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八乘组的新鲜感: 全员“80后”,上天养“宠物”

神十八乘组的新鲜感: 全员“80后”,上天养“宠物”
2024年04月25日 00:00 第一财经日报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当天举行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消息称,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瞄准北京时间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航天员乘组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组成,三人都是“80后”。

神舟十八号还将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发布会还透露,我国将抓紧研究推动国外航天员以及太空游客参与空间站飞行。

空间站已在轨实施130多个科研项目

据介绍,空间站任务进入常态化值守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驻留期间,将按计划管理、照料空间站与应用载荷,进行空间站维护维修与状态巡检,保障空间站安全可靠高效运行。乘组将利用舱内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载荷,在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开展90余项实(试)验。

比如,本次神舟十八号将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还将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揭示植物进化对重力的适应机制,为后续定向设计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24日介绍称,截至目前,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了130多个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在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等方向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

建造中国空间站,开展长期有人参与、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能够极大地促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辐射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

“总的看,这些空间实验的开展以及样本下行后开展的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的新成果,通过推广转化与应用,将逐步发挥出更重要的科技与经济效益。”林西强说道。

据介绍,利用高温科学实验柜开展的新型材料空间生长研究项目,我国首次在空间获得了地面难以制备的高质量晶体材料,对高性能多元半导体合金材料制备具有指导作用;利用生物技术实验柜开展的人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靶点研究、对骨骼肌影响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项目,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骨折、脊柱损伤修复等骨质疾病的防治,以及对抗肌萎缩、防治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航天医学实验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机理探索和应用基础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创新。其中,国际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入选了2023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林西强表示,“后续,我们将继续坚持应用为纲、效益为先,充分发挥国家太空实验室平台优势,持续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

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

此次“飞天”的三名航天员均为“80后”,其中叶光富执行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李聪和李广苏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李广苏也是第三批18位航天员里唯一的文科生,经过三年多的刻苦训练,他完成了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奔向太空的蜗牛”。

林西强透露,我国即将完成第四批航天员选拔。他们将与现役航天员一起,实施空间站后续任务,并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载人月球探测是具有高度挑战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工程,后续将统筹抓好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任务目标。”他说道。

与此同时,文昌载人月球探测发射场建设全面启动实施。据介绍,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2023年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主要飞行产品均已完成方案研制工作,正在全面开展出样产品生产和各项试验。

而中国自主研制的可重复使用的煤油液氧发动机也有望为长征十号提供动力。目前,负责该发动机研发工作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正在进行反复试验。

重点攻关可回收火箭

可重复使用火箭是航天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富豪马斯克的SpaceX已经率先实现了火箭在陆地以及海面上的回收使用。火箭的回收重复使用对于降低发射成本至关重要。SpaceX此前表示,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大约能降低30%的发射成本。

在中国,攻关可重复使用火箭也成为商业航天企业的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已有多家商业航天公司正在投入研发。近日,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副总裁丁咏冰透露,公司依托火箭院(航天一院)正在开展5米直径的液体运载火箭的可重复使用。

据蓝箭航天消息,4月15日,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完成“十公里级飞行”改造和总装工作,将全面转入最后的总测和出厂阶段。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永宏也表示,今年公司完成了百米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6月将进行十公里级飞行试验。明年,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的火箭预计将实现首飞。

据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2024年中国航天预计将有100次发射任务。在多位航天产业人士看来,今年将是中国发射计划最为密集的一年。2023年,多家商业公司成功发射了中大型液体火箭,取得突破性进展,证明了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射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

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刘百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火箭要实现“航班化”发射,技术和管理都仍有挑战。他认为,从技术方面来看,火箭需要做到多次的回收和重复利用,甚至需要一些智能化的能力和健康监测的管理,能对故障进行预报预测;从管理上来说,管理模式也需要创新,比如发射计划的管理、发射许可的管理,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的管理,包括载人市场准入、适航等等,都需要做大量的研究。

各地布局,北京拟建“火箭大街”

商业航天在去年12月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此后,北京、上海多地都发布了促进商业航天领域发展的行动计划和方案。上海印发了《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

《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明确提出从多个方面推进本地商业卫星和火箭的建设,攻克可重复使用火箭等关键技术难题,加速卫星星座的构建。

就在4月21日,北京经开区召开的中国航天日商业航天研讨会上,北京经开区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专班副主任李挺表示,北京正在建设“火箭大街”,力争今年4月底启动建设,一期建设面积14万平方米,涵盖火箭研发试验、生产制造等场地,包括十余个共享实验平台。

“通过这种共享共用的方式来降低各个企业的成本,减轻企业的负担,同时也提高这些设备的利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李挺透露。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火箭的生产制造往往涉及数百家零部件供应链企业。以苏州为例,苏州已经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重点企业超过300家,产值规模预计超过400亿元。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航天员 火箭 空间站 太空 月球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