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传承,更是日常

非遗,是传承,更是日常
2024年04月25日 01:53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非遗,是传承,更是日常

春和景明,盐道街小学二年级三班的同学们在明月村采茶、制茶,进行非遗研学游 春和景明,盐道街小学二年级三班的同学们在明月村采茶、制茶,进行非遗研学游

从“尔滨”的雪花到上海的“繁花”,从泉州的簪花到三亚的浪花,文旅的热度持续至今,促成了“热辣滚烫”的消费潮流。

“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旅游市场正持续升温,游玩模式“花式”上新。在各地特色文旅标签加持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以现代方式焕发新容光,以更加生活化、更具烟火气的姿态,融入旅游活动。比如各地的旅游博主身穿特色民族服装、打卡非遗体验项目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走红,成功助推“民族风”和“非遗热”成为文旅融合的新热点。非遗研学也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在研中学,在学中游,丰富了孩子们的成长体验。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等重要理念的推动,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拉动了一个万亿级的服务市场——“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会展”“非遗+研学”……众多“非遗+”的打开方式,让非遗的气象万千成为眼前的精彩纷呈。非遗的活水流出场馆、书籍、古迹,流进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里,人们拥有了更足的文化自信、定力和底气。

正如非遗研究专家马盛德所说,非遗是活态传承的,我们要认识到非遗是我们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们源于生活,又融入烟火,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承发展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在传承中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老师教我们用拇指和食指来采茶叶,不能直接掐。你看,我采了好多呢!”来自盐道街小学二年级三班的一位学生举起茶篓,满脸喜悦。茶山竹海松林,浅丘明月薄雾,4月13日,明月村的茶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研学活动正徐徐展开。同学们身着汉服,背着小茶篓,穿行在明月村的茶垅间采撷新绿。他们跟着老师学习采摘手法,分辨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茶知识,只见一双双小手在茶芽间飞舞,青翠嫩芽就来到了手里,又收入了茶篓中。采茶、制茶、品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学生们体验劳作的乐趣,了解中国茶的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师刘玉洁认为,非遗研学游开辟了文旅融合新路径。非遗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走向青少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长远看,更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奠定基础,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生根萌芽,得到充分的关注、发展和传承是要解答的重要课题。

刘玉洁在调研中发现,首先需要激活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资料库。道明镇竹艺村,翠竹掩映、绿水环绕。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削竹为器。2014年,“道明竹编”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0后杨隆梅正是最年轻的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之一。如今,她的非遗工作室成了当地研学的好去处。她自己也带着道明竹编走进校园,展现传统技艺与文化、生活的高度融合。看着一根根薄如蝉翼的竹篾,通过编、绞、琐、穿、扣等独特的竹编技艺,在她的指尖飞舞流转,短短几分钟,一个小巧精致的芙蓉胸花就制作完成了,学生们纷纷赞叹:“从大自然的原料变成美丽的工艺品,这个过程太美妙了。”“我从小就对非遗充满兴趣。我想更多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保护这些传统技艺。”可见,基于本土非遗项目、讲好当地故事是推动非遗研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刘玉洁认为,推动非遗研学重点在于深度融合。比如搭建集非遗基地、保护传承、研学培训于一体的实践教育平台;将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游空间,提升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开展双向培训,提升研学导师在非遗领域的专业素养,增强非遗传承群体的传播意识和能力。“推动非遗研学,核心在于开发精品课程。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围绕乡土情、家国情开展系列化、层次化的研学课程设计,确保活动的教育性和公益性。”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阮海云进一步认为,非遗在美育与智育的融合中能够发挥宝贵的价值引领作用,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阮海云细细道来,非遗源远流长,是一种鲜活的、动态发展的文化传统——各种非遗技艺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创作方法、风格特点等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参与;学习非遗的过程就是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复原式学习既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又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在对非遗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代发展精神的深度融合,并与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探索更多美学表达的可能性。“非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非遗研究专家马盛德也强调,他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遗保护的关键核心,就是通过非遗所体现的人类创造力和文化的多样性,为当下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供经验借鉴,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非遗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的创造力是最珍贵的。”

双向奔赴,有机融合

在古戏台前喝着茶听一场川剧,余味悠长;看端午祭狮子山游百病民俗活动,趣味十足;长嘴壶功夫茶艺、皮影戏、长绸舞轮番上演,眼花缭乱……这两年彭州海窝子古镇热度居高不下,精彩纷呈的非遗活动让氛围感直接拉满,大受游客欢迎。川剧是刻在成都人DNA里的旋律,海窝子古镇更是出了名的“戏窝子”,川剧大师阳友鹤纪念馆不仅寄托着戏迷对“一代桐凤”的怀念,更是一处了解川剧、交流川剧的阵地。去年的第八届端午祭狮子山游百病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彭州市级非遗保护目录)上,古蜀端午祭、狮子山游百病、古镇端午奇妙游、乡村自然音乐集四个板块,让3万多游客纷至沓来。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海窝子以川剧、功夫茶艺、长绸舞、民俗巡演等非遗项目组成的节目,吸引游客超11万人次。开展非遗活动,丰富游玩体验,海窝子以非遗促旅游,也获选了四川2023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

不只海窝子,或隐于乡村,或显于闹市……在广袤辽阔的巴蜀大地上,越来越多的非遗+旅游,不仅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也赋予旅游业更多活力,生动诠释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内涵,以更具时代感的姿态,展现着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省文旅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游客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体验。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活态的组成部分,成为群众最关注、最喜爱的精神文化元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优质资源和中坚力量。

非遗+旅游催生了更多独具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未来,行业还应在推动非遗旅游消费方面下功夫,实现以经济活化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张青仁进一步表示,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入能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新时代“非遗+旅游”模式正助力非遗“活”起来、旅游“热”起来、文化“火”起来。他还指出,在大力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同时,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立足非遗的文化内核,坚持非遗的文化底色,避免过度商业化对非遗传承的损害,让非遗在与旅游的融合中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第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大众对非遗旅游的热情,将非遗的保护、传承、弘扬与全域旅游发展对接,让传承人、村民、居民成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第三,因地制宜,将非遗旅游与乡村振兴、城市空间改造、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结合起来,推动非遗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非遗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