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流香 香从何来

金碧流香 香从何来
2024年05月24日 01:11 重庆晨报
1950年前后的人民公园 1950年前后的人民公园

□姜孝德

金碧流香乃巴渝十二景之首,究其原因,可能还不完全是因为它靠近当时的重庆城,更重要的是,此景最能体现王尔鉴对巴渝十二景选择的审美追求。

1

金碧,指金碧山的金碧亭。

金碧山在哪里?金碧亭又在哪里?乾隆《巴县志》有“金碧山”,解释曰:“《通志》县城内。汉时分祠金马、碧鸡处也。宋淳祐中,制置使余玠因旧址累为台曰金碧台。按王褒所祠之金马、碧鸡在滇。褒,资中人,即望祭道亦不经此,其讹无疑。或因台在崇因侧,遂谓世尊庄严宾相为金碧,亦无考。明郡守张希召建堂山上,颜曰金碧堂。乾隆二十四年郡守书敏即台址上建亭,颜曰金碧。”

关于金碧山之得名,还有一个评书艺人是这样说的:“在今渝中区人民公园,后祠坡反背,肖家凉亭侧边,山体长满青苔,山面瀑布直泄,阳光反射,山面瀑布漫滚,远看似无数珠宝从山上直倾而下,金碧辉煌,所以曰‘金碧山’。”

王尔鉴在《巴渝十二景小记》中说:“巴山之顶名金碧山,即县学后山之祖峰也。府署左岩上有金碧台,明郡守张希召于台上建金碧山堂。俯瞰江城,饮虹览翠,每轻飔徐过,馥馥然袭袂香流,寻之并无花木。岂心清闻妙香耶?乾隆二十四年郡守书敏即台址建亭,颜曰金碧。”

金碧山就是人民公园这一片,金碧流香的核心景点就在金碧亭,现在大致就在望龙门小学一带。

我们所在的渝中区人民公园,这里就是巴渝十二景之首的“金碧流香”所在地金碧山。

2

在王尔鉴时代(1703年~1766年),重庆城几乎就是指下半城,所以他们会说金碧山是重庆城内最高峰。金碧山脚下是重庆府衙,左边(东端)是川东道衙,右边是巴县县衙,如此弹丸之地,竟集中了当时的道、府、县三级政权,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

有人说从道门口到储奇门一带,政府的办事机构、府库等一个挨着一个。其实这里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打开《重庆府治全图》,往昔一目了然:金碧山东北边岩上是金碧台,后来建了“金碧亭”,再往前有长安寺、罗汉寺;下边有县学(文庙),望龙门、禹王庙;西南边有观音堂、文昌宫、东华观。

就在此山附近,许多历史人物都曾经在这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末,明玉珍起兵抗元,后在重庆建立大夏国,大夏国的皇宫在何处?应该就在后来的二府衙,也许二府衙就是当年的大夏皇宫,又或许二府衙是在当年大夏国王宫的基础上重建的。辛亥革命时期,二府衙曾是蜀军政府财政部所在地。

时光越过了一两百年,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大致找到当年名宅胜地的位置。历史从20世纪最后20年开始了加速度发展,到了21世纪的前20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能留下一个地名,也是为未来留下一个坐标。

3

清代乾嘉年间,金碧山下是重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重庆为官为吏的文化精英理所当然地集中在这里,空闲,他们喜欢登高望远,饮酒作诗,于是,他们首选了位置特别近的金碧山。重庆文人对其情有独钟,把许多赞美都留在了这里。其实,这里也是眺望重庆繁华地段的最佳处,但是那时的文人似乎心如止水,没人赞美沾上了铜钱味的繁华。

“金碧流香”一词不是新作,而是用旧有的“金碧香风”改造的,这一改,真是化腐朽为神奇。读诗之人都明白,“香风”是记实,“流香”则让“香”有了动感,并且变得非常空灵。香是一种味道,看不见、摸不着,而用“流”来表示,仿佛香是可见的,真是美极了。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王尔鉴的水平。

