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织幸福 “绝活”助增收——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观察

巧手织幸福 “绝活”助增收——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观察
2024年05月15日 09:21 每日甘肃网

巧手织幸福 “绝活”助增收

——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观察

郭娟(左)向顾客介绍麻鞋的工艺技巧。

左焕茸绣制新作品。

刘兰芳(左)的工作台吸引游客驻足。

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甘肃展区人头攒动。本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甘谷妇女在制作麻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文洁

  “咱庆阳的香包刺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关注,我带来的几大箱作品已经所剩无几了。”甘肃省荣获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称号的刘兰芳老师,一边飞针走线制作着毛驴形象的香包,一边向围在自己工作台旁边想要购买作品的观众表示,尽管她还带了一些展示用的半成品,但求购的人太多,刘兰芳老师笑着说,“根本做不及。”

  5月8日,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其中,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作为大赛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受到了参会人员与观摩群众的热烈关注。而用以集中展示陇原传统文化、传统乡村手工艺的甘肃展区,则成为交流活动中最受观众青睐的省级展区。

卖火了,甘肃名师作品受青睐

  “呀!快看,这个憨敦敦的虎头帽太可爱了。”从浙江来的观摩人员陈莉刚一走近设在交流活动中央展示区刘兰芳老师的工作台,就被展台上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展品所吸引,不停地举着手机挨个给展品拍照。

  “这些作品太漂亮了,颜色搭配得鲜艳活泼,还用刺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有符号,而且作品散发出的香气也柔和隽永,真让人爱不释手!”陈莉赞叹道,“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庆阳香包,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实物,这次可算大开眼界了。”

  听到陈莉的夸赞,正忙着制作香包的刘兰芳老师也摘下了老花镜,向观众讲解起来:“我们庆阳香包已经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最早可追溯到中医鼻祖岐伯的中草药袋。”刘兰芳接着娓娓道来,“庆阳香包既能折射出甘肃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积极乐观、进取向上、敦厚豁达的精神内涵,又能展现出家乡人民对美好未来的不懈期盼与炽热情感。”

  当听说刘兰芳老师是经国家七部委联合认证的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甘肃省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最美家乡人”称号获得者后,围观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为刘老师点赞。

  在中央展区的另一边,同样来自甘肃庆阳的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左焕茸老师,正在全神贯注地绣制《郭淮飞天九色鹿》,说起刺绣,左老师打开了话匣子:“我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刺绣了,要完成这幅作品,需要运用庆阳陇绣的几十种针法,经过数百次调色,一层层铺色,体现由远至近、颜色从深至浅的意境,传达出至善至美的美好寓意和愿景。”

  为了把善良柔美的“九色鹿”完美地呈现出来,左老师多次前往敦煌莫高窟观摩学习,并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尝试,最终精准地用三万多次银针的反复交织,绘就了这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另一件受到观众热捧的传统工艺产品,是来自我省甘谷县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郭娟打造的麻鞋作品。

  “我们制作的麻鞋要经过几十道工艺,这是这些年我们一点一点在传统工艺上摸索出来的成果。”郭娟说,“刚开始学时,做出一双麻鞋得花一个多星期,手指被钩针扎破、手掌被麻线磨烂都是常事。”

  郭娟制作的甘谷麻鞋用纯天然麻料、麻布、棉布等材料,以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制作麻鞋时,先将大青麻编成辫,然后将麻辫置于平案,盘成麻丝紧密的“千层底”,再用麻绳穿紧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编织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鞋耳等,用木楦头把鞋撑起来,在帮梁、鞋耳、鞋鼻梁贯穿耐力麻绳,一双麻鞋才算做好。

  郭娟对自家的麻鞋质量非常有信心:“机器钩织的麻鞋比较平,但是手工麻鞋的鞋底得横着纳,前排三个圈,后排五个圈,这样的鞋底有凹凸感、纹路感,越穿越软。这样的鞋穿起来很干爽,再热脚底也没有汗。”

  麻鞋是延续千年的手工艺品。据资料记载,甘谷县已有5000多年麻的栽培历史,盛产优质麻,甘谷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以前生活水平低,麻鞋是当地大部分人春夏秋的唯一选择。如今生活好了,机器制作的鞋遍地都是,手工鞋变少了,但是郭娟仍然坚持以传统手工工艺制作麻鞋。

  为了将甘谷麻鞋推向更大的舞台,她一周发两次视频,还开了直播,一来可以通过镜头展示流传千年的手艺,二来可以通过视频测试是否受欢迎。她将村民们制作麻鞋的视频发到网上,其中有一期视频吸引了300多万人次观看,她带领村里妇女一起制作的麻鞋竟成了“爆款”,常常被抢购一空。

  除此之外,我省参展的乡村工匠作品,如临夏砖雕、敦煌彩塑、岷县洮砚、麦积根雕、兰州太平鼓、积石山保安腰刀等产品都成了省级展区中的“紧俏货”,3天的展出时间,销售各类乡村工艺作品超过2000件,几乎所有产品均已“断货”。

  不仅如此,刘兰芳老师和郭娟老师在此次展览期间还接到了多笔订单,订单金额超过60万元,并与国内数家相关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体现出市场对陇原能工巧匠技艺的高度认可,可谓“收获颇丰”。

成产业,乡村巧匠助增收促和谐

  2023年,我省按照农业农村部、人力与社会保障部等8部委统一部署,开始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其中,在遴选省级乡村工匠、乡村工匠名师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要选出那些“促农增收效果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力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各类乡村工匠技艺高手”。

