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上海母亲河”上的桥,有这些故事

【记忆】“上海母亲河”上的桥,有这些故事
2024年04月14日 21:55 上海发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句俗语向我们揭示了河与桥之间的关系——桥因河而生,而河流也因为有了桥梁,更添风情。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河流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连结、交往、沟通的文化纽带。而桥,不仅能让人们从此岸到彼岸,还能感受到某种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智慧。

吴淞江( 苏州河)对上海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在碧波荡漾中交相辉映。今天市方志办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条“上海母亲河”上的桥。详见↓

垂虹桥:史上第一桥

这里首先需要厘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吴淞江”和“苏州河”并不是完全重叠的两个地理名称,后者的出现不过百余年,且专指上海市区河段的吴淞江,习惯上指北新泾至黄浦江一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市区的老百姓一般提到“北新泾”,都会认为那里就是苏州河的最上游。

目前,按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表述:吴淞江(苏州河)市域内总长约 50 公里,外环线到黄浦江段俗称为苏州河。中心城段全长约 21 公里,郊区段长约 29 公里。

而吴淞江全长约150公里,其上游都在江苏省苏州市域内。其正源在苏州吴江区域内的太湖瓜泾口,著名的垂虹桥就曾经坐落在这里。

说到“垂虹桥”,可以说是吴江最知名的古迹之一,而它又与松陵密切相关。松陵镇,位于吴江北部。自吴江建县以后,松陵一直是县治(元代为州治)所在地,直至1992年撤县建市。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成为苏州市吴江区,松陵也就变成其下辖的一个街道。现今,吴江城区内随处可见以“松陵”命名的各类地名。

松陵之名,最早见于后汉赵晔所纂的《吴越春秋》,其中有“吴王大惧,夜遁。越王追奔攻吴,兵入于江阳松陵”之句。“江阳松陵”,即指吴淞江北岸今吴江县地。阳,意为“水之北”,当时吴淞江连接太湖之处在现吴江区之南,因而得名。而使松陵名闻遐迩之句,当数后来南宋著名诗人姜夔在《过垂虹》中所咏“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了。

《吴越春秋》(古今逸史本)记述的“江阳松陵”《吴越春秋》(古今逸史本)记述的“江阳松陵”

据清乾隆《吴江县志》所记,松陵由来源自“地在吴淞江,比江颇高,有若丘陵耳”。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年),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等在太湖东南青草滩上构筑军事要塞,松陵就在吴淞江源头的水口要塞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唐代设镇,屯驻军队。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鏐置吴江县,乾化元年(911年)在吴淞江源头建南北两城,有南津、北津之名。

宋《吴郡图经续记》记述的利往桥及松陵宋《吴郡图经续记》记述的利往桥及松陵

《兩宋名賢小集》橘潭诗稿中垂虹桥诗篇。其注曰“松江居桥之东 太湖居桥之西”《兩宋名賢小集》橘潭诗稿中垂虹桥诗篇。其注曰“松江居桥之东 太湖居桥之西”
乾隆《吴江县志》(卷首)垂虹夜月图乾隆《吴江县志》(卷首)垂虹夜月图
乾隆《吴江县志》(卷六)关于垂虹桥的记载乾隆《吴江县志》(卷六)关于垂虹桥的记载

当时,宽阔的吴淞江横亘在吴江南、北两城之间,往来全靠渡船,风急浪大,事故时有发生。宋庆历八年(1048年),知县李问和县尉王庭坚劝捐得款用于建桥。于六月二十八日在东门外建成,全长200丈,用木料万计,桥中央加阔建一座楼阁,匾曰“垂虹”,两堍各建一亭均匾“利往”。桥左江(吴淞江)右湖(太湖),如长虹卧波,被誉为吴中绝景。此后木桥屡遭洪水损毁。元泰定二年,吴江州判官张显祖请嘉兴匠人姚行满主持,用石料重建,长1300多尺,62孔,中有3大孔可通大船。明清时期,该桥又经历多次战火及洪水侵袭,但都得到修缮。

