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237.6亿元保险业风险减量工作“水涨船高”

一季度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237.6亿元保险业风险减量工作“水涨船高”
2024年05月22日 09:36 金融时报

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据应急管理部消息,近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各有关成员单位,对2024年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核定。一季度,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26个省(区、市)1037.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倒塌和损坏房屋6.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944.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7.6亿元。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保险公司的响应下,保险业持续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风险隐患排查,通过增强科技应用大力实施风险减量服务,助力防灾减损取得积极成效。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仅2023年,保险业涉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赔付就达252.59亿元,投入防灾减灾资金6.61亿元,预计减少灾害损失37.09亿元。

  风险管理由被动变主动

  一季度以来,我国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灾害时空分布差异大,以低温雨雪冰冻、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干旱、风雹、洪涝、沙尘暴和森林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面对各类灾情,作为风险“减震器”的保险业冲在了防灾减损第一线。

  今年初,我国多省受到极端低温天气影响,遭遇罕见的冻雨雪灾,给交通运输和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保险公司全力开展救援及理赔工作,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月26日的数据显示,仅农业受灾的直接经济损失预估为17979.21万元,定损金额11554.78万元,已赔付7007.71万元。

  4月,广东暴雨引发北江等多条河流发生超预警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多发,部分城镇局地出现内涝。当地保险机构从灾前预警防范、灾中协助救援、灾后理赔服务环节做好全过程应对。4月19日至4月28日12时,金融监管总局广东监管局辖内保险机构共支付赔款2.06亿元。其中,预付赔款6825.41万元。

  保险业的灾害处置能力与赔付水平与日俱增,不过,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保险理赔增多,正在不断抬升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保险业务的利润与效益受到一定影响。东吴证券相关研报指出,2024年,由于大灾拖累赔付率表现,车险综合赔付率开年即处于高位。因此,保险机构必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给风险做“减法”。

  2023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要求财险公司应在车险、农险、企财险等各类财产保险业务中积极提供风险减量服务。

  所谓风险减量,指的是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进而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风险减量服务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据记者观察,近两年,多数财险公司集中发力风险减量管理。中国人保董事长王廷科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人保财险将实施“风险减量服务工程”,践行“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商业模式,完善矩阵式管理体系,优化事业部运行机制。中国太保在近日发布的《中国太保2023年应对气候变化报告》披露,公司从整体风险监测、产品开发、承保管理等多个环节增强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持续强化对重点气候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加强气候灾害脆弱地区的风险预警和防灾防损服务。

  风险减量服务让防灾减灾更“保险”。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业涉及重大自然灾害赔付252.59亿元,投入防灾减灾资金6.61亿元、防灾减灾人力11.31万人次,发送预警信息1.3亿人次,排查企业客户风险17.14万次,预计减少灾害损失37.09亿元;在灾害救援方面,协助救援受灾人员9.26万人次,协助救援受灾机动车19.02万辆次,捐赠资金4681.41万元,捐赠物资折算金额619.96万元,捐赠保险保额3000.55亿元。

  加强人才建设与数据共享

  对于如何提升保险业防灾减灾能力,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各保险公司要切实以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为着眼点,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行动措施;从持续强化防灾减灾思想认识、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履行风险管理职能、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抓实抓细灾害隐患排查、积极做好风险减量服务、增强科技应用能力等角度,科学高效应对处置自然灾害。

  然而,当前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推进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一些财险公司内部没有设立专门从事风险减量管理的部门以及缺少风险减量服务方面的人才与技术,这使得财险公司落实和加强风险减量服务存在较大难度。

  中国太平在相关研究中指出,目前行业推进风险减量管理依赖自然灾害、事故风险数据支撑,缺乏理赔数据分析和风险事故发展规律研究的数据积累和共享,尚无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标准,保险主体之间信息不互通,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已有损失数据支持风险减量工作开展。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保险公司需要加强风险减量管理人才的招聘、培养与储备。在内部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外部第三方力量加强风险减量管理。在数据积累方面,保险机构应通过加强与应急、消防等部门跨界合作,实现数据共享,打造风险评估模型,并建立“大数据+保险”的保前预防、保中控制风险管理模式,为高风险客户提供风险保障。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会长王玉祥此前表示,风险减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人才建设、信息化建设、科技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保险公司需要把科技和业务的连贯性抓好,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推动。

  科技赋能提升减损效率

  通过技术手段对气候风险进行预警,成为保险公司强化风险减量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上,多家保险公司集中展示其在事故预警、防灾减损中的典型实践,诸多科技成果也令人眼前一亮。

  比如,太保产险通过数字大屏、主题展板、系统演示、体验互动等形式,集中展示“保险+服务+科技”的各项风险减量成果,体现保险业通过科技手段数字化赋能风控内核。其中包括该公司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道路养护安责保险服务情况、“企体检”“水精灵”“防火保”“全景查勘”等风控新手段,充分体现了“防重于赔”的经营理念。

  人保财险基于多年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经验和智能风控技术沉淀,打造了“万象云”数智化风险管理平台。该平台聚焦安全生产、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领域,深化前沿科技应用,为风险管理智能化决策和风控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在保单全生命周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减量管理服务。

  除此以外,有些险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系统等技术开发了系统的风险减量服务平台。例如,平安产险自主研发的鹰眼系统及大灾应急服务平台,包含了台风、暴雨等8种灾害风险地图和15种灾害预警,平均准确率超过70%,提前时间达到48小时以上。经统计,2023年,平安产险共发出预警信息85.7亿次,覆盖8704万个人和企业客户。

  在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看来,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帮助保险公司指导被保险人更精准地识别风险,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防控。这使一些风险减量服务从不可能变为可能,提高了服务的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