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保险:从“1”到“N”还有多远

绿色保险:从“1”到“N”还有多远
2024年05月15日 08:44 金融时报

转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1月1日,全国首单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碳汇保险在福建省长汀县落地。中国人寿为389万亩长汀县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资源提供了1300万元碳汇损失风险保障。

  4月24日,全国首个“蓝碳保险”落地辽宁盘锦。中华保险为辽宁浩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杂色蛤底播增殖养殖项目”的一万亩海域,提供了1690万元碳汇价值与养殖成本的风险保障。

  4月29日,全国首笔“保险+转型金融贷款”落地上海。中国太平洋保险携手上海农商银行开展了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全国转型金融领域的首次跨界合作,为化工企业转型金融激励服务提供了“安全垫”……

  今年以来,多个全国“首单”“首笔”密集落地,昭示着我国绿色保险已迈上发展的新台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下一步,如何在规模上推动绿色保险实现从“1”到“N”的跨越,正成为保险业关注的焦点。

绿色保险产品百花齐放

  近年来,无论是在负债端还是资产端,我国保险机构都正在向“绿”而行。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梳理,2023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绿色保险保额已超过230万亿元,绿色投资已超过9000亿元。

  头部险企的发力方向对行业发展具有风向标作用。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相关数据,2018年至2022年间我国绿色保险保额与赔付金额持续增长,风险保障功效持续加强。特别是2022年,绿色保险保额高达31.67万亿元,相较2021年增长了26.69%。

  “从最初环境污染责任险‘一枝独秀’,到现在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巨灾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碳保险‘百花齐放’,绿色保险产品越来越多元化。”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原院长李晓林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绿色保险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险种上,均取得了巨大突破。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3年,我国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达2297亿元,赔款支出达1214.6亿元;另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保险业绿色保险产品数量已超过3600个。

  随着绿色保险的不断发展,相关政策也在逐步完善。近日,绿色保险的两大顶层指引接连出台,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道路:4月10日,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保险标准,大力发展绿色保险和服务;4月25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两个阶段性主要目标,并从负债端和投资端圈定了保险业支持绿色发展的12项重点工作任务。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创新推出商业性荔枝龙眼花期气象指数保险并成功落地,为荔枝龙眼种植户取得丰收保驾护航。4月中下旬,广东遭受异常严重的大范围持续降雨袭击,太保产险理赔人员第一时间对接承保农户,并前往现场查勘,在报案后12小时内将超60万元理赔款支付到受灾种植户账户。 记者 孙榕 通讯员 钟泰 摄

“首单”热度为何难以为继

  纵览整个绿色保险市场,不少保险机构已经开展了很多有益探索,并实现了多个“首单”“首笔”的成功落地,可谓亮点频频。然而,我国绿色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始终未能在规模上形成关键突破。

  “市场往往对拿下‘首单’具有较高的热情,因为‘首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但很多项目却在‘首单’后遇冷,存在着后续推广动力不足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坦言。

  “首单”高光背后,为何出现热度难以为继的现象?

  “绿色保险作为新兴领域,市场需求的培育需要时间。”中再集团中国再保险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再研究院”)相关分析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在拓展绿色业务或推进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存在很大业绩压力,对保险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的价值认知有限,认为保费增加了额外经营成本。因此,企业购买绿色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不高,能接受的产品费率水平过低,进而影响了供给方提供创新型产品、服务的积极性。

  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推广绿色保险也存在一定挑战。在中再研究院看来,绿色保险产品涉及的风险识别和量化难度较大,特别是创新产品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来支持精算定价与风险评估,保险行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也比较稀缺,客观来说,盈利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技术能力不足也导致绿色保险产品供给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对于绿色技术研发风险、绿色产业收入或利润损失风险等复杂风险的产品服务供给有限,进一步降低了需求方的认可度与接受度。

如何实现从“1”到“N”的跨越

  “在目前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转型企业将面临很多技术风险,其中很多风险需要保险来保驾护航。”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提出,这为保险业创造了巨大机遇。

  相比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投融资工具,绿色保险不仅可以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服务,还可以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项目融资提供增信及风险缓释服务。在企业绿色转型的浪潮下,保险的服务效能还有很大的放大空间。

  那么,绿色保险如何才能实现从“1”到“N”的跨越?

  “一方面,可以运用财税支持机制提升供需两端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发挥绿色保险增信支持机制,建立包括绿色保险在内的复合型绿色金融工具箱。”中再研究院建议,试点建立对投保企业和保险公司的财税支持机制,例如,将企业投保费用在税前列支、减免保险公司相应税收、对重大绿色技术或项目投保提供保费补贴等;将绿色保险作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风控准入的必备条件,降低绿色投融资成本,提高抗风险韧性。

  此外,还可充分发挥再保险功能作用,引领开发满足复杂风险管理需求的绿色保险产品。发挥再保险的数据、技术优势,引领保险行业产品创新,同时可参考中国核保险共同体成功经验,针对保险行业承保意愿弱、复杂风险集中的新能源等领域,设立再保险共同体,提供强大的承保能力支撑,汇聚行业合力,提升风险保障能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