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了今年GDP增速预期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但报告也提出,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报告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立”什么、“破”什么?对于房地产是不是应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还可以探索哪些新举措?
带着这些问题,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
尹艳林是宏观经济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他看来,“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释放出非常鲜明的积极信号。
他认为,在当下,房地产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当前稳定经济大盘的关键。“我对房地产市场走势仍谨慎乐观。”尹艳林说,从中长期看,我国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依然较大。随着房地产政策调整到位,我国房地产市场将会走上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要遵循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NBD:今年的经济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您认为这个措辞的变化释放出什么信号?要“立”什么?“破”什么?
尹艳林:这种措辞的变化释放出非常鲜明的积极信号。“以进促稳”体现了主动作为的要求,意味着政策取向更加积极。先立后破就是要“立”在先,立新的动能,在新动能还未完全立住之前,不能轻率地破掉传统动能。这也反映了不能简单搞“一刀切”,不能一味去“破”,体现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是一次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实际上,就是要遵循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房地产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更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房地产业直接和间接贡献了中国GDP的近三分之一。它还带动了建筑、钢铁、水泥、家具、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在还没有形成能够替代房地产支柱作用的新兴产业之前,不能轻易破掉这个重要产业。
NBD: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的一大挑战,您觉得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专家建议直接给老百姓发钱来刺激消费,您认为是否可行?
尹艳林:当前经济运行最突出的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除一般分析所指出的表象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原因。
从外部看,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受到一些阻碍,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区域化、本地化趋势。部分国家不仅搞“制造业回流”,还针对中国搞“去风险”。这对我国的外部需求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内部看,去年民间投资出现下滑,这是较为罕见的。虽然民间投资下滑主要是受房地产投资拖累,但也跟民企投资信心不足,对投资发展多持谨慎态度有关。同时,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也不稳,消费信心不足,尤其是大件耐用消费品购买谨慎,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作用下,购房需求明显减少,导致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信心不足。
从中长期看,技术进步放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发达国家成熟产业技术转移。但发展到今天,一方面,跨国公司出于竞争需要,将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留在本国不转让,技术代差始终存在。另一方面,我国技术进步在不少领域已实现同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追到了“无人区”,前进的步伐自然会慢下来。
综合来看,扩大国内需求,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在宏观政策方面,要注重打好政策 “组合拳”。财政政策要体现积极的本意,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更好发挥稳预期、扩内需的作用;货币政策要更加体现力度,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更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直面市场需求,发挥刺激作用。同时,要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房地产相关指标已出现边际改善迹象
NBD: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学术机构认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形势严峻。对此您怎么看?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您如何判断?当前支持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力度是不是应该继续加大?
尹艳林:当下房地产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当前稳定经济大盘的关键。
我对房地产市场走势仍谨慎乐观。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降幅分别比上年大幅收窄。全国二手房成交面积和成交金额分别增长44%和30%,新房住宅和二手房住宅销售面积合计约15.1亿平方米、销售金额约17.4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5.8%,这表明目前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仍然不小,存在需求向存量房转移的倾向。
前期新建商品房销售的高峰是18亿平方米,如果扣除棚改,基本需求在13亿平方米左右,目前商品房销售面积11亿多平方米,大体也仅相差2亿平方米,基本需求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只是受政策和价格因素影响,部分刚性需求和改善性、投资性需求仍在犹豫观望。
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近期相关部门和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优化调整政策,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额等指标出现了一定的边际改善迹象。从中长期看,城镇化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依然较大。随着房地产政策调整到位,我国房地产市场将会走上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对已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策要尽快调整。要以探索房地产新模式为契机,建立健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机制,稳定预期。在一定意义上,支持房地产的政策力度应该继续加大,特别是要加大政府救助力度,比如实施好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适时增加试点城市。鼓励地方政府用市场化方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收购商品住宅用作保障性住房,推动存量房消化。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适当增加刚性住房需求。
明确民间投资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
NBD:2023年全年我国民间投资下降0.4%。您觉得主要是什么原因?对如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您认为还可以探索哪些新举措?
尹艳林:民间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50%,是投资需求的主力军。2023年民间投资全年下降0.4%,这是较为罕见的。分析起来,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过程,2012年,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4.8%,领先全社会投资4.2个百分点;到了2015年,两者间差距缩减到0.1个百分点。2016年以后,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有所放慢;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0.9%。
其实,2023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0.4%,主要受房地产投资下降9.6%下拉的影响,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实际增长9.2%。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4.2%,增速高于全部基础设施投资8.3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4%,增速连续6个月回升。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民间投资确实在减速,主要有几个原因,具体而言,首先是投资信心不足。受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等影响,民企生产经营策略转变为以保生存为主,对投资发展多持谨慎态度。受市场需求回落、出厂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和动力不足。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投资能力。
其次,好的投资项目相对匮乏。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领域都面临着市场出清。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集中在传统行业,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转型升级方面的技术和资金储备,一时难以找到新的投资项目。
再次,就是老生常谈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调研中企业普遍认为,民间投资在融资方式、融资机构选择等方面还是会受到一些歧视,民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得不到平等的融资机会。民营企业受经营年限、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难以满足贷款条件。
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除了加快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尽快止住民间房地产投资下滑趋势外,还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优化提升投资环境,让民营企业放心投。明确民间投资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为民营企业卸下包袱、破除藩篱。
二是拓展投资空间,让民营企业有地方投。切实打破阻碍民间投资进入的各种隐形壁垒,将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留给市场去做,给民间投资留出充足空间。扩大基础设施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范围,支持民营企业持有的商业、酒店、旅游等项目纳入试点范围。
三是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让民营企业有钱投。推动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一视同仁地给予民间投资项目支持,特别是用好2024年拟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民间投资引导专项,进一步鼓励、支持、引导民间投资发展。
拓展中间品贸易将有利于扩大出口潜能
NBD: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您主要关注什么议题?
尹艳林:一是宏观经济指标及政策的具体方向。主要是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赤字率、国债规模、货币供应等政策和指标。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赤字率和国债规模如何体现“适度加力”,特别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具体方向领域。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灵活适度”的要求如何体现,特别是货币供应量如何把握。
二是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市场预期不仅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同样也受到行业政策等的影响。如果相关政策不能保持一致,则可能会导致货币等宏观政策失效。特别是“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一要求如何落实,需要认真研究。
三是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内容。消费旺盛,赚钱预期好,企业才敢扩大投资,投资又带动就业和工资增加,消费更加旺盛,进而又带动新一轮投资。这是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状态,但目前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确定,不敢增加大额消费,特别是对耐用品消费非常慎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投资就更加慎重。从哪里入手改变这种投资与消费的非良性循环,需要有具体举措。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间品贸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商品很难完全在一个国家生产,往往经过多个国家的流通制造而成。我国有些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也可以拿到国外去加工,形成全球分工。拓展中间品贸易,进一步满足贸易伙伴发展制造业的现实需求,将有利于扩大出口潜能。
五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减少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两栖”的现象需要深入研究,拿出具体的举措。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