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酒”畸形的符号消费根源于错位的身份认同

“特供酒”畸形的符号消费根源于错位的身份认同
2024年02月09日 07:02 羊城晚报

  □杨朝清

  近期,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重庆公安机关成功破获涉及五省市的特大制售“特供”假酒案,现场查扣“民航特供酒”“世博会专供酒”等“特供”假酒8796瓶,“特供”假酒包材180余种、85万件,查明实际销售金额2000万余元,彻底摧毁了这个辐射全国的“特供”假酒犯罪团伙。(2月8日重庆日报)

  成本低廉的假酒,一旦贴上“特供酒”的标签身价翻番。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的“特供酒”,打着“特供”“内供”等字样,本质上是以次充好、假冒高端知名品牌。“特供酒”之所以“很有市场”,就在于迎合了一些人的虚荣心和炫耀欲。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从“将就”到“讲究”的消费升级,让不少人对商品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特供酒”自带神秘色彩,拥有所谓特殊身份的加持,成为一些人口中“花钱也买不到”的稀缺物品。能够拿到“特供酒”成为一种有人脉、有本事的表现,能够喝到“特供酒”成为一种有身份、有脸面的体现。

  “特供酒”的目标群体,被制假售假者精准定位为“中年”“男性”“中小企业主”“社交需求高”等人群。这类人群既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又有一定的“身份焦虑”,渴望通过消费上的差异,来营造“高人一等”的成就感与优越感。

  喝得到、喝得起“特供酒”,成为一件体面和脸上有光的事情。“特供酒”迎合了一些人符号消费的需要,成为部分人赢取“脸面”的工具;他们在意的是那些虚构的标签与耀眼的光环给自己带来的“身份荣耀”,至于酒的品质,他们并没有那么在乎。

  在消费社会里,一些人的消费文化专注的不再是商品的实用功能,而是商品的象征与符号;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符号价值所取代,“特供酒”便是如此。压缩“特供酒”的生存空间,除了加大市场监管、提升违规成本之外,也要彻底扭转一些人对身份认同的错误定位和将某些商品当成虚荣标签的畸形符号消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19.43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