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全球的政治极化现象将在选举政治中得到集中体现。美国大选当前,两党在移民、堕胎、枪支管控等议题上差异明显,政党精英和大众选民都出现了议题极化和情感极化的现象。欧洲议会选举预期将“向右转”,在欧盟各国国内极右翼政党崛起的背景下,欧洲议会极右翼派的席位呈现增长趋势。印度大选中反对党首次组成28党联盟来对抗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而莫迪则大打“宗教牌”和“民族主义牌”,不断加深着印度国内的政治极化程度。墨西哥大选恐将成为又一次“暴力选举”。政治极化与选举政治相互强化的趋势,将给当前的国际政治、大国关系以及全球治理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词】选举政治 政治极化 美国大选 欧盟大选 印度大选 墨西哥大选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A
2024年全球将有包括美国、欧盟、印度、墨西哥、乌克兰、南非在内超过75个国家或地区举行大选,覆盖世界近一半的人口。不少学者和媒体称2024年为全球“选举大年”“超级选举年”。各国的选举结果和国内政治形势变化必将对当前的国际政治、大国关系和全球治理造成深远影响。
政治极化指的是政治精英和社会大众在意识形态和公共政策等领域的分歧日益增强的状态和趋势。①有调查显示,全球15个国家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分裂,政治极化程度不断提升。②一般而言,政治极化可以在主体上分为政治精英极化和大众选民极化,在内容上可以分为议题极化和情感极化。选举政治究竟是反映了各国的政治极化,还是强化了各国的政治极化?在选举中,不同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和政策选择分歧是否变得泾渭分明,而政党内部的差异是否在进一步缩小?在当前的形势下,这些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美国大选:日益极化的两党政治
美国将在2024年11月5日举行第60届总统选举。有研究显示,美国是所有民主国家中政治极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③大选当前,美国政治极化现象越发明显:政治精英极化和大众选民极化、议题极化和情感极化相互交织。
在政治精英极化上,一方面,共和党与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差异体现在议题上。共和党方面主打移民议题。特朗普在2016年就批评民主党的移民政策,主张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2022年国会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也主打“移民牌”,大力抨击拜登政府“失败的边境政策”。2024年1月22日,美国最高法院支持拜登政府拆除得克萨斯州边境部分铁丝网围栏。对此,得克萨斯州政府拒不服从命令并设置了更多围栏。多位共和党州长也表示支持得克萨斯州的反抗行为。民主党则强调堕胎权、枪支管制和身份政治议题。在堕胎权方面,民主党在“罗诉韦德案”被推翻后立即表示这是“悲剧性的错误”“共和党支持者操纵下的法院使得美国的人权倒退”。在枪支管制问题方面,2022年6月,拜登签署枪支管制法案后多次直接和间接批评共和党人在国会中不够配合,以致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层出不穷。④而在身份政治议题上,民主党罕见地对总统候选人提名程序进行了较大改动,选择优先在人口多元化的州进行初选,提高非洲裔和其他少数族裔民主党选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另一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差异也体现在情感上。共和党和民主党争相抹黑和攻击对方。共和党方面用“史上最弱的总统”来称呼拜登,并使用人工智能“恶搞”其发出的竞选视频。民主党方面则反复强调特朗普与共和党煽动暴徒引发了“国会山骚乱”。拜登也一反常态加大了对特朗普的人身攻击力度,表示特朗普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一个失败者。而在政党内部,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潜在总统候选人则较为“团结一致对外”。2020年拜登党内初选主要竞争对手桑德斯明确宣布放弃参选,支持拜登连任。共和党方面,包括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科技创业家拉马斯瓦米在内的候选人纷纷宣布退出总统竞选并支持特朗普参选。
在大众选民极化上,美国国内选民的意识形态分布逐渐呈哑铃型,中间派选民的人数显著减少。1972年至2016年美国选民中温和派的人数从55%下降至42%,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则分别上升了6%和8%。⑤2021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民调显示,超过90%的“独立派”人士会倾向于民主党人或者共和党人的立场。美国国内选民的意识形态极化程度不断提升。针对2024年大选出现的拜登与特朗普之争,选民的态度同样呈现明显的意识形态极化现象。美联社开展的民调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2024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将对美国民主造成重大影响。选民的政党差异对其立场和态度的影响尤为突出。87%的民主党选民认为,特朗普当选将会对美国民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而82%的共和党选民认为,拜登连任将会极大削弱美国的民主。⑥美国部分州甚至出现了选举站工作人员因为担心选举暴力而提出辞职的现象。也有学者呼吁美国执法部门提前做好预案,防止重蹈2021年“国会山骚乱”的覆辙。
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加剧的原因包括民粹主义的兴起、身份政治的愈演愈烈、两党制和多数决定制的催化、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以及美国国内的经济不平等等因素。当候选人发现采取激进立场更能获取极端选民的支持以及极端捐赠者提供的资源时,便会倾向于放弃温和派的立场,转而加入到政治极化的阵营当中。⑦与此同时,民主党与共和党在社交媒体上开启的“信息战”、社交平台的智能推送机制,甚至是选民自己无意间通过“取消关注”等行为营造出的信息茧房,不仅通过限制信息源加剧了选民政治极化的可能性,还降低了处于“一极”的选民对“另一极”信息来源的信任程度。
