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将至,说说龙的故事

龙年将至,说说龙的故事
2024年02月07日 05:14 齐鲁晚报

  假如要从浩若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遴选出一种动物,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宏伟的气势以及浓郁的东方神秘色彩,那么非龙莫属。

  在农历甲辰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们说说龙的故事。

  □董昌

龙是怎么来的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很多人都认为,龙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龙不存在的话,这个概念又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学术界较流行的说法是,早期各部落崇拜的图腾形象,大多是崇拜物本身面目。后来,黄帝氏族创造出了一种以蛇身为主体,溶入其它动物特征的综合性族徽,取代各部落原先使用的单一族徽。这种族徽被称之为“龙”。

  如果用这个观念来审视一些考古发现,却有些说不通。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了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蚌龙的造型,也是马首、鼋身、鹰爪,而蚌虎的造型,则与现在的虎没有区别。既然蚌虎是对真实动物的模拟,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理,蚌龙也不仅仅是想象的产物?要知道,仰韶文化时期,黄帝氏族还没有开疆拓土,如果龙真是黄帝氏族创造的,就有些说不通了。

  此外,我们都知道十二属相。最迟在东汉时期,人们便用此来记录生岁,十二属相中,有十一种动物是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如果龙是虚构的动物,不由得让人问一句,大千世界,物种这么多,为什么要在十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之中,插入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动物呢?

  此外,如果龙是黄帝氏族创造的,后来又演变为封建帝王统治万民的皇权象征,为何在十二属相中,它仅排在第五位?连鼠、兔这种小动物都能排在它的前面?讲究等级的儒家对此竟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对于这些问题,只能有一个解释,龙或许真的存在,只是我们现在找不到它的踪迹而已。

  这么说并不是无的放矢,确实有人曾经见过龙。有学者曾对《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见龙之事”进行统计,指出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共806年间,见龙的记载就达108次。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封建统治者早就把神龙视为“祥瑞”,这些记录中可能有作伪的成分,那么我们把目光转向近代。

  1934年8月8日,在辽宁省营口市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特征一致的尸体,《营口市志》中是这么描写的:“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8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度紧张并涨价”。

  对于此事,当时的《盛京时报》还派人采访,报道说:“……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有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轰动一时。

  除了这起事件外,1944年,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也曾发生“坠龙”事件,据说有数百人目击。

  这些事实的存在,让人无法排除龙存在的可能性。

源远流长的龙崇拜

  生物学意义上的龙是否存在,目前尚是一个谜,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人对龙的崇拜。

  虽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认识,创造出了理想中的龙。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龙,是依据“三停九似”之说创造出来的。这种说法见于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虵,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也就是说,如果把龙身分为三等份,自龙首至前爪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自前爪至腰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自腰至尾占全长的三分之一。龙的角像鹿角,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鳞,爪似鹰,掌似虎掌,耳似牛耳。按照这种要求创造出来的龙,是各种动物的混合体,粗看杂乱无章,细品气势非凡,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想象力。

  自汉代起,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一段记载把刘邦的出身进行神化,说刘邦就是蛟龙所生之子。

  自此之后,龙变成了皇权的象征,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君主的相貌被叫作“龙颜”,穿的衣服被称作“龙袍”。

  随着龙的地位提高,人们把龙的出现作为一种祥瑞。

  在古代,人们把麟、凤、龟、龙、白虎称之为“五灵”,每当这五种动物的任何一种出现时,就是一种祥瑞之兆,表明盛世出现。后来,这五种祥瑞的动物又被附会以五行,宋朝罗泌《路史·夏后纪下》说:“汉儒之言,左氏以五灵妃五方,行而为之说。龙为木,凤为火,麟为土,白虎为金,神龟为水。”  

  根据五行学说,青龙在东方,为春天的象征,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除了青龙之外,龙王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龙王也进入了中国的神话体系,由于中国人的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龙王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自此后,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

  在众多龙王中,最著名的当数四海龙王。《西游记》中就提到了四海龙王的名讳,东海龙王名敖广、南海龙王名敖钦、北海龙王名敖顺、西海龙王名敖闰。借助小说的流传,四海龙王妇孺皆知。

山东“龙”字景点知多少

  龙在中国受到崇拜,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中国人喜欢用龙命名身边的事物。在山东,就有不少带“龙”字的景点。

  济南号称泉城,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泉名七十有二,济南“七十二泉”之名遂流传于世。在这些泉中,以龙命名的就有青龙泉、五龙潭、腾蛟泉、白龙湾等。

  其中名声最大的便是五龙潭。五龙潭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多。泉池为石头砌成,泉水一汪碧蓝,明澈如镜、波光粼粼,泉水周边还建有灵雨亭、鲛人馆、杖影阁、倚仗桥等多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著名学者桂馥修建的“潭西精舍”和随之而来的“七十三泉”。

  在济南民间,五龙潭可以说是最为神秘的存在。这种神秘,和唐朝开国名将秦琼有很大的关系。据说,天下平定之后,秦琼在老家历城建立了一所豪华府邸,这处府邸的位置就是现在的五龙潭,至今五龙潭内还立有一块“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的石碑。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五龙潭的名字,当时人们称这处泉水为静池。

  秦琼去世之后,他的后人一直居住在这里。到了唐玄宗年间,皇帝无道,宠信贵妃杨氏,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致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看到这种情况,秦琼的后人把一些仁人志士聚集在府中,准备向君主上本死谏。不料此事被小人告发,弄权贼子在皇帝面前告了御状。唐玄宗勃然大怒,派兵东进,准备将秦府满门抄斩。

  据民间传说,朝廷官兵很快到了济南,快到秦府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异象。有人见到五条金灿灿的巨龙从天空显现,随即“轰隆”一声,秦府塌陷在静池中,池水面积迅速扩大,顷刻间秦府不见了踪影,从此静池便更名为五龙潭。

  如今的五龙潭已经辟为公园,地址在济南西门外路北。公园内分布着28处名泉,共同构成了五龙潭泉群。

  除了五龙潭外,济南还有龙洞山。

  济南人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要看好水到趵突,想瞧奇景去龙洞”。这里的龙洞,指的便是龙洞山,这座山是济南东部一处名胜,传说大禹曾在这里制服了为害济南的黑龙。

  海滨城市青岛也有很多以龙命名的景点。在崂山南部八水河上游,距离上清宫一公里处,有一处龙潭瀑。河水自上而下在这里形成一股激流,又从高约30米的悬崖陡壁奔腾而下。由于崖高水急,瀑击潭水、声若龙吟,气势雄伟壮观。瀑水在空中形成蒙蒙细雨,落入潭中激起满谷水雾,就像置身雨中,故有“龙潭喷雨”之称,是著名的“崂山十二景”之一。

  在崂山太清宫中,还有一棵古柏,这是崂山最古老的树,栽培于汉代。这是一棵藤缠树,缠在树上的藤,就是凌霄。凌霄是一种寄生藤,藤上生出一簇簇气根,依附在大树上,从中吸收养料和水分来维持自己生长。凌霄每年于夏秋之际开出漏斗状的大喇叭花,花色橙红非常艳丽,花期长达三个月,是非常重要的园林栽植植物。缠在汉柏上的这棵凌霄,已经有一百多岁了,像一条龙一样盘在汉柏上,直达树梢,故被称为“古柏盘龙”。

  另外,泰安的黑龙潭、曲阜的九龙山汉代摩崖墓群、三孔中的“龙迹”,牟平的龙泉温泉、单县的百狮坊透雕云龙,都是山东“龙”字景点的代表。在这个春节假期,大家不妨一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黄帝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19.43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