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60周年 携手共绘友谊画卷

中法建交60周年 携手共绘友谊画卷
2024年05月06日 06:01 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法建交亲历者、首批驻法外交官汪华:

  每次看到五星红旗飘扬都无比激动

  本报记者 白波

  1964年初的一天,在北京大学教法语的汪华突然迎来了两名特殊的客人。汪华在法国出生长大,两位中国外交部的官员要向这位“法国通”请教一个重要文件中的法语语法问题。

  汪华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德昭。汪德昭在法进修期间,1937年4月25日,汪华就出生在巴黎。直到1956年随父母回国,汪华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在法国度过。

  从“法国通”口中得到满意的答复后,到访北大的外交部官员悄悄告诉汪华:就在昨天,中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已经在瑞士签署协议,即将正式建交,三个月内就要互派大使。而他们询问汪华法语语法的那份重要文件,正是中法建交联合公报。

  当时,新中国长期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苏关系也已逐渐恶化,与法国建交无疑是新中国外交的一项重大突破。当面听到这一消息,对法国有着特殊感情的汪华兴奋异常。没想到接下来,对方的一番话更令汪华惊喜。

  “你在法国出生长大,法语这么好,愿不愿意跟我们一块到法国建馆去?”

  就这样,年轻的汪华从北京大学调入了外交部,成为中法建交后第一批驻法外交官中的一员。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2月23日,由宋之光代办率领的中国驻法使馆建馆小组从瑞士日内瓦乘火车抵达巴黎里昂车站。一下车,汪华便被眼前的人山人海所震撼,站台上欢迎的人群足有三四百人,大家都想来看看新中国外交官的样子。时隔60年,那热烈的景象仍然让汪华难以忘怀。

  抵达巴黎后,建馆小组需要为中国首任驻法国大使黄镇选定大使官邸。这项有些紧迫的任务很自然地落在了汪华身上。汪华和同事快马加鞭,每天要看两三栋房子,最多时每天看六栋房子,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看到第101栋的时候,终于在巴黎西北郊诺伊地区找到一栋合适的建筑,成为迄今为止共12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的官邸。

  那段时间,国内派出的一支艺术团正在法国演出。建馆小组和艺术团商定,要为法国各界友好人士举办专场演出。由于是建交后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汇总后的嘉宾名单有2000多人。当时的电话必须先打到总机再转给通话对象,汪华和同事足足打了三天三夜的电话,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终于顺利完成了嘉宾邀请工作。这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中法建交后,驻法使馆举办的首场重要活动。

  当年10月1日,黄镇大使在使馆主持中法建交后第一次国庆招待会,场面十分隆重。招待会开始前嘉宾进场,一位老华侨步入使馆院内,突然在五星红旗的旗杆下停下脚步。只见他先是向五星红旗敬礼,随后又三鞠躬。看到此情此景,汪华和同事上前询问。

  “你们不知道,你们来之前,我们华人走在外面,法国人看不起我们,问我们是不是日本人。”老华侨说,“现在你们在这儿,我们终于可以把头抬起来了。”说着说着,老华侨就流泪了。

  汪华说,这一幕他一直记在心中,即使离开外交战线多年,每次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画面,他的心情都难以抑制地激动。

  几十年来,汪华始终活跃在推动中法友好的第一线。今年1月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日前夕,汪华再次踏上法兰西之旅,参加贯穿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本报记者采访当天是4月25日,也是这位中法建交亲历者的87岁生日。采访前,他专门提醒记者稍晚联系,因为他要在巴黎的住处收看当天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直播。

  “看到火箭起飞、上升的画面,我的心情无法形容,没有一个字能够描述我的感觉。”汪华说,当时他用平板电脑发了一个帖子,只有四个字:祖国万岁。

  中法文化论坛法方副主席佳玥:

  愿中法文化为世界带来平衡与和谐

  本报记者 吴娜

  20多年前,一位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法国作家踏上了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她原本只是带着对东方文化的向往进行短暂访问,却没想到,中国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热情友好的民众让她深深着迷,她决定在这里扎根,开启了一段跨文化的艺术之旅。

  这位作家叫克里斯蒂娜·卡约尔,中文名是佳玥,现任中法文化论坛法方副主席。2013年,法国政府授予佳玥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表彰她为法中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那是2002年,来北京后的第一天,佳玥看到公园里有人跳舞、打太极,胡同里有人遛鸟、闲聊、晒太阳的场景,当时就引起了她对这座城市浓厚的兴趣。“北京人很会生活,感觉在这个国家、这个城市会带给我很多收获,甚至实现梦想。”