  以刘兰芳老师的香包产业为例,随着市场的认可,其加大了生产规模,建起了帮扶车间,带动、解决了近百名农村脱贫人口和200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动农户就业4000多家,培训2183人,实现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左焕茸也带动身边近百名妇女从事香包刺绣相关工作,其中已有10人开设小规模香包刺绣作坊,经初步统计收益近50万元,同时还为更多农村妇女创造了就业创业的机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甘肃省古建筑营造修缮技艺非遗传承代表人、天水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天水文渊古典木艺有限公司法人董小全,自2014年公司注册以来,以“师带徒”“固定用工”“建筑工地实践”式培训为主,先后培养了古建筑修缮营造技术骨干及木雕师傅76人,常年或季节性用工稳定在200人左右,其中吸纳脱贫户就业25户。他开设的公司目前固定资产达1500万元,年经营额700多万元,为增加农业人口收入、促进区域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马尕主麻,建立就业帮扶车间,带动200多名脱贫群众从事保安腰刀制作,年生产保安腰刀系列产品10万多件,销售产值达1000多万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兰州太平鼓传承人、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魏永宏,带动大横村及周边500多人常年从事太平鼓制作、演出等相关工作,年人均创收3万余元;

  文房制作师、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徐哲,为带动洮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牵头建立洮砚传习所,累计培训洮砚制作师1000多人,带动周边200多名农村劳动力从事石料开采、雕刻加工和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

  精通裕固族服饰制作的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杨海燕,累计培训农牧民4000多人次,带动就业220多人;

  从事传统建筑建造和修复的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胥元明,吸纳数百名农民工匠长期从事古建筑建造和维修工作。

  ……

  “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助农增收,在创建和谐和美乡村、移风易俗方面,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郭娟设立帮扶车间的甘谷县大石镇河南村为例,当她的麻鞋产品“火爆出圈”后,订单变得越来越多,郭娟通过当地妇联招收了一部分妇女按照订单要求手工制作麻鞋部件,每名妇女每月能挣3000元左右。她还设立了19个巾帼扶贫车间,累计培训了9000多名妇女,其中5000多名成为“甘谷县陇原巧手”。

  随着妇女能在家门口赚到钱,以前经常坐在村头巷尾“妇女小会”不再议论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而是讨论起了“你教教我这个工艺该咋做?”“为啥我做的麻鞋面总是不够平整”之类的话题,改善了邻里关系、增进了群众的和谐氛围。

  “更为关键的是妇女们有了经济收入,家庭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谁家的男人要是敢有出格的地方,我们一群妇女都会去声张妇女权益……”郭娟笑着说。

 出实招,让乡村工匠成长成才

  “我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计划全面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培育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激发广大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创新创造活力,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吴震说,自2023年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以来,甘肃省已正式认定40人为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350人为甘肃省乡村工匠,并计划利用3年时间遴选出共计1000名乡村工匠,培育100名乡村工匠名师,鼓励设置1000个乡村工匠工作站、100个名师工作室,着力打造一批技艺技能水平精湛、带动产业就业作用明显、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村工匠和乡村工匠名师队伍。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为乡村工匠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我省计划广泛发掘传统技艺技能人才,维护和弘扬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活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展现新魅力、新风采,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尊重市场规律,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激发乡村工匠队伍活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助力创业就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在服务乡村工匠方面,我省将着重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内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提高乡村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乡村工匠推进机制,动员社会力量,集聚各方资源,形成参与广泛、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立足本地资源、特色产业优势,顺应乡土人才成长规律,挖掘培育乡村各类技能人才,分类分层精准施策,激发乡村工匠内生动力,促进技能乡村建设。

  在“十四五”期间,确保乡村工匠培育、支持、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部门统筹、多部门协同推进的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机制有效运行。挖掘一批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者,认定若干技艺精湛的乡村工匠,培育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设立一批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扶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企业,打造乡村工匠品牌。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专项研培计划,提升工匠技艺水平与创新能力。统筹各类资源,对乡村工匠开展技艺提升、主体创办、品牌打造、电商营销等能力提升培训;相关高校、职业院校要加强传统工艺特色专业建设,开发精品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聘请乡村工匠名师、大师进学校、进课堂;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乡村工匠培训、交流,带动更多人员参与,厚植社会基础,提高乡村工匠的职业认可度、影响力。

  支持乡村工匠创办特色企业,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就业帮扶车间、非遗工坊、妇女手工基地等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培育乡村传统工艺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乡村工匠自主创业,领办创办特色企业。健全乡村工匠创办的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其促进就业、带动增收的作用。

  按照规划方案,我省广大农村将涌现出一大批乡村技艺能手,获得权威部门认证,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对此,参加本次大赛交流活动的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纷纷表示,一定要牢牢抓住政策机遇,带领更多的农村群众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手记

  业兴才能村旺

  马国顺

  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为传统手工艺者提供了一次难得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一次对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通过甘肃展区的热闹景象,我们得以窥见乡村兴旺的秘诀——业兴。

  刘兰芳老师和左焕茸老师的香包刺绣,郭娟老师的手工麻鞋,以及其他乡村工匠的精湛作品,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更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这些作品背后,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技艺磨炼和文化传承,是他们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业兴带动了村旺。我省通过实施“双百双千”培育工程,不仅为乡村工匠提供了成长的土壤,更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工匠们通过建立帮扶车间、开展技能培训,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业兴还带来了社会和谐。如郭娟老师所设立的帮扶车间,不仅提升了妇女的经济地位,更改变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增强了她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话语权。

  不难发现,业兴与村旺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业兴带动了村旺,而村旺又为业兴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乡村工匠所发挥的作用,除了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更体现在他们对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社会治理的积极贡献。

  实践证明,业兴是村旺之基。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乡村手工艺等传统产业得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乡村工匠的巧手,织出了幸福生活,也织就了乡村兴旺的坚实基础。让我们为这些乡村工匠点赞,为业兴村旺的美好未来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杨晨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