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广泛赋能 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数字技术广泛赋能 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2024年04月22日 15:29 媒体滚动

搭建平台、集纳数据、优化流程,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报今目刊登的这几个案例,即是从体系化建设、监测预警、线上评审、工作评价等角度,展现数字技术对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赋能。

建平台  强预警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李平伟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兜底线、补短板、提质量、促发展,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

聚焦“全准快”,建设完善平台

依托市级政务服务“云”,建设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一体推进重点人员、重点群体的信息聚合、常态监测、快速预警和综合帮扶。一是聚焦“全”。建设低收入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除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外,将低收入人口信息采集范围拓展到一年内退出救助对象、申请救助未确认对象和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其他困难群体。二是聚焦“准”。建设资源共享数据库,汇聚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卫健、应急、医保、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和单位25类175万余条数据。打通与省大数据中心数据连接通道,及时获取省级相关部门数据信息,为准确预警奠定基础。三是聚焦“快”。建立收入、支出、疾病、灾害、意外事故等多维度预警分析模块,运用大数据筛查等手段,及时发现困难群众潜在风险,为快速预警提供支撑。

围绕监测预警,完善指标体

将监测预警指标分为主动发现类、需求预警类、动态管理类、政策落实类四个类别,设置由75个不同项目组成的预警指标体系,做到多点触发、智能预警。一是主动发现类。聚焦低收入家庭“一户多残”“老残一体”或家庭成员失业、服刑、劳动力不足以及城乡居民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5万元、重点救助对象个人自付费用超过1万元等7种情形,分别设置预警指标。二是需求预警类。将低保“分类施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政策落实中的“漏救”和“救不够”等风险,细化为29项预警指标。如,低保家庭中重病、重残成员没有增发“分类施保”金;重度残疾人残疾等级变化,未及时调整护理补贴标准等,将直接触发预警机制。三是动态管理类。针对各类救助对象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生存状态发生变化等情况,设置28项预警指标。如,在低保家庭老年人满70周岁前的1个月、新生儿办理完出生证后的次月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基层工作按政策调整补助标准和额度。四是政策落实类。围绕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人保”、取暖补助、殡葬救助等政策落实情况,设置11项预警指标,如低保家庭子女考入大专院校或出现“零就业”等情况。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落实

建立完善“线上预警+线下响应+资源链接+结果跟踪”全链条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在全市各村(社区)设立以基层干部和社会救助协理员为主体的村级困难群众快速响应服务队3390个、社会救助服务站点2633个,及时接收处置预警信息,并通过手机APP将查访查实情况反馈至平台。今年以来,平台共发布预警信息5.2万条,对其中存在住房、就业、医疗等困难风险的,直接将相关信息推送给住建、人社、医保等相关部门核查落实。对发现基本生活存在困难的,由乡镇(街道)组织急难问题服务队逐户排查,将符合条件的3287人纳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范围。二是建立“红绿灯”督办机制。对预警信息进行综合研判,根据困难群众不同需求和相关救助审核确认时限要求,按进度节点设立“红黄绿”灯提醒督办。困难群众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询办理进展情况,乡镇(街道)负责人可以查询具体“谁在办”,具体办理到哪个环节,是否超时等信息,工作人员会收到待办、督办短信通知和延期超时通知等。三是完善信息核对机制。将原有的核对信息系统整合到低收入平台,实现低收入资源数据库与核对信息资源库互联互通,提升预警信息排查处置效率。四是建立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对预警排查发现的暂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或救助后仍有困难的群众,在平台发布需求信息,社会组织通过平台内嵌的资源链接模块,认领并落实救助帮扶措施。对预警和走访中发现的困难群众较为集中的救助需求,由县级民政部门按照项目的形式“打包”发布到平台,社会组织对接后组织实施。(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温暖指数”动态感知社会救助工作成效

