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幸福“棉”长

田野里,幸福“棉”长
2024年05月24日 01:52 兵团日报
航拍新湖农场小城镇风光(资料图片)。张静 提供 航拍新湖农场小城镇风光(资料图片)。张静 提供
采棉机驰骋在新湖农场万亩棉田中(资料图片)。吕大刚 摄

●张新慧

“新湖天、新湖地,新湖人民热爱你,爱你人民勤劳又勇敢。爱你改天换地,有志气,爱你粮山,爱你棉海……”时值初夏,清风徐徐,在六师新湖农场玫瑰文化广场,小学教师张艳丽深情地唱起歌曲《新湖之歌》。2003年,新湖农场成立40周年,她唱响了这首歌;而今,兵团成立70周年,她再次深情地唱起这首歌。

上世纪60年代,张艳丽的父母张胜泽和沈志英从老家江苏来到新湖农场,小小的土坯房是他们最初的家,在这里,父母养育了张艳丽兄妹5人。在张艳丽的记忆里,父母承包的棉田在离家十几公里远的连队。每天天不亮,母亲起床给孩子们做好饭菜,就和父亲一起赶着毛驴车去地里忙了。从播种到秋收,有父母的辛勤劳动,也有懂事的孩子们协助。张艳丽兄妹跟着父母一起在春风中解放棉苗,在夏夜里浇水打坝,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除草、打顶,坐在田埂上吃着馒头就着咸韭菜和咸鸡蛋,或者抱着半个西瓜泡干馍吃,在清冷的秋天弯着酸痛的腰采摘棉花。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1995年,张艳丽考入农六师教师进修学校(现六师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音乐班。那些年,父母种棉花年年盈利,让她衣食无忧,顺利完成了学业。

毕业前,张艳丽也有过远离农场的想法:“说实话,就是不想再受摘棉花的苦。”但是,父母的话让她决定留在农场:“我们刚来新疆的时候一无所有,就是靠种棉花,日子一天天宽裕起来,你才能顺顺当当上学。棉花就是我们的幸福花。回来吧,农场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1998年9月,张艳丽回到新湖农场,成为农六师新湖农场七场小学教师。“那时候,学校没有院墙,只有几排砖瓦房,地面高低不平,小学没有专职教师,老师们身兼数职。我在教数学课的同时,兼任了学校大部分年级的音乐课,还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张艳丽回忆说。

学校有一架老旧的脚踏风琴,由于年代久远,使用起来极不灵活,踩踏板的时候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那时候,张艳丽的心愿就是能有一架崭新的脚踏风琴。农场教育条件有限,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脚踏风琴不便于搬动,张艳丽就背着学校仅有的一架60贝斯的鹦鹉手风琴上课,还给学生传授六孔竖笛的吹奏方法。时间一长,很多学生也能用竖笛吹奏出喜欢的歌曲了。

有一年,学校组织鼓号队参加农场组织的比赛,张艳丽利用周末带着学生训练,记得那是雨天,学生们站在房檐下面训练,虽然细雨绵绵,但是师生热情不减。那场清凉的细雨至今还在张艳丽的记忆中飘洒。比赛结束,学校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张艳丽和学生欢喜雀跃。“你看,这是我们在新湖一中校园里的合影,我和孩子们晒得黝黑,笑容也格外灿烂。”张艳丽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认真地说。

那些带着孩子们采摘棉花的日子让张艳丽特别难忘。当时,学校旁边就是棉花地。上午,张艳丽在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课,下午和其他老师带着学生们在旁边的地里采摘棉花。师生们戴着帽子,腰上系着布兜,在火辣辣的日头下弯着腰采摘棉花,腰困得不行的时候,就蹲着摘一会儿,一天下来,师生们无不喊着腰酸腿疼。“如果有拾棉花的机器就好了,我们就不用拾棉花了,老师,你说会有吗?”学生们仰着纯真的小脸问张艳丽,眼里充满了憧憬。

棉花是新湖农场的支柱产业。那些年,每到收获时节,采摘棉花就成了一项庞大而又繁重的任务。劳力紧缺时,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机关暂停办公……成千上万的人奔赴万顷棉田抢收棉花,从金秋到初冬,历时两个多月才能完成任务。

农场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参加拾棉花劳动,每年都要拾一个半月的棉花。由于人工拾花劳动强度大、成本高、采摘周期长,引进、推广机采棉技术成为农场党委思考的问题。

2000年8月,新湖农场首次从国外进口了3台价值几百万元的采棉机进行机采棉实验。到了2005年,新湖农场有8万亩棉花实行了机采,加工后的皮棉一级、二级占70%以上,赶上甚至超过人工采摘棉花的加工质量,创造了新湖农场近40年植棉史上的新纪录,而且采摘费用比人工采摘每亩降低数十元,节省资金880万元。

时间的年轮进入2013年,新湖农场种植棉花25万亩。这年金秋时节,农场有40多台采棉机在棉田作业,机械采摘面积达1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0%。

原新湖农场广播电视站站长吕志强清晰地记得:“2013年9月27日,新湖农场广播电视站(今新湖农场文体广电服务中心)记者吕大刚拍摄了机采棉的图片,发给了新华社,当晚,新华社就向全球播发了采棉机驰骋在新湖农场万亩棉田中的图片。第二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新疆万亩棉田开采》的图片。2014年,兵团成立60周年之际发行了纪念邮票,也选了吕大刚拍摄的这幅图片。”

在新湖农场东苑小区的楼房里,张艳丽的父亲张胜泽回忆起往事,特别自豪:“你们知道吗?我们新湖农场上一次上《人民日报》,也是因为棉花。”

