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息肉贯穿大肠,如何切断癌变之路?

13个息肉贯穿大肠,如何切断癌变之路?
2024年06月02日 14:01 扬眼

转自:紫牛新闻

5月中旬,62岁的赵先生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患有多发性肠息肉,但目前还没有出现腹痛、便血等不适症状。他正犹豫要不要进一步治疗时,接诊医生提醒,息肉也有癌变风险,一旦发现建议尽早手术根除。后经人推荐,他前往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就诊。

“大如黄豆,小似芝麻!”13个息肉贯穿大肠

副主任医师林秋接诊后,根据肠镜检查提示发现,赵先生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直肠等处分布了数枚0.5*0.5cm-0.2*0.4cm的息肉,大的有黄豆般大小,小的也有芝麻粒大。随后,在他的升结肠附近又发现一枚0.6*0.8cm的长蒂息肉,病理提示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林主任表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上皮恶性肿瘤发生前的特殊阶段,通俗来讲是癌或者分化程度已经接近癌,但只要及时手术干预,便能让它停止生长,甚至达到逆转的可能。她告诉赵先生,根据目前的检查结果,他体内的息肉很可能在1-2年后出现癌变。赵先生稍加思索后同意手术治疗。

根据赵先生多发性肠息肉的病况,林主任团队为其详细制定了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MR)+CSP(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的手术方案。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她精准切除所有息肉半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全程出血不到5ml。术后,林主任予以赵先生中药贴敷行气消胀,搭配中药口服促进恢复。3天后,赵先生快速康复出院,术后也未出现便血、腹痛等不适。

调整饮食结构,唯一能自我干预大肠息肉产生的方式

林主任介绍,50%~70%的结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根据最新研究显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2%,但从结肠腺瘤发展到结直肠癌,一般会有7~10年的时间过程。结直肠癌患者在这期间进行内镜切除,5年生存率将能提高到90%以上。

“像基因异常、遗传、肠道炎性疾病、胆汁代谢紊乱等都是引起大肠息肉的主要原因,其中饮食因素是唯一能自我干预的因素。”林主任介绍,“研究发现,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的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对此,她建议,饮食上遵循低脂高纤维,限制红肉的摄入量,多进食绿叶蔬菜等粗纤维食品。同时规律生活作息、留心排便规律,每天适量锻炼来刺激肠道蠕动,也可以预防肠息肉的产生。

专家提醒,按时做肠镜检查也很有必要。对于没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建议在45岁以后完成第一次肠镜筛查,对于高危人群,比如有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长期的排便异常或是不明原因的便血,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的群体,建议从40岁开始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新闻多一点>>>微创手术搭配中医药特色,能实现1+1>2的治疗效果

林秋介绍,当前科室采用的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MR)是结肠息肉治疗的主要手段,它除了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还能做到息肉的全方位清扫。近20年,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成功治愈了上万名患者。专家表示,为了更好地促进患者恢复,将治疗效果最大化,科室还研究出中医药特色操作:

1、穴位贴敷。术前贴敷在双脚足底,能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疏肝理气。术后贴敷在肚脐,可以缓解术中注水、注汽带来的腹胀感,做到行气消胀,哪怕是无麻醉状态下的治疗,也能快速缓解。

2、微针,多用于术后。肠镜检查前,将不到0.2cm的微针贴敷合谷等穴位,通过持续的穴位刺激减轻肠蠕动,减少痛苦。

3、中药喷雾剂。术后患者需流质饮食1天,使用含有薄荷的口喷剂,不仅能祛除口腔异味,还可以缓解口干带来的不适。

通讯员 屈璟秀 罗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校对 徐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手术 大肠 饮食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