾川西王母信俗、华亭曲子戏、庄浪高抬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皇甫谧针灸术、崆峒派武术等2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平凉民歌等174个市级代表性非遗项目;面塑等428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26人、333人、878人。建成崆峒文武学校、崆峒笑谈、皇甫谧针灸术、安口砂器等非遗项目保护基地、非遗传习所28个,形成了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的非遗保护框架。成功打造“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入驻面塑、蓝染等9个非遗项目,建成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开辟了市民休闲体验、研学游览、购物消费的新去处,成为平凉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亮点。

  不断加大对外宣传交流力度,先后选派平凉剪纸、崆峒武术、陇东民歌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展现平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非遗保护成果;依托文旅资源和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各类大型展演及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拍摄大型专题纪录片《一脉心香》、宣传片《不负岁月》,出版《平凉民间文化瑰宝》《华亭曲子戏》《崆峒笑谈》等非遗保护资料20余部。

  庆阳

  近年来,庆阳市非遗传承体系逐步完善,传承能力逐步提高,传承氛围日益浓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保障措施逐步加强。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3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75项。环县道情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全市现有4名国家级、52名省级、176名市级、1772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入榜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庆阳非遗代表团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包、剪纸、皮影等非遗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庆阳对外交流的城市名片和文化信使。

  新时期,庆阳将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时代价值,努力提高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非遗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在连接现代生活中绽放出迷人光彩。

  定西

  定西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遗产名录1项(岷县花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3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51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2名,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6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2名。

  为认真做好濒危项目稀缺资料的抢救整理,定西市编辑出版了《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一套12本(300余万字),荣获第十八届北方十五省市文艺图书展一等奖。收集全市308幅剪纸精品,编辑出版了《定西剪纸集成》。挖掘整理全市300余项传统饮食(小吃)图文资料,出版发行传统饮食书籍——《陇中味道》。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不仅以详实的资料、丰富的内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全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搜集、抢救、整理了一批特色突出的非遗文献资料。

  围绕非遗+互联网、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模式,积极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新途径,促进非遗产业转型升级。公布市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5个,命名授牌21家市级非遗工坊,并成功推荐19家市级非遗工坊入选省级非遗工坊。岷县洮砚制作技艺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研发定西剪纸、洮砚文房四宝、榫卯结构木制、彩陶茶具、陶艺脊兽、靛坪大曲、渭源泥塑、“漳贵宝”漳盐、紫斑牡丹酒等60多个系列300种文创产品,让古老的传统工艺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非遗工坊”建设的成功经验被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作为典型案例纳入全国非遗培训工作教材。

  陇南

  陇南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陇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底蕴厚重,非遗分类中的十大类项目名录在这里都有传承,而且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陇南非遗保护成果显著,目前列入四级非遗名录的项目883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43个、市级267个,成功申报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79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名。陇南建成了包括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内,集收藏、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展示场所45个,建成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省级非遗工坊8个、市级非遗工坊10个。

  全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全省示范性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举办非遗研学游、非遗小课堂活动10余次,开展非遗进单位近10次,邀请全市各单位职工参观陇南非遗馆。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体系逐步形成,正在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临夏

  临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镶嵌在甘肃这柄“玉如意”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国砖雕文化之乡”“西部旱码头”“大禹治水的源头”“古动物的伊甸园”“古建筑的博览园”等诸多美誉。

  这里有高山丘陵、急流平湖、丹霞石林等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有黄河三峡、“洮黄交汇”、沿太子山旅游风情线等众多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有占据十项世界之最、探秘地质变迁的和政古动物化石,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黄河文化等璀璨厚重的历史人文,有举世瞩目的世界遗产炳灵寺石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世界地质公园,有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技艺、古建筑修复技艺等民俗风情和多彩非遗。

  近年来,临夏州通过不断健全保护机制、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做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宣传展示水平等工作,非遗保护取得明显效果。截至目前,临夏州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人;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8项、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2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非遗工坊14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各类展厅、传习所等非遗场馆31处。

  甘南

  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5年8月,出台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和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截至目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省、州、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49项、192项、518项;加强了非遗传承人的申报工作,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名,省、州、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7名、334名、863名;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项,省级非遗工坊15家,并相继出版发行了《甘南州历史文化丛书》(共23册)、《甘南藏族民歌》(共4册)、《甘南州藏戏剧本集》(共3册)、《夏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舟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梦幻香巴拉》《卓尼影像》等多部饱含浓郁民族特色的宣教片,全方位展示了甘南州异彩纷呈、独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兰州新区

  近年来,兰州新区统筹谋划、高位推进、狠抓落实,非遗系统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兰州新区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个,项目传承群体达千余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进一步完善。

  兰州新区大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融合发展,建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非遗传习所3个,非遗“振兴工厂”1个,民俗文化广场1个,推出非遗研学旅游线路2个,依托太平鼓舞、社火、锔瓷技艺、刺绣、蛋雕、东山转灯、锅庄等非遗资源,年均开展非遗展演,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进军营、进展会、进商圈等保护传承活动200场次以上,年均服务群众30万人次。

  非遗资源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发非遗+文创8个系列、19类产品,带动就业近200人,多个企事业单位先后获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第一批甘肃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黄河兰州段优秀文旅产业带动项目”、全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等荣誉。

  兰州新区非遗项目逐渐融入现代生活,影响力与美誉度不断提升,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非遗 甘肃省 非遗项目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