咸丰十年(1860年),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激战中,桥、亭均遭毁坏。同治五年(1866年),知县沈锡华捐俸修桥、重建垂虹亭。吴县冯桂芬作《重建垂虹亭记》,其中提到,垂虹桥所在地已不是当年临太湖枕吴淞江的景观,蒿芦拥塞渐成平陆之状始于明中叶。民国时期,垂虹桥又得到部分修缮,但已无当年之气势。

1957年8月,垂虹桥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存47孔。1967年西首大孔及邻近桥孔倒塌。之后,桥石陆续被拆走,只剩下被掩埋在土中东西两端。1985年,县粮食局施工建房挖出西端遗迹8孔半,进行复原性大修,建垂虹桥遗址公园,1986年7月列为吴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市政府拨款修东端遗存,与周边新建华严塔、计成纪念馆等组成“垂虹景区”,勒石作记,立于东端桥头和桥侧。2006年6月,垂虹桥遗址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如果从吴淞江全流域和历史进程的角度来讲,垂虹桥是真正的“第一桥”。

1916年,垂虹桥旧影图片来源 | 《垂虹桥志》(2019年出版)1916年,垂虹桥旧影图片来源 | 《垂虹桥志》(2019年出版)
1956年,垂虹桥旧影图片来源 | 《垂虹桥志》(2019年出版)1956年,垂虹桥旧影图片来源 | 《垂虹桥志》(2019年出版)
 现今苏州市吴江区垂虹桥遗址公园 现今苏州市吴江区垂虹桥遗址公园

图片摄影 | 沈思睿 

2023年6月拍摄的瓜泾口水利枢纽、瓜泾港及现今地理意义上“吴淞江上第一桥”——瓜泾桥2023年6月拍摄的瓜泾口水利枢纽、瓜泾港及现今地理意义上“吴淞江上第一桥”——瓜泾桥

图片摄影 | 陆杰

老闸桥:市区第一桥

垂虹桥的史实已经清晰,但是那是在江苏省。那么上海市域的的吴淞江“第一桥”在哪里?

据《上海市政工程志》记载,上海区域内吴淞江在开埠之前唯一的架桥记载是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的三洞石闸(今福建路桥处)。

这座闸桥与吴淞江疏浚有着密切关联。明隆庆四年(1570年),应天巡抚海瑞疏浚吴淞江,在今福建路桥附近建造吴淞江石闸,以阻潮水倒灌。后闸废毁。

清代,对吴淞江下游段的疏浚更趋频繁,并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明代闸址附近建三洞石闸,闸上有桥,可通行人。

同治《上海县志》中关于老闸的记述同治《上海县志》中关于老闸的记述

此闸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又废,但“老闸”的地名留存下来。光绪十一年(188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此建7孔木桥一座,名老闸桥。1946年改名福建路桥。所以,福建路桥又有老闸桥之俗称。如果从现今上海市区的角度来讲,这里称为“第一桥”也不为过。

1913年上海地图中标注的“老闸桥”“大王庙”等地名。“大王庙”建于19世纪初,与水文化及崇拜有密切关联。现今在大田路500号还可以看到一块“大王庙”的匾额

1948年的老闸街位置(出自2008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再版《老上海百业指南》)1948年的老闸街位置(出自2008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再版《老上海百业指南》)

老闸地区处于水陆交通要冲,水路通太湖流域,陆路是上海县城至嘉定、太仓等地的重要通道。因此客商往来频繁,发展较早,明代已有竹、木、漆等交易活动。嘉庆年间在吴淞江两岸已形成老闸市集,亦称老闸镇,并有通县城北门的道路,开埠后命名为福建路。直至20世纪80年代,还留有“老闸街”的地名(东起山西北路,西至福建北路)。2013年前后,福建路桥北岸大规模市政改造,老闸街及附近片区全部拆迁,现今为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

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苏州河浙江路桥、福建路桥及周边区域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苏州河浙江路桥、福建路桥及周边区域
2022年,相似角度拍摄的苏州河浙江路桥、福建路桥及周边区域2022年,相似角度拍摄的苏州河浙江路桥、福建路桥及周边区域

图片摄影 | 郑宪章

那么,上海市域内的吴淞江上,还有没有其他较早建设的桥梁呢?答案是肯定的!

