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二十载潮头续华章 文博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

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二十载潮头续华章 文博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
2024年05月22日 09:28 深圳新闻网

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22日讯(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国内首个获得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既展现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也诠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风采。

集腋成裘,20个“第一”见证文博会一路生花,成就非凡。

文博会展示规模从首届的4.5万平方米,扩大到第20届的16万平方米;线下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第20届的3076家;参会国家和地区从首届的10个增加至第20届的108个;近年来每年都吸引国内外超10万种文化创意产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辐射到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组织邀请众多文化产业顶流,包括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参展,展示行业发展风采,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持续推动文化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

文博会已然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模最高、规格最高、实效最强、影响最广的展会,是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被广泛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1

国家战略 使命光荣

文博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重要内容,也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举措。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2004年,深圳市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作为文体体制改革的产物和“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支点,文博会应运而生。

文博会从创立之初,就肩负着“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国家使命,成为展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伟大成就的窗口和引领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1年,文博会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21年被写入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1月,被写入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代表其国家级地位进一步深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这样记载着:“2004年11月18日至22日,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举行。会后,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作出一系列指示。2006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届文博会举办,名称调整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此后,文博会每年举办一届,并逐步形成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贸促会、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轮值主办的制度,成为我国文化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文化产业博览盛会。”

自2023年起,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与文博会同期举办,两场国家级的重磅文化活动“双星并耀”,在深圳联袂而至、相映生辉。

从最初的单一展览到如今涵盖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综合展示,从一个文化交流平台成长为全球瞩目的文化盛会,文博会不断拓宽文化边界,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为全球文化繁荣贡献着深圳的智慧与力量。

第十九届文博会文化产业综合馆内人潮涌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第十九届文博会文化产业综合馆内人潮涌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2

高端引领 突出交易

文博会是检阅台、风向标、探索器。

博览与交易是文博会永恒的主题。文博会以“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己任,强调“展示+交易”的平台功能,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历届展会,各馆展示和交易内容都代表了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最新成果。

文博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向。中国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轨迹藉由文博会,生动地折射成一道发展的全景图:由低端变高端、从产品到产业,通过“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

近年来,一批文化领域的上市公司纷纷亮相文博会,如新华传媒、读者传媒、华侨城、芒果超媒、中青宝、长江传媒、华数传媒、中南传媒、时代出版、百视通、同洲电子、宋城演艺等;以及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国文化企业30强连续多年参展,大大提升了文博会的展示质量和交易份额。

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参与到文博会中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项目,在文博会平台找到资金、信息、人才等合作要素;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在文博会平台实现内销和外销;越来越多的采购商、投资商、合作商,乐于通过文博会平台寻找优质的文化项目和产品;展示交易实效切实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文博会平台上实现了无缝对接。

另外,文博会还通过举办权威信息发布、投融资信息发布、论坛研讨、项目路演、交易撮合等活动为相关行业提供权威导向和前沿,引导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趋势和大众文化消费新需求,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3

国际平台 交流合作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博会也成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化盛会。

文博会着力搭建全球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提升展会的国际化水平。2008年,首次设立“国际文化馆”;2015年,首设“丝绸之路馆”;2016年,“丝绸之路馆”更名“一带一路馆”,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深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部署,重点展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等内容;2017年,“一带一路馆”升级为“一带一路·国际馆”;2024年,文博会聚焦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着力提升展会国际化水平,首次设立“国家文化贸易展”,重点展示文化进出口贸易发展成果,推动文化进出口贸易与中外文化交流。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也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多年来,文博会采用了主办单位牵线搭桥、代理招商、点对点招商、文博会直通车、以展促商等多种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措施,邀请组织海外采购商参与文博会。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埃及、以色列、印度尼西亚等众多国家开展文化推广活动,合作代理机构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展商和采购商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并通过影视、新闻出版、工艺美术、创意设计、艺术等行业网络,以及Facebook等国际通行的网络招商渠道,发布文博会信息,扩大文博会品牌的海外影响力,致力于将文博会打造成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贸易平台。

4

政府组团 整合资源

绵延五千年,辐照遍神州,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在中宣部和各主办部委的大力协调发动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一批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积极组团参展文博会,至第20届文博会已连续15年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连续11年实现广东省21个地级市全部参展。