  2004年,佳玥做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留在中国。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里,她学会了中文,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佳玥发现,中国的艺术不仅仅是画布上的颜色和线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她被中国书法的韵律美、茶文化的深邃内涵所吸引。

  “对时间概念,中西方也有不一样的观念。西方哲学希望用数字和技术控制时间,手表便由此发明,而在中国道家思想中,时间像水一样流动,无法控制,应当顺势而为。”对东西方文化的感悟,让佳玥进一步萌生了参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想法,她撰写了《时间里的中国人》一书,分享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时间智慧的观察与思考。

  20年来,佳玥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她创办了非营利机构“艺术8”协会,通过艺术驻地项目帮助和支持中法两国的青年艺术家,力求为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架起一座“桥梁”。“艺术8”不同于其他画廊、博物馆或艺术机构——它更像一个艺术家的大家庭,鼓励中国年轻艺术家前往法国参展,也邀请法国艺术家来中国体验。

  来北京的法国艺术家会在胡同里住上两三个月,不同的文化和环境给他们带来新的灵感。很多艺术家开始使用中国水墨、水粉在宣纸上创作,还有艺术家将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对时间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更多的艺术家则将自己眼中的北京城通过艺术展现出来。

  在佳玥看来,中法建交60年,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应当为当代中法艺术家提供更多交流平台。中国很精彩,很自由,也可以交到很多朋友,这是通过“艺术8”来中国学习生活的法国人共同的感受。他们期待,未来通过共同创新创作,能让各自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世界比较乱,我们更需要‘桥梁’的作用,让繁荣的中法文化为世界带来平衡与和谐的力量。”佳玥希望,以中法建交60周年为新的起点,推动中法人文艺术交流更进一步,邀请更多法国艺术家来到中国。

  多年来,佳玥致力于搭建一个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界高端交流对话的平台。2023年,第五届中法文化论坛在中国苏州成功举办。2024年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将在法国多维尔举办,邀请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艺术家前往法国学习并举办展览。

  如今,越来越多法国艺术家来到中国,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景观,也为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篇章。“现在我们需要推动年轻人的交流,必须找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愿意去法国学习,愿意来中国学习。通过语言的学习,深入对方的城市和生活,真实地去看、去感受,增强认知。”佳玥相信,中法之间相互了解,不仅要通过语言,更要通过真实的生活来实现。

  四川大熊猫文化学者孙前:

  跨越百年的中法大熊猫情缘

  本报记者 白波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蜚声世界、受到各国人民喜爱的中国“国宝”大熊猫在四川雅安宝兴县被科学发现155周年。大熊猫的科学发现者是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在整个法国,还是戴维的家乡——法国比利牛斯省艾斯佩莱特市,他都寂寂无名,除了部分专家学者之外,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

  2000年11月,一个40多人组成、来自戴维家乡艾斯佩莱特市的访问团造访宝兴,由此开启了一段中法友好交往的“熊猫佳话”。

  如今已是知名大熊猫文化学者的孙前,当时担任雅安地区行署副专员。2000年11月13日,他突然接到电话,说几十个法国来的“老外”包下了宝兴县的一家酒店,明天就要到。

  孙前主管雅安的文旅工作,他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到这批法国人来宝兴县是要干嘛。当时,孙前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宝兴县政协出的《宝兴的大熊猫》纪念册,他随手翻了翻,猛然看到大熊猫的发现者法国人戴维是1900年11月10日在巴黎去世的,到现在正好100周年。孙前心想:“法国人来宝兴,会不会和这事儿有联系?”