千秋桥:曾经吴淞江上唯此桥

据《嘉定水利志》记载:黄渡镇千秋桥,跨吴淞江,徐苍舒募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六月,开工,乾隆四十年闰十月建成,系三孔石拱桥,桥宽3米,桥顶有一凉亭,亭栏四角饰有石狮4只,亭中悬一铜钟供报时报警。此桥不但为黄渡最高桥,亦曾是嘉定名桥之一。

咸丰《黄渡镇志》(民国刊本)卷一中记载的千秋桥,并附碑记。现今对千秋桥的记述大多源于此咸丰《黄渡镇志》(民国刊本)卷一中记载的千秋桥,并附碑记。现今对千秋桥的记述大多源于此

嘉定黄渡虽不在市区范围内,但吴淞江在此也有不少故事和佳话。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这句话出自《畏垒亭记》,其作者是明代文豪归有光,他虽出生在昆山,却以安亭人自居。

归有光饱读经史子集,精研于文学、史学几十年,但是他生活在明王朝边患严重、内政腐败的中期,国难家危,又使他不甘做一个避世绝俗、空谈经学的文人。他充满爱国热情,关心百姓疾苦,提倡经世致用,提出许多济世安民的真知灼见。他在安亭潜心研究江南水利的历史和现状,写下《三吴水利录》《论三吴赋役水利书》《水利后论》《三江图叙说》等专著,并对郏亶、郏乔、苏轼、单锷等人的论述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博采众长,批判众短,从而形成自己的水利思想。

归有光从安亭江淤废等案例中,总结前人教训,提出太湖水患不是人事不修之过,而是修之不当的恶果。不仅是潮泥填淤河道的缘故,还有盲目围占水道的原因。因此,治理水患,当执其利势、循其本而根治,即治吴之水,宜专力于松江(吴淞江),松江既治,则太湖之水东下,而余水不劳余力矣。对于整治吴淞江,归有光也提出具体设想,一为“大开松江,复禹之迹”,尚财力不及,则以开排两岸芦滩,退还围田,救荒赈贫为要。他的部分治水理念,后来被海瑞、林则徐所采纳。道光十四年(1834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在治理浏河之后,途径安亭,写下“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的楹联,来追思这位明代大儒。

事实上,明代对吴淞江的治理,安亭确实是重要节点。永乐年间,苏松水患,户部尚书夏原吉奉命治理太湖下游水道,采取“范家浜引浦入海”“掣淞入浏”等方案。他在《苏松水利疏》中强调:“宜浚吴淞江南北两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茅二港,使直注江海……”这也就形成了著名的“黄浦夺淞”,奠定了现今吴淞江(苏州河)成为黄浦江支流的格局。

现今如果沿吴淞江从苏州进入上海境域,会观察到一个显著的变化。在经过昆山陆家附近一个较大的河曲(菉葭生态园附近)之后,江面就不断变窄。进入上海嘉定之后,越发狭窄,江面宽度一般都在100米以下,与地方性河流差不多。这其实也与明朝之后多次吴淞江治理有关联。

据1992年出版的《嘉定县志》(卷十七 水利农机具)记载,宋末境内江面宽约1公里,最宽处不过1.5公里……自北宋天禧二年(1018)至1949年的九百余年间,分段疏浚吴淞江28次。嘉定解放后,于1951年、1956—1957年、1962—1965年、1969—1972年、1980—1984年,先后5次分段实施机浚、裁弯,今境内河宽约40米~60米。

相对狭窄的江面,也为千秋桥的架设提供了先决条件。此桥虽不甚知名,但却有着“吴淞江桥梁鼻祖”的称谓。这一点在其他文献史料中也得以体现。

清嘉庆年间,曾出任太湖东山巡检的谢元淮,曾多次主持和参与吴淞江疏浚。在他的文集《养默山房诗稿》中有一篇 《夜泊黄渡千秋桥》,其中写道:“黄渡千秋橋,寶帶垂虹後,吳淞跨此橋,吳淞三百里跨河兩岸惟此橋耳......”