每年,文博会都会根据国家政策方向和市场发展情况,对展示交易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合理调整、设置各专业展馆的主题和内容,集中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成果,推动文博会由“大而全”向“专而优”转变。如设置“国际文化贸易展”“非遗·老字号·工艺美术展”“影视·出版·版权·游戏电竞展”“文旅融合·文化消费展”“艺术·设计·国潮展”等专业展,把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最高水平文化资源注入文博会。

不断创新中的深圳文博会,既是文化创新的平台,又是文化圆梦的舞台,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促进文化产业各项政策显效发力,全国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5

创新“文化+”凝聚特色

中华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创意实践提供了最丰厚的滋养、最充沛的源泉。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博会全力打造文化产品与项目的高端展示和交易平台。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开辟线上、线下双空间,创新服务机制、丰富展会内容,突出新型企业、新型业态和新型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的展会特色,“国字号”“示范基地”“出口品牌”等核心层龙头企业参展意愿持续增强。

20年来,各种“文化+”新业态,通过文博会这一平台,走向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有力激发了文化产业市场活力,成为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助推器。而“文化+”模式也逐渐被全国很多省市学习借鉴,并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以深圳为例,通过“文化+科技”,产生了华强文化科技集团;通过“文化+旅游”,产生了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群华侨城;通过“文化+金融”,产生了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以文化产业高速发展,融合联动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特色,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制造”“文化+贸易”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拓展为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城市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持续增强。

6

数字文博服务领航

文博会致力于打造文化产业博览和交易高品质服务平台。

瞄准国际一流展会的目标,文博会构建了一流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全面规范和完善文博会展务服务标准及流程,突出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营销体系三大体系创新,从展务标准做起,延伸内容、产业标准,针对展务服务、云上文博会平台、大数据服务、疫情防控等板块进行全新的结构设计和流程再造,并对参展商、采购商、专业观众、合作商、服务商等参与文博会各个环节进一步量化标准,实现了展会平台、展示交易和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提升文博会的组展质量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自2020年举办首届云上文博会以来,经过四期建设,云上文博会已经成为一个集注册报名、内容展示、在线洽谈、供采对接、直播推介、买家邀请、票证服务、合同管理、财务管理、防疫调查、社群营销、云上拍卖、大数据分析、电子票务和3D展厅自主布展等全流程的双线会展平台,具备了服务线下展会和线上办展的多维展示功能,有效推进文博会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3年,云上文博会平台入驻展商总量首次突破6000家,首次推出数字文创产品,文博会数字化工作被评为2023年度“文化数字化十件大事”之一。

7

区域协调创新发展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文博会是一个独特视角,让更多人得以感受澎湃恢弘的文化气象,纵览民族复兴的精神图景。

文博会大力鼓励和吸引中西部文化企业和机构参展,打造“中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走廊”,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文化资本,促进全国文化产业均衡发展。

文博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举措,化作拓展“1+N”专业展会的具体行动,2023年6月,文博会首届新疆展亮相新疆喀什国际会展中心,共计205家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包括上海、四川、江西、福建、广东、深圳等全国对口援疆省市政府组团,新疆14个地(州、市)政府组团参展,现场总成交额达89亿元人民币。

文博会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文化发展大局,共享国家文化发展红利。2004年,首届文博会组织港澳优质创意设计企业和产品参展;2006年、2008年,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相继组团亮相文博会;2012年,文博会在澳门举办“文博会澳门精品展”;2019年,首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文博会在港澳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9年,台湾展团也亮相文博会,至第20届文博会已连续16年参展,展示交易规模从最初的20多家企业增加至近百家企业。

文博会在服务全国文化产业的同时,紧随广东、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成为广东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的“活标本”,也成为深圳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尤其是深圳,海内外优质产业项目、产品、资本和人才等资源的聚合效应日益凸显,1∶9会展效应持续增强。同时,一系列业态丰富的分会场也成长起来,并带动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形成了深圳纷繁多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业态。

20年来,文博会与深圳文化产业一起发展壮大,一大批文化企业通过文博会发展壮大、走出深圳、走向世界。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年间,深圳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15%以上的快速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750亿元,增长近17倍,占全市GDP比重由4%左右稳步增长至约8%。2022年6月,深圳被国务院认定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质量水平高的地方”,成为全国首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城市。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深圳正朝着打造成为创新创意引领潮流、文化科技特色鲜明、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产业充满活力的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大步迈进。

一座城,一场盛会,为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创造力写下生动注脚。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国文化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