张胜泽陷入悠远的回忆:“新疆的棉花种植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但是由于纬度偏高,无霜期短,产量一直很低。特别是北纬42度以北地区,曾被农业专家视为‘植棉禁区’。新疆真正大规模植棉,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标志性的事件是1981年1月,王震将军与新湖农场立下地膜植棉‘军令状’。”

张胜泽翻开一本《新湖农场简史》,指着第六章《历史性转折 改革中发展》说:“你看,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王震将军与新湖农场的故事。”

新湖农场1963年建场,曾连续亏损十多年,新湖农场的干部焦急:何时能扭亏为盈?新湖农场的群众盼望:何时能增加收入?改变命运的契机,就是与王震将军签订的“军令状”。

1981年1月12日,王震将军来到新疆视察工作。当时的新湖农场场长黄金山、副场长张守廉,在时任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副书记兼农垦局局长、党委书记王寿臣的带领下,向王震将军汇报工作。

当场长黄金山汇报农场常年亏损,棉花产量每亩只有二三十公斤时,王震将军面色凝重:“石河子农学院搞地膜植棉,你们看了没有?每亩单产135公斤,要增加多少利润呀!你们新湖农场要搞3.5万亩地膜植棉,一亩也不能少。”

据当时在现场的《五家渠报》(现《准噶尔时报》)副总编闵长庆回忆,当时大家正在议论地膜栽棉的好处和如何推广这项新技术时,王震将军忽然大声地喊道:“拿纸来!拿笔来!写一个东西,大家都签字。空口无凭,立字为据。”

大家惊奇,面面相觑。

为了确保地膜棉推广,王震将军与黄金山当场签了“军令状”:新湖农场植棉3.5万亩,采用地膜技术措施,单产争取150斤以上,利润150(万元),(逐步)取得赶上石河子棉科所地膜棉亩产270斤的(水平)。此具:王震。一九八一年元月十二日。

这一年,新湖农场把“军令状”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全面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大面积推广地膜植棉新技术。这一年,新湖农场棉花种植扩大到1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80斤,皮棉总产303万斤,全场增收1020万元,由上年亏损391万元转为盈利418.5万元,超“军令状”利润265万元,1.2万名职工平均得奖120元,最多的超过1000元。

新湖农场终于摘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跨入了国有农场的先进行列。农场干部职工喜气洋洋地给王震将军写了一封信报喜。198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消息:《王震以老军垦的名义签订合同鼓励职工搞好生产 新湖农场全面丰收首次盈利》。

新湖农场地膜植棉丰收的喜讯传开后,化为新疆农业生产的巨大动力,吹响了全疆大面积推广种植地膜棉的号角,一场新的生产革命在天山南北展开,为新疆建成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开辟了道路。202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棉花产量数据显示,新疆棉花总产511.2万吨,占全国总产超九成。至此,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商品调出量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兵团棉花单产、机械化率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时光荏苒,随着自主创新步伐的加快,国产采棉机打破了进口采棉机的垄断。2022年金秋时节,新疆天鹅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首批“兵团造”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驰骋在银色的棉海,新湖农场60多万亩棉花,只用20多天就结束采收。

“现在,农场种植棉花,从种到收全程都是机械化。职工彻底解放了,新时代的职工真是太幸福了!”张胜泽无限感叹。

2010年,张艳丽成为新湖农场小学专职音乐教师。

伴随着棉花产业做大做强,新湖农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场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渐加大,新湖农场小学相继建起了教学楼、宿舍楼、少儿活动中心、体育馆、多功能厅……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各班安装有智慧校园设备,另有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音乐教室、舞蹈室、机器人室、航模室等,开设了各类社团30个。

“我们学校还是‘全国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科研单位’呢!”张艳丽自豪地说,“有了好的硬件设施,我们上课也更有激情了!”这些年,张艳丽先后获得国家、兵团、师市多个荣誉称号,并在兵团和师市举办的中小学教师优质课评比和优秀课题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今年春节,曾经教过的学生打来电话,跟我说,他现在在内地工作。他说:‘老师,谢谢您,我至今还记得您吹奏的《新湖之歌》,音乐是有力量的,它点燃了我的少年时代,也让我常常怀念兵团,想起在农场摘棉花的日子。’你知道吗?那一席话,让我的心暖暖的,眼睛顿时湿润了……”说到这里,张艳丽的眼圈又红了,那应该是幸福的眼泪吧。

又一个清晨,新湖农场在鸟语花香中苏醒,小区里、公园中、广场上……处处是晨练的人们,一切是那么祥和安宁。如今的新湖农场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花园城镇。

在新湖农场场部,今年投资建设的兵团记忆广场即将竣工,工人们正在修建木栈道。张胜泽和妻子沈志英没事就到广场边转一转,“王震将军与新湖农场签订‘军令状’,这是留给新湖农场乃至兵团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年,农场在这里修建了一个融入军垦文化元素、具有军垦特色的兵团记忆广场,就是要让人们不要忘记那些艰苦创业的日子,把我们的农场建设得更好。”张胜泽满怀激情地说。

岁月如歌,张艳丽的父母已是80多岁高龄。春播时节,他们依然关心天气预报,牵挂田野里那稚嫩的棉苗能不能扛得住春季的风沙;进入5月,张艳丽开车陪着年迈的父母来到广阔的棉田边。灿烂的阳光下,齐刷刷的棉苗如同绿色的地毯铺向天际,老人拄着拐杖久久地看向远方,回想起挥动铁锹战天斗地的豪迈岁月。清风吹来,拂动着老人的白发,风里是树叶和泥土的清香,老人那布满沟壑的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