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考古探寻1500年前的邢窑手艺

高科技考古探寻1500年前的邢窑手艺
2024年04月22日 14:26 新民晚报

取自山野泥土,经受烈火淬炼,中国古代瓷器被誉为“如诗的意蕴,类玉的风格”。其制作过程中,原料和烧制工艺共同决定瓷器成品质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鲁晓珂说,古陶瓷的原料来源和烧制工艺研究一直是重要的科技考古课题。日前,鲁晓珂领衔的研究团队针对邢窑内丘服务楼窑址出土的早期白瓷和青瓷开展系统研究,并在邢窑早期制瓷原料和烧制工艺方面取得新进展。

“公元6世纪晚期是中国北方白瓷的创烧期,而邢窑是北方白瓷的重要窑口,经考古发现了北朝晚期的窑炉和数量较多的早期白瓷,为研究白瓷起源和北方制瓷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鲁晓珂表示,研究团队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热电离质谱技术,重点分析胎釉原料的微量元素含量和锶同位素特征。“邢窑陶工在开发早期白瓷时,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于青瓷的优质原料制胎。”锶同位素混合模式分析表明,邢窑早期大部分样品不符合草木灰配以胎料的制釉方式,应是采用草木灰混合其他制釉黏土。

研究团队结合多种分析技术,从烧成温度、烧制气氛、显微结构等角度揭示早期白瓷的烧制工艺和技术特征。鲁晓珂透露,6世纪晚期,邢窑制瓷已采用高温还原烧成技术,这符合其半倒焰式馒头窑并以柴作燃料的特点,“大部分瓷器样品的烧成温度介于1200℃到1300℃,较高的烧成温度使得瓷釉以玻璃相为主,釉中存在少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胎釉交界处则密布钙长石晶体,形成中间层”。科研人员指出,早期白瓷的烧成温度略低于青瓷,其均值分别为1242℃和1279℃,表明邢窑陶工为提高瓷器外观白度,采取降低烧成温度的措施,减少高温下瓷釉流动积聚呈深色,体现了烧制工艺变革。鲁晓珂分析:“这些探索变革和经验积累使得邢窑在隋代晚期率先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白瓷,正式开启中国‘南青北白’的瓷业新格局,成为重要里程碑。”本报记者 郜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瓷器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