徐  佳

杨浦区是上海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面对社会救助工作对象多、涉及部门广、工作体系复杂、社会救助力量不足的状况,杨浦区民政局联合国家高端智库上海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队,研发杨浦区社会救助“温暖指数”监测体系,这也是国内社会救助领域首个具有数据支撑的工作评价体系。该体系按照“政府操作规范”“社会主体认可”“工作成效显著”三个评价维度和一级指标,细分出9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客观全面反映全区在社会救助工作上的规范性、创新性和工作绩效。同时,通过专家指标赋权和各指标加总,计算出杨浦区社会救助“温暖指数”总分值及各级分值,再纵向比较2018—2022年总体指数和分项指数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分析指数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为下一步突破社会救助工作短板、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现实依据。

2023年,在“温暖指数”1.0版的基础上,杨浦区民政局将社会救助评价工作延伸到街道层面,推出“温暖指数”2.0版(街道版),将街道协调工作机制、村居救助站点覆盖等纳入考察指标,新增街道社会救助品牌数、市级及以上社会救助创新试点数、数字化场景应用、社会心理救助覆盖率、救助需求综合评估覆盖率等,对街道的工作形成反推力,助力杨浦区各街道形成社会救助工作的创新矩阵。

根据指数变化所反映出的工作薄弱环节,杨浦区民政局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数字吹哨”赋能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完善的工作闭环。一是强化社会救助工作制度建设,推出针对救助工作队伍的“金牌温暖顾问”提升计划和分层分类培训计划,开展社会救助审批流程专项整治和对于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操作规范的培训,强化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二是着力推动救助工作协同整合,依托“杨浦区精准救助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和5个专项救助的政策协同;优化针对救助对象和社会资源有效链接的“温暖桥”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以及针对救助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温暖云”等重点项目;建立社会救助政策库、资源库、项目库,在全区层面统筹社会救助资源的引入和调配。三是按照短期政策目标与长期政策目标相结合的形式,探索杨浦区人户分离治理工作体系。通过系统性的政策实施,全面提升对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理解力、执掌力、服务力,实现综合施助。

“‘温暖指数’作为政策成效‘晴雨表’、民生痛点‘报警器’,可以实现对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动态感知。”杨浦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温暖指数”作参考,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力方向更加明确,确立了“123”的年度工作重点,即通过打造一个“温暖系列”社会救助工作品牌,让民生工作更有温度;通过实施线上智慧找人和线下综合助人的“双轮驱动”,让救助帮扶更有精度;通过构建内部业务监督、第三方专业监督、社会公众监督的“三维监督”,让风险防范更有力度,形成了社会救助工作效能提升的闭环。

创新“线上评审”机制  实现“数字赋能”

刘志辉

一个阳光煦暖的午后,邱根禄在家里打开“赣服通社会救助线上办理”小程序,授权上传身份证后,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社会救助申请。当天工作人员实地入户调查,同步发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不到7天就完成了整个办理程序。

为有效提升救助对象认定的时效性,降低工作人员层层签字的复杂性,江西省万安县通过“数字赋能”,围绕“整合评审程序、聚焦一网通办、线下线上相融合”等方式,推行“线上评审”制度,为基层减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整合评审程序。注重技术驱动,让数据“跑起来”,优化整合受理、审核、审核确认各个程序步骤,精简办理材料,打破先手写、再电脑录入的工作模式,广泛运用“一证一书拍照上传、电子签名、人脸远程授权”等方式,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和效能,减轻基层负担。二是聚焦“一网通办”。传统模式下,申请社会救助需要困难群众亲自到社区或街道办事窗口咨询办理,经常会出现材料一次性交不齐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审核确认时效。近年来,江西省开通社会救助线上申请功能,群众通过手机支付宝登录“赣服通”界面,搜索“社会救助”,即可进行线上申请。申请信息在线上提交后将直接同步传至乡镇工作人员电脑端,乡镇工作人员会立即启动家庭经济状况的实地核查和信息化授权核对,如符合救助条件,将由镇村两级进行初审公示,公示7个工作日无异议后,由乡镇进行审核确认,实实在在打通了联系困难群众的“最后一米”。三是线下线上相融合。江西省各地下放低保、特困供养审核确认权限至乡镇,低保等社会救助的审核确认需经乡镇党委会议研究通过,这项程序受到场地、参会人员时间的制约。万安县探索推动线上审核确认机制,在“赣政通”平台建立困难群众审核确认工作群,由乡镇分管领导在“赣政通”平台展示线下入户调查结论和初审意见及公示异议情况资料,评审小组成员发表评审意见。同意票数达到成员总数的2/3则评审通过,并将评审结果和评审小组票数截图打印,作为评审依据存档备查。票数未达到2/3的对象,一律纳入省“数字民政”平台实施动态监测。线上评审随时发起,随时评审,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结合线下入户核查、邻里访问,为社会救助审核确认和动态管理等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有效提高了救助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个赋能”提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能力