与此同时,选举政治的“竞争性”也夸大了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部分掩盖了每个政党内部的分歧。事实上,共和党和民主党内部均存在派别分歧,且愈演愈烈。在共和党内部,建制派始终坚定反对特朗普。2023年10月,美国众议院投票罢免麦卡锡,也与共和党内部的建制派与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激进派之间的内斗息息相关。在民主党内部,拜登和进步主义派的分歧集中体现在巴以冲突问题上。进步主义派一直对美国援助以色列较为不满,认为应当增加前提条件。在本轮巴以冲突中,进步主义派更是对拜登政府偏袒以色列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欧盟大选:政治极化与欧洲议会“向右转”
在欧盟,欧洲议会选举突出反映了欧盟各国国内日益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2024年6月6日至9日,欧洲议会将举行英国“脱欧”后首场选举,欧盟27个成员国超过4亿选民将基于比例代表制投票选出700名欧洲议会议员。
作为欧盟政治的“风向标”,欧洲议会选举2024年有较大概率出现重大“向右转”的趋势。根据泛欧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预测,在欧洲各国国内极右翼政党势力大增的背景下,极右翼党团与民主团体可能会成为欧洲议会中的第三大团体。欧洲议会中两大主流党团——欧洲人民党党团、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人士进步联盟则可能会进一步失去原有席位,但欧洲人民党党团大概率能保持最大党团地位,获得议程设定权以及选择下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权力。欧洲议会中的中间派——复兴欧洲和绿党也可能会失去一些原有席位。⑧
欧洲议会“向右转”的趋势以及欧盟各国国内的右翼政党崛起,与主流政党对立的政治极化现象息息相关。2022年10月,意大利的极右翼政党——兄弟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党首焦尔吉娅·梅洛尼成为意大利首位女总理。2023年11月22日,荷兰众议院选举中极右翼政党——自由党获得众议院全部150个议席中的35席,成为众议院第一大党。而党首海尔特·维尔德斯也掌握了优先组阁权。人称“荷兰特朗普”的维尔德斯以反伊斯兰、反欧盟著称。由于自由党需要与至少两个政党联合才能组建政府,目前荷兰的组阁谈判仍在进行中。2023年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首次赢得地方行政长官选举和市长选举,支持率不断提升。法国的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的支持率也在不断提升,有望在欧洲议会中达到约30%的得票率。
欧盟的政治极化,尤其是政治精英层面的极化也体现在了欧洲理事会主席的“辞职未果”事件中。2024年1月7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为了参加欧洲议会选举,宣布提前卸任,将于7月离开现任职位。根据欧盟程序,轮值主席国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有较大可能在7月至11月成为欧洲理事会临时主席。欧尔班多次阻挠欧盟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曾使得120名欧洲议会议员签署联名信,要求暂停匈牙利在欧盟的投票权。在欧盟各国领导人对欧尔班有可能成为欧洲理事会临时主席表达担忧的情况下,米歇尔2024年1月26日宣布收回辞职请求,将完成欧洲理事会主席任期。欧洲议会选举后,欧盟委员会主席、欧洲议会议长、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均将换届。欧盟高层官员的换届是否也会受到政治极化的影响,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能否连任均值得关注。
印度大选:政治极化与莫迪的选举牌
印度将于2024年4月至5月举行总理大选。吸取了2014年和2019年反对党内部四分五裂的教训后,反对派这次组建了28党联盟,包括印度国大党、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印度共产党等,试图拉拢反对莫迪和印度人民党的国内选民,共同反对印度人民党。反对派联盟认为,莫迪及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腐败严重且任人唯亲,威胁到了印度的民主,煽动了印度教的民族主义。
莫迪则在大选前大打“宗教牌”,试图利用印度国内基于宗教信仰的政治极化,获得更多印度教选民的支持。2024年1月22日,莫迪在阿约提亚为罗摩神庙举行揭幕仪式。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印度教神祇之一。1992年,印度人民党以“罗摩”为口号拆除了16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者在罗摩庙原址上建起的古清真寺,引发了印度国内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规模暴力冲突。此次,莫迪为颇具争议的罗摩神庙揭幕,主要是为了在选举中拉拢国内的印度教徒,实现印度人民党建党之初的承诺。尽管莫迪有望继尼赫鲁之后,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二位连任三届的总理,但莫迪在大选中打出的宗教牌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印度国内的政治极化。
此外,莫迪还不断利用印度国内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其选举造势。2023年,莫迪政府利用G20轮值主席国的身份打出“巴基斯坦牌”,试图拉拢民族主义选民。2023年5月22日至24日,印度将G20旅游工作组会议安排在印控克什米尔的“首府”斯利那加举行,遭到了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对,中国、土耳其、印尼和沙特也拒绝出席会议,并反对印度在争议领土地区举行会议的行为。2023年9月6日,印度在G20领导人峰会上,将国名改为了“婆罗多”,认为“印度”这一国名是殖民者的叫法,婆罗多才是在印度各民族中认同度较高的国名。
