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蓝海市场背后的难题与挑战

动力电池回收:蓝海市场背后的难题与挑战
2024年04月17日 07:10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废旧动力电池是一座巨大的“城市矿山”,但如果处置不当也是一座危险的“火山”。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电池回收存在准入门槛低、中间环节多、回收链条复杂混乱等问题。因此,加强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的监管和规范,提高准入门槛,强化溯源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 王小霞

“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目前仍是蓝海市场。”多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将退役大量的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虽然行业发展前景诱人,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调查发现,电池流向管理难度大、回收价格混乱、回收利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回收利用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等成为当前动力电池有效回收利用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市场混乱、管理难度大

有机构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406亿元,比2022年实际市场规模增长近9倍。

超千亿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万家企业相继涌入。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符合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有156家,但据企查查的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总数达到了约12万家。

虽然当前发展势头迅猛,但行业仍面临“小、散、乱”的局面,无资质的“小作坊”无序扩张、跟踪溯源难等问题日益凸显。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较低,有六七成业务被尚未进入白名单内的企业以及“小作坊”消化。

“目前大部分的动力电池回收材料正在被非正规渠道分流,无法流向合规企业。废弃的动力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造成了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正规军干不过‘小作坊’成为一种常态。”一位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上述情形也使得电池的流向管理产生了较大难度。

赣锋锂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市场上看,如何拥有稳定的退役电池来源可能是行业共同的问题,一方面,是来自于“小作坊”的竞争,另一方面,企业也缺乏有效的渠道。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获取退役动力电池的渠道有限,具有白名单资质的企业为保证动力电池回收效率,在厂房、设备、环保处理、数字化等多方面投入较高成本,因而缺乏价格竞争优势。而没有资质的“小作坊”因为有成本优势,则会采用抬高回收价格的方式获取原材料。这就导致动力电池回收价格混乱,进一步影响市场秩序。

张天任指出,这些“小作坊”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简单的修复包装或粗暴破碎后流入市场,严重扰乱了动力电池市场回收的正常秩序。如处理不当,其所含的六氟磷酸锂、碳酸酯类有机物以及镍、钴等重金属残留物会对环境构成严重的污染。

废旧动力电池是一座巨大的“城市矿山”,但如果处置不当也是一座危险的“火山”。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电池回收存在准入门槛低、中间环节多、回收链条复杂混乱等问题。因此,加强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的监管和规范,提高准入门槛,强化溯源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也是行业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以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为例,据了解,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包品种繁多、结构复杂、连接形式多样、设计准则不统一、更新换代快,再加上退役电池的电池包品牌型号多样、退役状态不确定等因素,当前拆解大多以人工操作为主。

但人工拆解也面临诸多风险,比如电池包电压较高,存在触电风险;电池包内部线束、汇流排错综复杂,存在短路风险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产业链绿色转型”课题组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动力电池种类繁多,拆解工艺差异较大,处理过程也相对复杂和难度大。不少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仍依靠手工拆解技术和传统回收工艺进行简单的回收处置与再利用,拆解效率较低,精细度较差,容易混入铜、铝、塑料等杂质,金属回收率低。同时,动力电池退役判定标准及检测技术、可梯级利用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单体电池的自动化拆解和材料分选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性技术不成熟,不利于回收拆解利用的规模化和高效化。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整体还处于偏低的水平,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与前端高水平制造相比,后端拆解、梯次利用等环节还处于开发试用阶段,没有达到良好的应用状态。”上述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负责人表示,行业需要着力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加大研究开发动力电池拆解技术力度,加快技术设备改造,提高电池回收利用效率,通过规模效益降本,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高、效益低的行业困境。

赣锋锂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技术上看,如何提升拆解再生效率、进一步提升价值元素回收率是行业下一步主要的攻坚方向。

除此之外,动力电池回收的相关标准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退役动力电池放电、存储以及梯次利用产品等标准缺乏,电池残值量的测量标准也不明确。有的企业缺乏安全、环保处置利用标准化技术,尚不能够完全满足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利用的实际要求。另外,动力电池再生材料使用标准和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核算标准体系尚属空白,不能满足动力电池低碳回收利用的需要。

投入和创新不足

更为关键的是,产业链上的企业对已投资和成熟产品依赖性重,对革新性技术投入不足。

车百智库近期发布的调研报告《全固态电池有望引领新一轮电池革命》显示,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企业纷纷采取“以价换量”策略,导致多数企业增收不增利。行业领先企业特斯拉的财报表现也不及预期,同时多家新势力车企仍处于亏损状态。

在此背景下,对占整车成本约40%、决定整车关键性能的动力电池,大多数车企更倾向于采用技术成熟、性价比高的产品,推动全新电池技术装车应用的动力和余力均不足。

另外,当前电池企业更关注渐进性技术,防范风险意识不足。国内大部分新能源车企对动力电池全新技术的需求不足,叠加与国外车企的深度合作面临高政策壁垒,与整车企业合作推动全固态电池上车应用的进展缓慢。

与此同时,受近两年国内电池产能集中释放、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电池企业盈利压力增大,研发投入力度下滑。上述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多数电池企业的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极少数企业微增。当前,我国电池企业更关注渐进性技术,如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应用已取得一定进展。2023年11—12月,半固态电池合计装机量超过0.7GWh。从全行业角度看,发展渐进性技术有利于巩固现有格局,但也要防范激进型全固态技术路线带来的颠覆性风险。

“在技术投入和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商业模式也面临创新不足的问题。”陕西一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负责人何晨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动力电池闭环回收利用主体涉及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租赁公司、汽车和电池经销商、二手车市场、车辆年检企业、汽车拆解企业、电池梯次利用企业与再利用企业等,且商业模式也较为复杂。

根据回收主体不同,目前电池回收有四种主流商业模式,一是以电池(材料)生产商为主的回收模式,二是以车企为主的回收模式,三是以第三方专业公司为主的回收模式,四是行业联盟的回收模式。

上述“产业链绿色转型”课题组指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浮动影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空间,在市场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旦原材料价格下降和电池生产技术路线改变,将直接影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可持续性。

“当前,行业需要打造高效的回收利用商业模式,鼓励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和回收利用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回收模式,联合打造动力电池‘生产—使用—收集—梯次利用—再生’产业链,实现数据共享与资源共享,推动动力电池高质高效回收利用。”华晨宝马里达工厂厂长张涛指出。

在采访中,业内人士及行业专家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全球关注热点,既是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末端,也是镍、钴、锂等战略资源绿色可持续供应的关键,更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动力电池行业要走向良性快速发展,核心需要顶层设计、政府监管和行业组织明确标准规范,还要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从设计产品之初,就应考虑废弃回收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体系化联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