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首都圈”古代是如何形成的

京津冀“首都圈”古代是如何形成的
2024年05月20日 14:00 北京晚报

  “山脉如镰,河流如扇,平原如毯,海洋如盘”,自古以来,燕赵大地上,独特的山川地貌,孕育了京津冀区域文化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以北京为中心的“城市群”格局逐渐形成。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一场“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上,京津冀三地博物馆携手亮宝。398件(组)珍贵文物、历史档案等组团亮相,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深读京津冀“文化一脉”的故事,了解千万年来城市群布局的发展过程。

石核

  观展·亮点

  百万年历史汇入一条展线

  展览开篇,一块距今200万年的石核静静陈列在展柜里。它来自太行山北麓的泥河湾盆地桑干河畔。200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了由石器、石块和带有刮削痕迹的动物骨骼组成的古人类进餐遗迹,将古人类活动推进到200万年之前。泥河湾被誉为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起源地。

  “这件看着不起眼的石料,是古人类改造自然,开始制作工具的物证。”策展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张杰解读,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采集自然石料,再通过打击、压制等方式剥取石片,最后留下的部分被称为石核,“早在200万年前,燕赵大地上就出现了人类文明的活动迹象,开启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文历史的新篇章。”

  展览中,“古代京津冀‘首都圈’的形成”“近代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当代京津冀协同发展足迹”三个单元依次展开,一组组展柜之间,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条巨幅的“京津冀发展时间轴”贯穿展线。这是策展人留下的一个彩蛋。“我们特意设计了这种长线的‘注释’信息,给观众一种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展的感觉。”张杰说,希望观众在关注重点文物的同时,能读懂其蕴含的历史意义。

  沿时间轴前行,京津冀地区一处处文明遗址,通过文物史料重现在世人面前。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距今约1.1万年至9000年的东胡林遗址,人们发现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在河北省南部,距太行山东麓9公里的邯郸武安市的磁山村发现了北方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存,除出土石器、骨器、陶器之外,还出土了大量粮食窖藏。种植农作物和定居饲养家禽的生产生活,得益于山前平原适宜的自然条件。这些遗迹与冀北泥河湾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南北辉映,宣示着燕赵大地作为东方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陶器

金臂钏

  众多珍贵文物进京“省亲”

  此次展览得到了京津冀地区和相关省市34家文博单位的支持,一批珍贵文物首次进京“省亲”。

  一对商代铁刃铜钺(yuè),外貌酷似一对兄弟,一大一小,一胖一瘦,共享一个展柜。张杰说,它们分别出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台西遗址、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遗址,“两个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地方出土了性质相近、时代相同的铁刃铜钺,将我国用铁的历史上溯到3500年前。”

  一对来自迁安博物馆的金臂钏(chuàn),与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臂钏造型相近。这类带有“喇叭口”的金首饰在北京、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均有发现,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西伯利亚至中亚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

  还有一些文物从更远的地方跋涉而来。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燕赵格局形成。一枚鄂尔多斯博物馆藏的虎头银节约,是赵国鼎盛时期的见证。赵国疆域北抵陕西东北部、内蒙古阴山以南。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2号墓,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批动物形象的金银器,其中就包括7件虎头银节约。“这是一种古代的马具。”张杰介绍,该节约不仅造型独特、制作精美,还刻有“少府二两十四朱”等文字,其字体与赵国文字相近,被认为是赵国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结合的产物。

《热河全图》四条屏

  观展·解码

  青铜重器解析京津冀“文化一脉”

  展览中,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堇鼎被请进展厅,虽是复制品,但观众可以从鼎上简洁古朴的纹饰,窥视西周时期燕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专家解读,燕国建立后,当地先民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新文化,天津市、河北省出土的一些同时期青铜器在器形、纹饰上都带着燕国气质。

