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技艺在时光的上游熠熠生辉

古老技艺在时光的上游熠熠生辉
2024年04月12日 06:01 北京日报客户端

  华明玥

《故乡渔事》刘春龙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兴化东濒海,北距淮河,湖波浩渺,城郭置其中,一泽国也。”康熙年间,《兴化县志》上寥寥数语的记载,精准描摹了里下河核心区的特征:水泊密布,河流纵横,民众多半携家带口,住在船上或湖岸边,是渔事方面的好手。今天,渔民多半已搬入岸上统一建造的新村,这一依水为生的特殊族群,其古老的手艺与生活方式,都在消散中。

  这燃起了曾经的捕钓少年刘春龙,书写与挽留的热诚。作为土生土长的兴化人,从前,钓黄鳝、戳黑鱼、挖螃蟹、用虾罾来捞青虾,这些当今里下河地区的非遗技艺,他哪样没有亲手干过?这位当过乡镇渔技员的本土作家有个心愿,就是要尽情书写那些行将消逝的渔事技艺。刘春龙的新书《故乡渔事》,记下了人、鱼、村庄、河流以及正在消失的渔事与捕鱼工具,构成了本书温暖而让人惆怅的背景,搭建起一座里下河生活的博物馆,让被现代生活逐渐掩盖的古老技艺与淳朴人情,在时光的上游熠熠生辉。

  篦篈、罾、闸箔、鱼槽、钓筒……这些与捕鱼相关的古老工具,绝不仅仅指向谋生的技艺,它们的底色是乡愁,是嫁接在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之上的灵性与美。刘春龙依托这些神通广大的捕鱼技术,书写水乡人的坚忍、灵巧、智慧与淳朴,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对中国水乡非物质遗产的打捞,扛起“抵抗遗忘”的责任。

  阅读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各种渔事的独门技巧。例如,凶猛的鲌鱼绰号“浪里白条”,曾被施耐庵取来做了张顺的诨号。而水乡少年钓鲌鱼时,诱饵用的竟然是草丛中捉来的蚂蚱,或者徒手捕来的活苍蝇,“将钩扔到‘溜水’口,蚂蚱还是活的,顺流而下,一路蹦跳,忽然,蚂蚱不见了,猛一甩竿,一条斤把的鲌鱼上来了……”再比如,在产卵季节,钓黄鳝的老手很容易找到黄鳝窠,“把钓饵在黄鳝头的周围晃动,那护卵的黄鳝以为有异物入侵,就会猛地扑食……黄鳝不幸上钩了”。说到这里,还是技巧的讲述,然而,作者又补了一句“想想,黄鳝也是怪可怜的”。

  这种随处可见的悲悯之情,才是本书第二点动人之处——处处弥漫了水到渠成的人情味。刘春龙写故乡父老“敲篦篈”,男人们围好篦篈后,站在船头,扯开嗓子大吼,一面猛烈地蹬踏艎板,犹如在跳踢踏舞,鱼儿惊动起来,四处逃窜,一不留神就钻进了篓里。而女人们则趁势跳到冰水里,她们把罩子摁在河流的淤泥中,双脚在罩里搅动,发觉有鱼,就用脚丫直接夹住,放到鱼篓中,这能灵活“取鱼”的一双赤脚,可真神。

  刘春龙作为兴化渔民后代,对所有的古老的渔事劳作有着亲身体验,因而不知不觉在字里行间包含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与敬意,透过这些情感,他沉淀出“揖别过往,留住乡愁”的价值内涵。这就将他的《故乡渔事》既与传统上那种“兼赅物理”的纯知识写作做了区分,又与文人空灵散漫、直抒胸臆的“渔歌”理想区别开来。

  读他的作品,我们不仅能品鉴由《诗经》一路滥觞而下的传统,欣赏“劳者歌其事”的写作趣味,还能体味出汪曾祺式散文的诗意韵味。一切都如话家常,充满着生活的雅趣,将景色、故事与人的内在之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它就像一首循环往复之歌,从任何一节唱起,都引人入胜。(作者为散文作家,媒体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故乡渔事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