总体上看,由于28党反对派联盟面临群龙无首、内部协调缺乏进展等问题,以莫迪为首的印度人民党仍然占据上风。2023年12月,在印度地方选举中,印度人民党赢得了恰蒂斯加尔邦、中央邦和拉贾斯坦邦三个关键邦的选举,领先优势明显。晨间咨询公司的民调也显示,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受访的印度人中有77%认同莫迪作为总理的表现。
墨西哥大选:政治极化与选举暴力
墨西哥将于2024年6月举行大选。目前民调领先的两位总统候选人是墨西哥执政党国家复兴运动党推选的克劳迪娅·欣鲍姆以及在野党联盟“墨西哥广泛阵线”提名的索奇特尔·加尔韦斯。两位均为女性,因此,墨西哥可能迎来该国首位女总统。
2018年墨西哥首次出现“向左转”的情况,近年来国内政治极化程度不断上升。墨西哥现任总统洛佩斯是墨西哥现代史上第一位带有浓厚民粹主义色彩的左翼总统,其政治口号是“墨西哥优先”。执政期间,洛佩斯的支持率曾经一度超过60%。
在政治极化程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本次墨西哥大选恐将面临严重的选举暴力风险。据统计,2018年大选前,墨西哥有超过100名政治候选人遭到杀害,被称为墨西哥近代史上最暴力的大选。2021年6月,在墨西哥中期选举前,发生了至少250起政治谋杀案,超过89名政治家和35名候选人遇害,还有超过780起死亡威胁和谋杀未遂事件发生。许多候选人因担心人身安全而选择退出选举。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的人权专家表示,墨西哥日益严重的政治极化、针对妇女和土著人民的歧视以及国内犯罪集团的猖獗等导致了墨西哥的选举暴力愈演愈烈,若不加以解决,2024年的大选恐将重蹈覆辙。
2023年墨西哥的选举制度改革预计也将提升本次大选的暴力程度。墨西哥全国选举协会于1990年成立,逐步成长为独立、公正的选举机构,提升了墨西哥选举过程中的合法性与透明度,得到众多墨西哥选民的认可。洛佩斯上台后要求削弱全国选举协会,认为全国选举协会是导致他无法在2006年赢得选举的罪魁祸首。2023年2月,墨西哥参议院批准了洛佩斯的选举机构改革方案,削减拨付给全国选举协会的财政支出,转而更多支持地方选举部门。上万名墨西哥民众游行抗议洛佩斯的选举机构改革方案,认为此举削弱了墨西哥的民主。
在此前的墨西哥大选中,犯罪组织便曾多次恐吓甚至杀害投票站工作人员,干扰选举投票站的正常运作。据美联社2024年2月27日报道,墨西哥城市马拉瓦蒂奥的两名市长候选人在数小时内相继被枪杀。在政治极化程度不断提升、选举政治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本次大选恐将成为墨西哥现代史上又一次严重的“暴力选举”。
政治极化与选举政治相互强化的发展趋势
在2024年这一全球“选举大年”,美国、欧盟、印度、墨西哥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大选均会受到政治极化的影响。选举政治将在短期内进一步加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极化程度,使得温和派的政治精英和中间派选民保持沉默,政治精英和大众选民出现普遍的议题极化和情感极化,甚至有选举暴力现象出现的风险。政治极化与选举政治相互强化的趋势,将给国际政治、大国关系以及全球治理带来深远影响。
政治极化与选举政治相互强化之后,势必会给大国博弈和全球治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例如,美国的对华政策便直接受到政治极化的负面影响,呈现出极端化现象。宣扬“中国威胁论”成为了美国两党选举的重要战略。双方为了争取国内选民争相打“中国牌”,指责对方对华政策“软弱”,已然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
全球治理也会直接受到各国政治极化的影响。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特朗普的“退群”和拜登的“入群”已经对包括贸易治理、气候治理、卫生治理、裁军治理、核不扩散治理等在内的一系列领域的全球治理造成严重影响。本次美国大选极有可能会再次导致全球治理进入震荡期,对于即将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巴西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秘鲁峰会以及联合国未来峰会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AZD103)和上海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0BGJ00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⑤信强、余璟仪:《政治极化与2020年美国国会选举:背景、过程与影响》,《美国问题研究》,2021年第1期。
②Statista, Share of population who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ir country is more divided today than in the past in 2022, by country, January 31, 2023.
③Jennifer Mccoy and Benjamin Press, What Happens When Democracies Become Perniciously Polarized? January 18, 2022.
④Barbara Sprunt and Deirdre Walsh, President Biden pushes for assault weapons ban, but GOP leaders remain opposed, March 28, 2023.
⑥ Gary Fields and Linley Sanders, Americans agree that the 2024 election will be pivotal for democracy,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December 16, 2023.
⑦孙成昊:《脆弱的多数?从2022年中期选举看美国政治极化与去极化》,《美国问题研究》,2023年第1期。
⑧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 sharp right turn: A forecast for the 2024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s, 2024.
责编/赵橙涔 美编/王梦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