  正如他所料,由法国艾斯佩莱特市市长安德烈·戴海杜率领的访问团,正是在阿尔芒·戴维逝世100周年的时间点上,专为追寻这位家乡先贤在中国的遗迹而来。

  11月14日下午,在“中法友好 世代相传”的条幅下,雅安方面隆重接待了访问团,双方共叙友谊。孙前代表雅安致辞说:“1869年,你们的乡亲戴维神父在这里发现了大熊猫,把它介绍给世界,从此名扬天下,我们感激戴维神父。”戴海杜代表艾斯佩莱特市致辞说:“你们的热情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没有想到你们这样尊重戴维神父,比我们还了解他!他是我们的骄傲,我要代表家乡感谢你们!”中法之间两座相隔万里的小城,在这一刻因为上百年前大熊猫的惊世发现,再一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双方决定,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并草签协议。2002年11月,孙前应邀率雅安代表团回访法国,宝兴与艾斯佩莱特正式签订了友好城市协议。

  艾斯佩莱特市地处法国西南部的巴斯克地区,阿尔芒·戴维和安德烈·戴海杜都是巴斯克人。巴斯克人有独特的“手杖文化”,每家都有一根家族传承的手杖。孙前在戴海杜家中拜访时,戴海杜曾郑重地说起要把一根随身携带、家传的精美巴斯克手杖赠送给孙前,孙前婉言谢绝了。

  戴海杜曾四次来到雅安。但2019年4月,当艾斯佩莱特市代表团再次来访,在成都机场接机的孙前却没能看到戴海杜的身影。随后,他就接到了戴海杜已在代表团抵达的前一天在家乡去世的噩耗。

  2023年10月,艾斯佩莱特市代表团到访雅安,参加因疫情推迟一年的宝兴县和艾斯佩莱特市缔结友好城市20周年纪念活动,展开了又一次法中大熊猫文化之旅。

  在丰富而隆重的纪念活动尾声,安德烈·戴海杜的儿子奥古斯特·戴海杜拿出了一件神秘的礼物,要代表全家送给孙前。当礼物卸下严密的包装露出真容,孙前眼中的泪水也夺眶而出。这正是他曾多次见过、戴海杜随身携带的那根珍贵的巴斯克手杖。

  多年来,退休后的孙前致力于大熊猫历史文化研究和推广。孙前向记者透露,艾斯佩莱特市已向他发出邀请,希望2026年阿尔芒·戴维诞辰200周年时,他可以再次造访艾斯佩莱特市,把雅安和艾斯佩莱特、中国和法国之间的熊猫情缘永远延续和传承下去。

  在华法国导演本杰明:

  在第二故乡追逐电影梦

  本报记者 丰家卫 王学嵩

  时至今日,本杰明·巴特勒米仍然感谢自己15年前的一个决定:来中国。

  本杰明1986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艺术家庭,11岁时就开始参加电影的制作工作。2009年,本杰明来到中国,开启导演生涯,追逐自己的电影梦想。

  本杰明的父亲是一名编剧,哥哥是一位摄影师,他的家族还是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后代。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本杰明从4岁起就立志做一名导演。

  “5岁时,我的父母给我买了一个地球仪,我指着地球仪上巴黎的位置,然后去找对应的另一边是哪个国家——是中国。”本杰明回忆说,那时候我觉得去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像一名冒险家要做的事情。就这样,“去中国”像一粒种子种在了本杰明心里。

  巴黎被称为电影的故乡。11岁时,本杰明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制作了人生中第一部影片。中学毕业后,本杰明考取了巴黎国际电影学院,学习导演与音乐专业,18岁时他已创作和导演了超过20部电影短片。2008年大学毕业的本杰明独立创业,“那时我的中国合伙人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去中国?”本杰明说,这正合他意。辗转西安和上海后,他最终选择在北京创业,开设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工作室。

  “自幼我的家人便教导我要尊重国家差异和外国文化,中国是我梦寐以求想要实地探索的首要目的地。当我第一次乘坐飞机来北京,我从飞机的窗户往下看到了长城,以前只是听说过,亲眼所见后十分震撼。”本杰明说,他曾思考过为什么要来中国,现在这个答案很清晰:来这里不仅为了追寻事业,更是被神秘的东方文化所吸引。在本杰明的住处,有很多他从各地淘来的中国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在设计上都融合了现代和传统元素。

  本杰明在中国的创业并非一帆风顺,他的作品介于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之间,因为市场需求问题,他在北京开设的电影制作工作室未能持续下去,但是他的作品确实让业内耳目一新。2021年5月,本杰明的电影《辉蓝》被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国际微电影节提名最佳导演奖。

  因为电影拍摄需要,本杰明到过中国很多地方,他发现在中国生活的舒适感令人难以置信。在他看来,中国发展迅速,提供了很多机遇。现在,本杰明正在制作新片《开往银河的火车》。“这部电影融合了欧洲和中国文化元素,以爱情故事为基础,聚焦主角充满幻想、冒险以及诗意的一生。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向世界展现我对中国的热爱。”

