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原儒学如何深刻影响这一粟特家族的命运

看中原儒学如何深刻影响这一粟特家族的命运
2024年05月22日 10:27 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者的话: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讲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并立、相互征战,但战争并没有阻断区域之间、族群之间物资与人员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外经济交往活跃发达。大批粟特胡商,经西北丝绸之路来到西域以及中国内地经商贸易。”“粟特胡商自丝绸之路开通后,就由西域进入中原,构建了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到关中长安,再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洛阳、邺城(今河北临漳),以至荆襄(今湖北荆州、襄阳一带)、益州(今四川成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遍布中国南北的丝绸之路贸易网络。粟特人及其后裔或定居或经行,或贸易或任官,甚至形成军事武装聚落,以及陇西米氏、西平曹氏等郡望,并逐渐交融于当地族群之中。”本篇以一个入华粟特家族的发展为窗口,探究其与中原文化及儒学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一缩影领略中华文明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特的包容性。

1973年11月,河北省大名县城北11公里处的万堤农场正在进行打井作业,人们在距离地表6米深的沙水中意外发现了一方保存完好的大型墓志。该墓志连同其盖均为青石质,志盖呈顶式,中央篆刻“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大师庐江何公墓志铭” 25字铭文,明确表明了墓主的身份——唐朝末年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志盖四周有雕工精美、形象生动的兽面浮雕,以及牛马等动物形象。志文叙事详尽,在唐代墓志中实属罕见。这座墓志不仅享有“天下第一墓志”的美称,它所在的万堤墓葬群,更是为我们揭开了一段粟特人家族与儒学结缘的历史佳话。

▲被誉为“天下第一墓志”的何弘敬墓志(图片来源:河北新闻网)▲被誉为“天下第一墓志”的何弘敬墓志(图片来源:河北新闻网)

经商入华,落地生根

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作“昭武九姓”,包括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等九大家族。这是个以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兴起的商业民族,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的“中间商”的角色。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狼卫首领,便化名曹破延,伪装成胡商潜入长安。“曹破延”是一个标准的粟特人名,由此可见粟特人在唐朝长安的活跃形象。

20世纪早期在敦煌发现的粟特文古信札,被认为是有关粟特商人在中国活动的最早记录。这些信札发自姑臧(武威)、金城(兰州)和敦煌,是当地的粟特商人写给家乡撒马尔罕亲友以及西域楼兰等地同乡的书信,日期可追溯至西晋末年。信中讲述了他们以武威为大本营,远赴金城、洛阳、邺城等地从事贸易却因中原动乱而受阻的情况。这组信件的主人是当时在中国的粟特商人的缩影,他们离开家乡,远赴东方的中国寻找商机,其中不少人在西域、河西走廊甚至内地落地生根,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

▲20世纪早期在敦煌发现的粟特文古信札(图片来源:丝路遗产微信公众号)▲20世纪早期在敦煌发现的粟特文古信札(图片来源:丝路遗产微信公众号)

结缘儒学,初兴门楣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以深目高鼻、多须髯、善商贾,争分铢之利而著称的粟特人渐渐与儒学产生联系。其中,何妥便是早期且颇具声望的人物之一。

《北史》《通志》《隋书》等史籍中均有关于何妥的详细记载。何妥,字栖凤,其父是一名粟特商人,经商至蜀地,通过贸易金帛而积累了丰厚家产,被称为“西州大贾”。何父为何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他打开了通往南朝高层社会的大门。何妥早年生活在南朝梁,十七岁时便开始辅佐湘东王,即后来的梁元帝萧绎。萧绎赏识何妥的聪明才智,便让他随侍左右,诵读诗书。这段经历为何妥后来成为儒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书·何妥传》中记载的“何妥善辩”故事。▲《隋书·何妥传》中记载的“何妥善辩”故事。