谢元淮在其《也泊黄渡千秋桥》中明确写道“吳淞三百里跨河兩岸惟此橋耳”谢元淮在其《也泊黄渡千秋桥》中明确写道“吳淞三百里跨河兩岸惟此橋耳”

故此,如果说千秋桥是曾经的“吴淞江上第一桥”,也是恰如其分的。

“黄渡”可算是吴淞江沿线历史最悠久的地名之一,据传源自“春申君黄歇渡江处”。但也有解释为吴淞江北岸有黄土墩,跨吴淞江有渡口,“黄土墩旁的渡口”简称为黄渡。北宋郏亶《水利书》中提到的吴淞江北岸有大黄肚浦、小黄肚浦即指该处。明代跨吴淞江上建造东江桥、西江桥,渡口遂废弃,镇名则留传至今。

现今的黄渡隶属嘉定区安亭镇,曾经是黄渡区、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吴淞江自西向东,从镇西面港监站至许家村东面老河口一段,分叉流经镇区。黄渡集镇原以老吴淞江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北岸属嘉定县,于宋元之际形成集市,俗称老黄渡;南岸属青浦县,明嘉靖、万历年间形成集市,俗称新街或新黄渡,1949年5月划归嘉定县。千秋桥位于黄渡钱家村,又名钱家村桥,跨吴淞江,连接华浦路,是沟通嘉定黄渡和青浦华新的重要通道。20世纪30年代,桥改建为石墩木桥,1937年,该桥毁于战火。

1922年黄渡镇简图中标注的千秋桥1922年黄渡镇简图中标注的千秋桥

资料来源 | 《嘉定地名志》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千秋桥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千秋桥

图片来源 | 陶继明先生提供

1940年,乡民在原址修复成石墩木平桥。1983年,原桥拆除,于西侧50米处新建钢混拱形大桥,仍沿用“千秋桥”名,而桥两侧古老的街市也更名华浦路。2010年,该桥又进行了加固工程,目前仅能通行小型机动车辆。

《文汇报》1983年8月7日头版刊发消息“苏州河千秋桥通车”。有趣的是黄渡镇段吴淞江已在北新泾上游较长一段距离了,但仍被称为“苏州河”,可见当时“苏州河”的称谓较为随意,且有逐渐向上游延展的趋势

2024年拍摄的千秋桥2024年拍摄的千秋桥

图片摄影 | 沈思睿

后记

现今苏州河(黄浦公园河口至外环线段)共有各种桥33座。分别是:外白渡桥—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山西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乌镇路桥—大统路桥(新闸桥)—成都路桥(南北高架)—恒丰路桥—昌平路桥—海防路(普济路)桥—安远桥—长寿路桥—昌化路桥—江宁路桥—西康路桥—镇坪路桥—宝成桥(叶家宅路桥)—武宁路桥—曹杨路桥(三官堂桥)—校园桥(华东政法大学内)—凯旋路桥—中山(南北)路桥(内环高架)—强家角桥—古北路桥—泸定路桥—真北路中环线桥(原北新泾桥位置)—真光路桥—祁连山南路桥—外环吴淞江桥。

其中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桥梁当属外白渡桥,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56年的威尔斯桥。最年轻的桥当属2023年建成的真光路桥。建于1953年的长寿路桥是上海解放之后建设的第一座跨苏州河桥梁。建于2022年的安远桥是最新落成的一座慢行桥。

2023年拍摄的安远桥2023年拍摄的安远桥

图片摄影 | 沈思睿

桥梁是一种历史、经济、文化的象征。苏州河桥梁记载着申城百年沧桑,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建筑特征,也是各个时期上海桥梁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过河行为”本身也体现了苏州河两岸街区的活跃程度。无论是通勤、学习或是休闲娱乐,现今苏州河上的桥梁已与滨河公共空间充分融合,并与两岸腹地的商业中心、住宅区、公共空间与交通站点联动,激活多样化的城市形态。

根据《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为进一步加强两岸空间互动,对标国际一流水域慢行桥梁的密度,不久的将来苏州河上会架设起更多的“慢行桥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景观化设计。这恰恰也是体现“城市多样性”的绝佳场景。

资料:市方志办

编辑:张晓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吴江市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