  在北京居住的这些年,他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十年前北京冬天空气不是很好,如今完全不一样了,蓝天几乎每天可见。空气越来越好,很多鸟儿飞回了城里。在中国生活了15年,我已经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本杰明坦言,父母当初不是很理解自己来中国的想法。在父亲的脑海中,中国还是他在纪录片中看到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样子。但通过本杰明,父亲和母亲也惊奇地发现,中国早已不是印象中的样子。“希望我的片子能让更多法国人、外国人,了解中国、喜欢中国。”

  首家中法合资企业:

  合力酿造“酒的王朝”

1980年8月25日,中法合营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投产典礼大会(资料片)。

  本报记者 颉亚珍

  去年8月,法国人头马集团前主席、王朝酒业集团董事会非执行董事迪伯尔来天津参加王朝酒业集团2023年度中期董事会,品尝了王朝公司生产的七年藏红酒后,惊喜地说:“很好!我要买两箱带回法国给家人喝。”

  1979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不久,迪伯尔带领团队到中国寻找市场机会,几经周折,在天津找到符合“葡萄酒一定要在葡萄园生产”要求的小酒厂。那时,这座小酒厂略显简陋,用直径1.5米×2米的水泥管发酵,生产配置葡萄果酒。

  如今,当年的小酒厂不仅蝶变为上市公司,生产的葡萄酒既有中国地域特色又有欧洲传统风格,品种丰富多样,产品品质一流,获奖近400项,创造了享誉中外的“DYNASTY王朝”品牌。

  40多年前,就是在天津中保(保加利亚)友谊葡萄园里那家简陋的小酒厂,法国人头马集团以设备入股,提供酿酒技术工艺;天津农场局以厂房入股,提供配套设施,双方合资建葡萄酒厂。“仅用百天就建好了厂房。1980年8月25日,‘中法合营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这是新中国第二家、天津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中法两国首家合资企业。”王朝酒业集团执行董事、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黄满友介绍,当时,在给公司起名的问题上,中法双方有分歧,“法方主张继续使用‘人头马’这一国际品牌,中方坚决不同意,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品牌意识,想创造民族品牌和民族产品。”

  “那时正值美国电视剧《豪门恩怨》热映,电视剧的英文名称‘DYNASTY’既有‘王朝’的意思,又对应‘自古葡萄出汉宫’的中国典故,所以取名‘DYNASTY王朝’,寓意‘王朝、神州’。”黄满友回忆说。然而,当时审批部门认为,以“中法”“王朝”为名都太“大”了,尤其这还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生产型企业,没有先例,就暂时搁置了。“直到1985年,当时主管外贸的领导定下了‘王朝’这个中文名字。”

  1980年10月,公司生产出第一批10万瓶优质半干白葡萄酒,标志着中国葡萄酒酿造史上的第一瓶全汁发酵葡萄酒诞生,开创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新纪元。

  在法国酿酒师精益求精的指导和要求之下,1984年,王朝生产的半干白首次参加在德国召开的国际葡萄酒评酒会,便以“既有欧洲风味又有中国特点”的独特风格,超越当时参赛的100多个国家的9000多款产品,一举夺得金奖,这也是新中国食品行业的第一枚国际金奖。靠着工匠精神的传承,王朝葡萄酒先后斩获14枚国际金奖,并因连续5年蝉联布鲁塞尔国际评酒会金奖而被授予国际最高质量奖,这项殊荣至今无人超越。

  1988年,法方将酿酒技术全部移交中方,1989年后不再委派技术人员,已经掌握国际先进酿酒技术的王朝公司,从此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王朝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将世界级的工艺与中国风格相融合,实现一段高速发展期,产品质量和经营规模突飞猛进,产量从1980年的10万瓶达到2012年最高峰时期的6000余万瓶,连续13年获得同类产品销售第一名。

  后来,随着葡萄酒市场不断变化,为适应市场,企业进入改革调整期。黄满友介绍,近年来,随着“产品产区化、产区品牌化、品牌差异化”发展战略加速落地,科技创新赋能品牌的作用有效显现,王朝自2021至2023连续三年实现千万元以上盈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重新酿造‘酒的王朝’。”

  “我们为中法企业合作40年来的成就与信任感到自豪。”在公司2024年新年祝词中,迪伯尔这样说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巴黎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