何妥的导师顾良对何妥开玩笑说:“你姓何,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何妥马上回答道:“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众人都对何妥的回答感到吃惊。隋朝时期,何妥的官职不断晋升。开皇六年(586年),何妥出任龙州(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刺史。任职期间,何妥积极招揽游学之士至其府上,亲自为他们讲授学问。他还撰写了《刺史箴》一文,并将其刻在州门外的石碑上,以此来规戒自己。何妥最终荣升为隋朝的国子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何妥学术著作颇丰,包括《周易讲疏》十三卷、《孝经义疏》三卷、《庄子义疏》四卷,以及与沈重等合著的《三十六科鬼神感应等大义》九卷、《封禅书》一卷、《乐要》一卷、文集十卷。学者焦桂美在《南北朝经学史》一书中赞誉何妥的《周易讲疏》:“何氏《讲疏》在以申王为主的同时,又不废两汉旧注及近人新解……

何妥释《易》简洁易懂,其说多为后人沿用。”由此可见何妥学术功力之深厚。实际上,何妥家族与儒学的紧密关联不仅限于他个人。其兄何通之子何稠,博学多才,精通古物。隋炀帝时期,何稠依据儒家伦理,负责设计了舆服、羽仪、车辇等礼器,并在隋炀帝出征辽东时建造了水桥、行殿及六合城,因而获封金紫光禄大夫。《隋书》为何稠单独立传,且篇幅不小,可见其在隋朝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

▲何稠,隋代工艺家、建筑家、将领,何通之子,国子祭酒何妥之侄。▲何稠,隋代工艺家、建筑家、将领,何通之子,国子祭酒何妥之侄。

在何妥与何稠推动下,何氏家族在隋朝达到了鼎盛,家族中既有富商大贾,又有工艺大师,更不乏儒学学者。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这一粟特后裔家族实现了从依靠技艺为生到依靠学问为业的转变。

然而,由于隋朝的速亡,何氏家族的记载戛然而止,其子孙后世的信息一度不明。直至何弘敬墓志被发现,其中记载其九世祖为“何妥”,如此,何氏家族的历史才得以串联完整,为世人所知。

文武兼备,重振家门

粟特人虽以其商业天赋闻名,但他们的才能远不止于此。他们也会入仕,有的甚至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取得显赫功名。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骁勇善战,常仕于各级军事机构。何弘敬的父亲何进滔,早年就作为幕僚在魏博(今河北大名县)节度使田弘正军中崭露头角。因领兵征讨李师道等有功,先后晋升为侍御史和魏博节度使,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和财政大权,统治魏镇十余年。而后,何弘敬及其子何全皞先后承袭魏镇节度使的职位,祖孙三代统治魏镇达42年,使何氏家族的势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何弘敬开始,何氏家族对儒学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何弘敬本人深受儒学影响,五个儿子“皆禀训义方,并为令器,学诗学礼,既孝且仁”。何弘敬的几个儿子中,除何全皞外,其余均为文官,亦可见这一时期何氏家族与儒学紧密的联系。

多年来,何弘敬墓志回迁一直是大名县各界人士的夙愿。这一愿望在2020年6月15日得以实现,何弘敬墓志顺利回迁大名并安放在大名县石刻博物馆。6月30日,大名县为墓志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碑仪式。至此,中国现存最大古碑——何进滔德政碑(五礼记碑)、最大墓志——何弘敬墓志,终于“父子团圆”,共同成为大名县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最大墓志铭——何弘敬墓志铭和最大古碑——何进滔德政碑(五礼记碑),这两尊“全国之最”终于“父子”团圆(图片来源:大名石刻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何氏家族是入华粟特人与儒学深度融合的一个典范,展现了外来族群的后裔如何主动学习并吸收中原文化,并努力融入当地社会。他们超越了最初依靠技艺或商品贸易积累财富后返回故土的模式,而是在儒学的熏陶下,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启迪。时光流转,这些粟特人后裔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

(作者简介:徐燕,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干部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许玲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何妥 中原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