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东渐 安徽见证楚韵流长

楚风东渐 安徽见证楚韵流长
2024年04月11日 08:45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安徽素有“吴头楚尾”之称,自古便是战略要地。在楚国八百年的历程中,江淮流域既是文明的融合地,也是文化的开拓者。滥觞于先秦的楚文化,在“东渐”过程中是如何与江淮流域文明产生碰撞与交融的?江淮大地有哪些传承千年的楚文化基因?地处江淮流域的安徽,经历了楚国的兴衰,也见证了文化的传承。

  从“边缘地带”到“绝对中心”

  要说安徽人最熟悉的楚文化元素,那一定是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楚大鼎。

  上世纪30年代,位于寿县的李三孤堆楚幽王墓被盗掘,楚大鼎在两千年后终于重见天日,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圆鼎。

  实际上,这并不是当地第一次发现青铜器。1923年,在寿县就发现了一批青铜器,被当时在蚌埠的瑞典人加尔伯克带走。后来,加尔伯克在其撰写的《一些早期中国铜镜的笔记》中第一次提及“楚氏铜镜”。

  此后的几十年间,在湖南、湖北等地又陆续发现大量楚文化遗存和器物,为楚文化的分期研究提供了断代标尺,楚文化的脉络渐渐清晰。

  楚国八百年,安徽在其中所占几何?

  不妨把视角拉回到两千多年前。彼时,楚国还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一个小诸侯国。

  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安徽地区就有楚人活动的踪迹。随着楚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对安徽地区的控制力逐渐加强。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楚成王熊恽二十六年“灭六英”。在公元前646年,楚国灭掉了当时六国之一的英国,英国在今天安徽金寨、霍山一带。由此,楚国势力正式进入安徽。

  从大背景来看,春秋时期,楚国从江汉之间北上争霸,但受晋、齐之阻遏,转而向东,把疆域拓展到淮河流域。从楚武王到楚文王的势力渐强,再到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文化的基因开始印刻在江淮大地。

  此后,楚国不断东扩,与吴国争夺江淮,直至战国中期灭越国,楚国把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土地都收入囊中,也因此有“楚地半天下”之称。

  到战国后期,楚国迁都寿春,安徽成为这个时期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当然,如果仅从时间长度上判断,楚国迁都寿春时,这幅历史长卷已然接近尾声。但楚文化对安徽的影响,却从春秋争霸中历代楚王经营江淮开始,一直绵延至今。楚人东渐的步伐,带来的不仅是领土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民族与文化的融合。江淮古文化与江汉楚文化在这片土地交会,孕育出丰富多元的文化面貌。

  从“原地接纳”到基因延续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楚国在安徽留下了太多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不仅是在史料和遗存中,甚至已经融入安徽的血脉与文明。

  在安徽,寿县、六安和长丰一带是楚文化遗存较为集中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共清理发掘一千多座楚墓。除了1933年发现的楚大鼎外,还陆续发现了蔡侯铜编钟、鄂君启金节等珍贵青铜器,以及许多精美漆器,长丰楚墓群还出土了大量令人惊叹的玉器,更有一批又一批楚金币和蚁鼻钱在多处被发现,这些都是楚文化在安徽沉淀至今的见证。

  在楚文化的影响下,安徽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方面,楚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提高了粮食产量;手工业方面,楚国的丝织、漆器、陶瓷等技艺在安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商业方面,楚国商人在安徽地区积极开展贸易活动,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

  位于寿县城南的安丰塘,古名“芍陂”,是楚庄王时期楚相孙叔敖征集民力所建,至今已有2600年历史。这座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天下第一塘”,至今还在水利和农业灌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疆域的不断扩大,让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等周边文化形态相互影响。楚人的极致浪漫和哲学之思,在楚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升华,达到空前的艺术高峰。其先进的铁器,工艺精湛的青铜器,精雕细琢的玉器,薄如蝉翼的丝织品,以及表现在天文、历法、水利、工艺制作、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科学技术,都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华。

  不仅如此,发源于楚地的道家哲学及其文学上的代表《楚辞》等,影响也极其深远。楚文化还对安徽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俗及音乐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一些今日还在使用的地名也传承下来。比如,楚国在经营江淮流域时设立了诸多县邑,如寿春、钟离、居巢等,这些地区成为了楚文化在安徽的重要传播基地,这些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而现在安徽很多地名中的“郢”字,也是从楚国流传下来的。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安徽一直有“吴头楚尾”之称,滁州全椒甚至还有“吴楚冲衢地”的别号,可见当时安徽处于两国交界处,将吴楚首尾相连,位置十分重要。滁州古时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如今更是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东向发展的“桥头堡”。

  从“润物无声”到“上下求索”

  如果说到楚国东徙,楚国政治家春申君黄歇是不能不提之人。

  公元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河以北十二县的封地。根据史料记载,“寿春”最早就是春申君在封地内所建的一个城邑。寿,是长久、吉祥之意。

  即便后来改封吴地,黄歇修河通渠、治理水患,都深得民心。当地以其名或号为山、水、地方命名,一直沿用至今,上海简称“申”由此而来,安徽寿县县城如今也有以“春申”命名的道路和广场。

  而促成楚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迁都的也正是春申君黄歇。公元前241年,楚、燕、赵、魏、韩五国攻秦,推楚考烈王为纵长,由春申君协调,但这次合纵攻秦遭遇惨败。眼看秦国越攻越近,春申君向楚考烈王提议,把国都迁到寿春。

  此前,在秦国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下,楚国已经不得不从陈地迁都到钜阳,也就是今天安徽阜阳太和一带。形势所迫,楚考烈王最终采纳了春申君的建议,把春申君营建和经营十多年的寿春立为新都。

  从荆楚大地到江淮之间,楚国一路东徙,寿春也因此成为晚楚文化的中心。特别是春申君改封吴地期间,又在今无锡、苏州、上海、湖州一带实现了晚楚文化的东渐。

  如今,古老的寿春古城还矗立在江淮大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还在诉说当年的辉煌与沉浮。在其不远处,寿县建起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一件件文物也在讲述着楚文化流传千年的点点滴滴。

  你看,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出自屈原“楚辞”《天问》;而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火神祝融被认为是楚国的祖先。浪漫的楚文化,与现代文明遥相呼应。

  文化的传承不止于历史回眸,更是对当代人求索与创造的呼唤。

  楚人东渐的历史进程,是中华大地上一次伟大的文化碰撞和民族交融。楚地的江汉韵律,与江淮的古老文明、太湖的吴越风情交相辉映,汇成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秦统一后,北方的秦文化与南方的楚文化也逐渐形成了恢弘的汉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在江淮大地,盛开瑰丽的文明之花。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楚国 安徽省 楚风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