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小麦农户只需要交5元4角,就可以获得一份每亩900元的保险保障……与岐山县同步的是,全国多个非产粮大县在今年迎来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首次全面推广。
稻谷、小麦、玉米是老百姓饭碗里的主要粮食品种。针对这三种事关国计民生的主粮作物,今年以来,党中央频频送出“大礼包”: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正式写入;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全面部署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并指出这“有利于进一步稳定种粮农民收益,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那么,什么是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完全成本保险为保险金额覆盖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农业保险;种植收入保险为保险金额体现农产品价格和产量,保障水平覆盖农业种植收入的农业保险。
实际上,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已开展多年。早在2018年,我国就在6省24个县开展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2021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提出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2023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
今年起,这项助农增收的政策又从1000多个产粮大县正式扩展至全国,这意味着,全国所有种植三大粮食作物的农户都将从中受益。
从先行试点的农业大省、产粮大县的实际经验来看,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充分发挥了农业发展“稳定器”和“助推器”功能。例如,在山东,三大主粮作物保险覆盖率已达93%,94个产粮大县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在河南,2023年小麦保险赔付支出29.05亿元,赔付率超100%,玉米赔付支出11.90亿元,同比增长28.65%。
尽管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发展速度快,各级政府和保险机构的积极性高,但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实施,仍面临着部分地区财政保费补贴支出压力加大,查勘定损不及时、不规范,精细和精准化水平较低等挑战,这些问题也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强化部门协同,及时足额拨付保费补贴、加强资金监管,防止拖欠、截留、挪用补贴。同时,要指导承保机构优化险种设计和理赔服务,确保一旦出险能够快速理赔、应赔尽赔,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
当前,农户只需承担20%的保费,剩下的由中央补贴和地方财政共同兜底。然而,产粮大省往往是财政弱省。据统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应收保费”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导致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处于脆弱的“紧平衡”状态。对于基层保险机构而言,向县政府催要各级政府下拨的保费补贴并非易事,这已成为很多基层保险机构的压力和负担。
实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解决保费截留、拖欠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考虑加大农业大省特别是商品粮调出大省保费补贴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直至取消市级,特别是所有县级财政的补贴比例,减轻地方政府特别是农业大县、财政资金相对紧张地区的财政负担。
同时,作为农业保险惠民助民的“最后一公里”,定损理赔是与农户满意度、获得感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也是技术难度大、实践中最易引发矛盾纠纷的焦点环节。“很多赔案,特别是大案,不是根据定损结果确定的,而是根据保险经营机构的赔付控制目标商议出来的。”一位农业保险专家坦言。
实现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精准承保理赔的能力尤为重要,科技可发挥的支持作用备受期待。在理赔时,保险公司应在规范理赔制度与流程的同时,大力推进保险科技在理赔中的应用与创新。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定损和查勘,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风险评估和预测的准确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理赔流程和智能客服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