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耀古城的两大镇江茅氏家族

辉耀古城的两大镇江茅氏家族
2024年05月24日 08:43 镇江日报

京口草巷茅氏宗谱

茅谦《肺山诗存》

茅润之《挹青阁诗集》

茅元辂《有香草堂诗集》 茅元辂《有香草堂诗集》

邱隆洪

茅姓是史志记载较早的镇江姓氏之一,在今镇江市域居住、生活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西汉,迄今已超过2000年。大约在西汉景帝时,咸阳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句容句曲山修道,后人称三茅真君,句曲山又称茅山,茅氏三兄弟被尊为道教茅山派创教祖师。据统计,全市大约有2500人姓茅,在镇江常住人口中不到千分之一, 意味着我们身边平均每1000多个人中才有一个人姓茅。虽然茅姓在镇江算不上大姓,但在市区却并不少见,明清时期,镇江城内生活着两个茅氏家族,一为京口茅氏,聚居在南门大街草巷,又称草巷茅氏;一为润州茅氏,聚居在府城西门外上河边,又称上河边茅氏。两支茅氏一东一西,名人辈出,交替兴盛,交相辉映,为镇江地域文化繁荣、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京口茅氏:人文昌盛数百年

京口茅氏定居镇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邑人、清嘉庆六年进士何佳玟称之为丹徒最古老的望族,迄今已将近900年。据《京口草巷茅氏宗谱》(民国六年茅乃裕等纂修)记载,这支茅氏原居汴京(今河南开封),始迁祖茅康,又名恺,金兵南侵、宋室南渡时择居丹徒(今镇江)。茅康生三子:茅询、茅志、茅评,其中茅志一支后迁杭州,茅评一支无嗣,后世京口茅氏实为茅询一支后裔。京口茅氏自第六代茅登起开始在镇江姓氏家族中享有声名。茅登,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仕至通判;茅登次子茅湘,字清叔,慷慨有大志,在南宋末年追随陆秀夫抗元,担任南宋流亡小朝廷兵部侍郎,并在崖山之战中像陆秀夫一样蹈海殉国,事迹载于镇江府县志及各种古代典籍中,崇祀府县乡贤祠。茅登之侄茅安于南宋末年考取举人,其子茅廷瑞入元后隐居闾里,读书教子,自号耕隐老人,为乡人所重。

至明代中叶,京口茅氏16世茅坚生三子,别为三房:茅鉴(大房分祖)、茅銮(二房分祖)、茅鎜(三房分祖),自17世起分为三大支。自十九世起,京口茅氏字辈统一为:崇大士之国、宗枝庆远年、乃以于为尚……大家所熟知的茅以升,就属于三房三十世“以”字辈。

京口茅氏在明代与京江丁氏、京江盛氏等望族齐名,先后有17世茅鎜,19世茅崇本、茅崇修考中进士。茅鎜,字新之,号少塘,又号海门,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后任山西平阳知府,改湖广德安知府,终官浙江布政司右参政;茅崇本,字仲立,号心渊,茅銮孙,万历八年(1580)进士,选吉安府推官,迁南京刑部主事;茅崇修,字仲正,号吉云,茅鎜孙,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升郎中,封奉政大夫。18世茅溱(大房茅鉴子)则是位有名的散曲作家。茅溱,字平仲,或作平甫,自号“日损居士”,少恃才任侠不拘,与邬佐卿唱和,酒人剑客喜与之交,曾出任抗倭名将戚继光幕僚,性嗜学,尤工古文、诗歌,辑有《韵谱本义》存世。

入清以后,京口茅氏科举仕宦成就远不及明代,整个清代没有一人考中进士,直到晚清才有27世茅鹿鸣、28世茅艮父子,28世茅谦等考中举人。不过,京口茅氏在诗文、书画等方面的成就可圈可点,有多人在府县志中有传记载。24世茅实,字虚若,号霜根,工书画;25世茅奎光,字星紫,号桐井,实子,乾隆乙酉(1765)拔贡,怀远教谕,工大小楷书;26世茅休庆,字容甫,号荣圃,奎光次子,廪生,书法颜柳,秀劲为世重;27世茅鹿鸣,谱名继远,字雅初,同治甲子举人,善临古帖,行、草、楷法,皆古洁无俗韵。另外,京口茅氏有数人因治绩在府县志中有传记载,23世茅国祚,拔贡生,初任湖广武陵县丞,升泸溪知县,清正廉明;26世茅崧林(谱名昌林)任河南鹿邑知县,咸丰四年守城殉难,追赠知府,入祀昭忠祠及鹿邑名宦祠,其子茅恒春(谱名熤远),任河南新野知县,也在任上守城殉难。