  青铜重器领衔,带观众了解古代京津冀“首都圈”的形成过程。自燕国迁都蓟城后,今北京地区逐渐成为北方中心城市。燕昭王时期,随着东胡退却和燕北长城的建立,燕国北部形成一系列紧紧环绕蓟城的重要城镇,与燕国南部城市群一起形成了地跨今京津冀的、以今北京为中心的城市群。燕国在燕昭王时期跻身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形成“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如今,不同都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汇聚到展厅。两件来自不同博物馆的“郾(燕)王职”铜戈,彰显“燕国实力”。它们都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燕下都遗址,从铜戈上的铭文来看,这是燕昭王命人打造的兵器。燕下都、燕南长城均在易县,此件铜戈应与戍守燕国重要都城有关。

  一枚上海博物馆藏的“涿”字方足币,是燕国经济实力的象征。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涿邑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大发展,曾铸造“涿”字方足布币以促进商贸。据民国时《涿县志》记载,燕易都曾发现有“涿”字币,足见今河北涿州在当时燕国境内地位之重。

  图解京畿地区特有的城市关系

  辽南京和金中都在北京的建立,拉开了今北京地区的都城序幕,北京地区由北方军事重镇跃升为一代王朝都城。在王朝治理下,都城北京的中心作用加强。燕赵大地在行政管辖上连为一体。其他城市开始向辅助都城的功能发展。

  元明清三代,北京成为全国政权的首都,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圈”逐渐形成。从元代的中书省到明清顺天府,京畿地区均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明清时期强化了京畿地区城市拱卫首都的功能,形成了周边城市服务北京、保卫北京的格局。京畿其他城市的兴起缘于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展览中,《清代运河全图》《热河全图》四条屏、《天津行宫图》等一幅幅舆图,图解京畿地区特有的城市关系与城市功能。其中,为了配合展示热河行宫的全景,策展团队还特意拿出一面展墙,放大还原了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的《避暑山庄全景图》。“清代帝王为了保持八旗军的军事实力,每年要到围场打猎。”张杰介绍,当时,北京至围场的路上修建了行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河行宫,“清代帝王可以在行宫接见蒙古王公贵族,更有利于巩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全景图不仅描绘了避暑山庄、外八庙以及附近山水胜景,还在图中用红色“标签”注明了每一处景致的名称。

  “龙号”机车“驶”入展厅

  “近代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部分,伴着火车汽笛声,一台“龙号”机车模型“驶”入展厅,揭开时间轴上的多个“第一”。1881年,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建成,中国第一座铁路工厂——胥各庄修车厂(今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成立,生产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即“龙号”)。

  百余年前,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新式工业的背景下,社会生产资料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能源、交通、建材等基础工业应运而生。天津成为商埠之后又向着新兴工商业城市发展,与京津毗邻的唐山因煤而兴,并随着煤炭的开采发展了铁路交通,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唐山作为辅助京津的工业重镇正式登上近代城市史的舞台。今京津冀地区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在工业需求和城市功能演变的影响下,铁路交通从工矿运输线路跃升为国家交通动脉,并逐步取代了大运河的地位。火车通达的地方逐渐形成新的区域重要城市。

  观众可动手打开“档案柜”

  新中国成立后,撤销察哈尔、热河两省,张家口和承德两地划归河北省管辖。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环北京的宛平县、房山县部分地区、昌平县陆续划归北京,1958年河北省“九县一市”划归北京,奠定了今天的北京行政版图。随着天津成为直辖市及天津地区的撤销,河北环绕京津,廊坊管理“北三县”飞地的京津冀的行政区划确定。

  展览中设置了很多互动展项,观众可以自己动手拉开“档案柜”,细读历史资料,感受当代京津冀协同发展足迹。比如,一份1958年3月8日的《北京日报》,头版发表了“通县等六县市划归北京”的新闻,二版又详细介绍了划归北京管辖的五县一市,观众可以“翻阅”报纸,细读关于“首都东大门——通州市”的报道。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项项重要规划相继出台,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建设中的一个个重大工程稳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展览结尾打造了一个“时光通道”,观众可以点击电子互动屏,查看《北京日报》电子报,感受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时。

  观展·提示

  ●地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11-12展厅

  ●时间:至2024年底

  ●票价:免费

  本报记者 李祺瑶 文 武亦彬 摄 冯晨清 制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