彭啸涛

四川省民政厅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为契机,结合“一网通办”能力巩固提升,加强政策、数字、服务“三个赋能”,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机制,提升困难群众主动发现能力水平,提高困难群众识别精准度和救助时效性。

政策赋能搭框架

决策部署迅速落地落实

构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政策机制,明确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职责任务、重点工作和具体路径,推动重点工作任务加快落地。一是制定“政策包”,出台《四川省民政厅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把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省民政厅先后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医保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对低收入人口分类救助政策,将农村危房改造等补助范围拓展到易返贫致贫人口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将低收入人口中的重点人群纳入医保、社保资助参保范围,为推动困难群众数据共享打好政策基础。二是明确“任务书”,省民政厅会同省财政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做好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的动态监测和救助任务。三是探索“路线图”,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救助数字化赋能 提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能力的通知》,整合现有社会救助信息化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构建“123”数字赋能架构(1,即优化“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台;2,即维护好社会救助数据资源库、低收入人口信息库;3,即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服务能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能力、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能力)。

数字赋能优平台

量数据加速采集归集

结合贯彻落实《四川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依托社会救助数字赋能载体,加强政务云资源共享和大数据运算分析,提高对困难群众类型和困难程度的感知水平,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迈进。建成省级低收入人口资源库动态监测预警基础支撑平台,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已采集622万低收入人口数据,包括453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数据,以及49.6万低保边缘人口、49.4万防止返贫监测人口和73万支出型困难人口数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救助省市数据交换工作的通知》《四川省社会救助数据交换规范》,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截至目前,四川已实现低收入人口全口径数据全量上传民政部金民工程。省民政厅依托四川省社会救助厅际联席会议,与省委组织部、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残联、省乡村振兴局、省住建厅、省总工会等部门,以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四川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数据交换合作机制。依托省大数据中心政务数据共享“一平台两网站”,先后比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医保、残联、脱贫人口等数据超3000万条。

服务赋能提效率

救助帮扶快速到户到人

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契机,省民政厅出台《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分场景抓好社会救助服务线上线下办理机制建设,扎实推进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后半篇”,提高困难群众识别精准度和救助帮扶时效性。一是构建救助闭环,编印下发《四川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指南(第一版)》,推动构建低收入人口“信息采集—动态监测—预警核实—救助帮扶—数据归集”闭环,为各级民政部门开展具体工作提供详细指引,提高运转服务效率。二是推进社会救助“一网通办”,“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台全面接入国家和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社会救助全业务纳入“一网通办”事项,群众可通过多渠道办理救助申请、查询申请事项办理进度。建成投用无纸化办公系统,取消可以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查询的证明材料,提高业务工作流转效率,减轻基层工作人员和申请救助群众负担。三是全面启动“省内通办”改革,为具有四川省户籍、跨市(州)常住且持有居住证的困难群众申请低保、特困等政策,提供“省内通办”服务,推动实现困难群众异地申请救助“网上办、就近办、协同办”。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民政厅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