巴县知县王尔鉴审定巴渝十二景时,“金碧流香”为什么要排在首位?古人眼中的“金碧流香”到底有多美?我们依稀可以复原:站在这里,居高临下,全城景致尽入眼中,举目远眺,水阔天空,南岸翠绿,赏心悦目;最妙还在清风徐来时,有暗香袭人。

“巴渝十二景”中,我认为“金碧流香”最玄,香从何来?王尔鉴是这样写“金碧流香”的:“每轻飔徐过,馥馥然袭袂香流,寻之无花木。岂心清闻妙香耶?”他的意思就是说:每有轻风吹过,总能闻到香气,四处查看,又没有草木花开,这难道是心静闻到异香了吗?他曾兴趣高涨,写了一首诗:“巴山耸秀处,金碧有高台。何处天香至,疑从月窟来。江环千嶂合,云度九门开。每一凭栏眺,清芬拂草莱。”

“金碧微风送馨香”这种说法在清朝是没有人怀疑的。那时,巴渝诗人趋之若鹜,都到这里来“闻香”写诗。然而谁也不怀疑“香”的存在,把一个金碧山捧到天上去了。“风满林亭月映苔,心清自有妙香来。”“岚翠泼高阁,天香吹素襟。”“好风吹不断,万斛天香深。”这样的诗真是不计其数。应该说,那时不是没人问,而是没人敢问。这“香”很像安徒生笔下《皇帝的新衣》中那件看不见的新衣。别人都能闻到香气,唯独你闻不到,说明什么呢?客气说是你心不静,严重说是你蠢笨!再说,即使是找到了香气的来源也会有焚琴煮鹤之嫌。正因为玄,大家才想来,一清二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我还真发现了一个人找到了香气的来源,好在他的回答也还没蠢到头,他说这香气是“县学”(即文庙)的书香。这种说法是以玄对玄,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难道还闻不出书香的味道?不过,这县学内也还有些珍宝。传说县学内原藏有元文宗书写的横幅“万里归程”,珍藏墨迹的地方取名叫“御书楼”。所谓“天香”、所谓“来自县学”,是指这个吗?这“香”不仅玄,也满含禅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如果风景的美到了这个份上,那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欣赏的了。不过,登上金碧亭即使闻不到香也不要紧,因为这里毕竟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

王尔鉴作为巴县知县,对选定“巴渝十二景”有生杀之权。他对名胜风景的审美要求是:“其趣在月露风云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临俯仰,别有会心……空灵缥渺,在有象与无象之间,最称奇妙。别具幽趣,空灵不著色相……”这个选定巴渝十二景的标准,其实就是从古代诗词美学中来的,或者就是用诗词美学的观点来选名胜。

因而,他所选取的巴渝十二景,都可以用“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来形容,美的地方都难以用语言说清楚。今天,我们细心品金碧之“香”,我们可以这么说:这“香”是文化人禅宗思想的再现,可称之为禅香,也是文化人追求的最佳心境的物化表现。

20世纪初期,金碧山如蓬头垢妇,无美可言,甚至还脏乱得不成样子,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一度还成了刑场。也许是因为衰败,人们便管这里为“后侍坡”(也有人记作后事坡)。1929年,这里被辟为“中央公园”(意为城市的中央),不仅栽种有珍奇树木,还养有野兽禽鸟。这是重庆城内的第一个公园,当时着实风光了好一阵子。1949年后,公园得到很好的增修,改名为“人民公园”。

改革开放40多年,渝中区城市发展速度惊人,庆幸的是人民公园还在。站在这里发思古之幽情,两百多年前的景况仍然还有一些可以复原。我坚信“金碧流香”的“香”依然存在,不信,你去问一问人民公园里闲坐的游客,他们或许会告诉你,时时都能闻到“香”——金碧流香的“香”真的来自我们的内心。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