至晚清及民国,京口茅氏因茅谦及其孙茅以升的杰出成就再度为世人所瞩目。茅谦,谱名戊年,字子贞,号肺山,光绪二十二年(1896)举人,选授高淳县学训导,后游幕湖南、安徽等地,在南京主持师范学校,颇多建树;创办《南洋官报》,担任主笔,在清末民初影响很大,发行全国各个省份。茅谦还是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水利专家,曾对三湘、安徽水利进行考察研究,写有《论湘皖水利》,并远游河北、河南等地作水利考察,著有《水利刍议》一书,另有《肺山文存》《肺山诗存》。茅以升,字唐臣,1916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桥梁专业硕士学位、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局局长、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北洋大学校长等职,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欧美同学会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

润州茅氏:从武将之后到科举世家

跟京口茅氏相比,润州茅氏迁居镇江的历史要晚得多,这支茅氏先世为安徽定远人,元末,茅成(字安民)跟随朱元璋征战,屡著战功,元至正丙午(1366),在攻打张士诚占据的苏州时阵亡,追封东海郡公,明洪武元年(1368),赐铁券,子孙世袭指挥使;茅成从弟茅允(字端明),同样跟随朱元璋征战,也立有战功,后在增援泽州(今山西晋城)的途中遇元兵袭击阵亡,追封都指挥使、武略将军,子孙世袭。茅允子茅彝,字绍叙,由河南汝宁卫指挥使,降袭镇江卫右所千户。

润州茅氏实际上属于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勋贵集团,这支茅氏尊茅成、茅允先世茅德(字克明,一字纯懿)为始祖,而以茅彝为始迁祖,彝子巽、巽子清、清子璟、璟侄继宗、继宗子金、金子邦宁、邦宁子世爵、世爵侄起乾、起乾侄霞,俱袭镇江卫右所千户。明清鼎革, 这支茅氏失去世袭卫所职官待遇,族人或习儒,攻读诗书,或习贾治生。

至十四世茅华,字天沐,号漪原,经商致富,性好施与,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镇江遭遇饥荒,茅华率长子茅永澍及府中善士捐巨资,设粥厂,制章程,妥善助赈,救活了数万人的生命,同时开创了清代镇江设厂赈灾的先河,为后来人所效仿。茅华对郡中其他义举,也不遗余力参与,因捐资太多,晚年家道因此中落,背负起了债务,茅华不改其志,宁愿变卖房产、出售珍玩,也要还清因从事公益欠下的债务。茅华虽是商人,但是很爱读书,修有别墅“有香草堂”,经常在这里宴请四方名士及里中能诗者,开展诗文酬倡,切磋学问,其子孙也因此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得益于茅华的涵养之功,自16世起,润州茅氏在科举中屡有收获,先是茅华之孙茅元铭、茅元辂兄弟分别考中进士、举人,接着,茅元铭之子茅润之考中进士,茅元铭另一子茅枝、茅元铭之孙茅本泉,玄孙茅锡恩考中举人,另有茅元铭侄孙茅本原、茅本钟、茅同晋、茅本金等考中举人,这个出身武将的家族彻底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镇江颇为耀眼的科举世家,原本因京口茅氏文名衰落一度黯淡的茅氏人文之光也再次高亮起来,其中的代表人物当数茅元铭。茅元铭,字耕亭,号栗园,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三十七年(1772)进士,二甲第六名,始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入值上书房。先后督学浙江、广东,任浙江乡试副主考、广东乡试正主考。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河南学政、广东学政。

润州茅氏不仅在科举上取得不俗成就,在诗文、绘画、书法等方面同样表现亮眼,茅元铭不仅官做得大,学问也很好,知识渊博,精通诗赋,曾掌教扬州梅花书院,著有《栗园诗钞》《耕亭诗钞》《诵芬斋诗钞》,可惜均已散佚,《京江耆旧集》存其诗9首,其书法亦工,所临《三希堂法帖》,馆阁名流无不叹服。茅元铭弟茅元辂、子茅润之、女茅桂芬,侄孙茅国安等均有诗集记载或传世。茅元辂,字翊衢,号三峰,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授翰林院待诏,工诗,兼通声曲,尤工联语,性好博览诸书,家多藏书,独居于书楼侧,经常翻阅其中,又好游览,访求古书,著《有香草堂诗集》;茅润之,字松坪,嘉庆五年(1800)中举(榜名茅栋),仕教谕,继登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进士,授内阁中书,后告归,著有《挹青阁诗集》;茅桂芬,字蕊仙,吴士坦妻,博雅能诗,著有《卧云馆诗草》,已佚,《京江耆旧集》存其诗5首;茅国安,字少如,号东亭,拔贡生,工吟咏,授徒谋食,游其门者多所成就,著《东亭诗草》。茅元铭堂弟茅桐,字伯纯,廪贡生,工书,善画竹石,苍秀古逸,自成一家,丹徒县志有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京口 镇江市 进士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