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北京春节拜年的老礼儿

话说老北京春节拜年的老礼儿
2024年02月03日 00:00 媒体滚动

转自:劳动午报

北京拜年习俗之溯源

“拜年”既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也是一项古老的年节民俗。最初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后演化为亲朋好友间新春节时的施礼道贺,成为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元代《析津志辑佚》载:“正月一日……京官虽已聚会公府,仍以岁时庆贺之礼,相尚往还迎送,以酒醴为先,若肴馔,俱以排办于案卓矣。如是者数日,车马纷纭于街衢、茶坊、酒肆、杂沓交易至十三日……”由此可见,六七百年前大都(北京)人拜年的时限及所送年礼的盛况。

明代《酌中志》记述了万历到崇祯初年宫中拜年的风俗:“正月初一……相互拜祝,名曰‘贺新年’。”除了宫中,民间也盛行正月初一至初五拜年,互送年礼,互贺新年。

到了清代,拜年之俗更为盛行。《京师杂录》云:“正月初一日至初五日,京城以拜年为盛,官者入朝拜上(皇帝),而旗民多以满洲之俗互拜,汉人仿之。”清《康熙大兴县志》对北京的拜年风俗记述得更为详细:“正月元旦(初一)……百官入朝庆贺,民间亦焚香礼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婣(yīn)友投刺(投递名帖)互答,曰拜年。”而《清嘉录》则记述到:“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清朝还出现了“团拜”的形式,光绪四年(1878年)艺兰生所著《侧帽余谭》云:“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自明清起始,老北京人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程式:首拜天地神祇,次拜祖先真影(画像)或牌位,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民国以前中国民俗本没有“春节”一词,而称元朔、元日、元旦、正日、元辰、新正、新元、新春、新岁等,俗称大年、过年。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阳历)纪年。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1913年7月政府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并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元朔”“元日”改成了“春节”,而拜年的习俗也被沿用,其形式与明清时期大致相同。

拜年既是一种老礼儿,也是一种人情。北京有句老话儿:“人情一把锯,你不来,我不去。”拜年实际上是增进人际交往的方式,通过相互间的“走动”,使彼此的情感和关系得以维系。

老北京拜年之民俗礼仪

从拜年的时间上说,有“拜早年”“拜晚年”与“大拜年”之分。

一般来说,过了腊月初八走亲访友被视为“拜早年”,有些人春节期间另有事情安排,没有时间在大年初一、初二拜年,于是就在除夕之前拜访,将年礼一一送上。“拜晚年”是指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由于节日期间事情较多,忙不过来,拜年时间往后推迟,只要正月十五之前拜访和送年礼,就视为拜年,为时不晚,被拜访者一般不会挑理儿。“大拜年”是指初一到初五拜年,通长是从初一早晨开始,先是在家中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和送年礼。

从拜年的顺序上说,老礼儿有“先近后远”之分。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首先是拜天地神祇,然后拜祖宗(牌位),再往后是拜高堂尊长,即晚辈向长辈拜年,施礼时要从辈分最高的开始,一般是爷爷、奶奶、父母(叔婶),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才能外出向本家亲戚拜年,初二、初三要拜舅父、舅母,拜姑姑、姑丈、拜岳父母等姻亲。初四、初五拜同事、朋友及街坊四邻。到亲戚家拜年,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免礼”,以表示谦恭。到同事、朋友家拜年,一般不宜久坐,寒暄问候几句便可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其拜年的方式比较简单,进院门见面后彼此一抱拳,随声说道:“过年好,给您拜年啦”,无甚过多礼节,意思到了即可。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高。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四是万福,妇女拜年时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五是鞠躬,解放以后拜年,传统的跪拜磕头拜年方式逐渐被鞠躬取代,其方式简单明了,既可以是晚辈给长辈行礼,亦可用于平辈间相互行礼,男女皆行。

从所送年礼上说,即有数字上的讲究,也有谐音上的讲究。首先是送“双儿”不送“单儿”,取“好事成双”之意,图的一个吉利。装点心匣子或装果篮儿,其种类要为双数,四样、六样或八样。早年间很讲究送“京八件”(有“大八件”和“小八件”之分),即八样点心。如果送酒,要两瓶为一提溜或四瓶为一提溜儿。买大个儿的水果,如苹果、橙子等送人,不论斤约,而论个儿买,多为四个(四季平安)、六个(六六大顺)、八个(四平八稳)或十个(十全十美)。同时注重所送年礼的谐音,有些东西的谐音“犯忌”,不宜送人。如送水果时不送梨,因为“梨”与“离”谐音,不吉利。拜年时讲究送酒,因为“酒”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之意。还喜欢送橘子,因“橘”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

给“压岁钱”也有讲究

拜年时,老人、长者要给晚辈“压岁钱”,实为“以资鼓励”,希望晚辈平安、快乐,图的是个吉利。

清代《燕京岁时记》云:“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由此可见,压岁钱最初是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或衣服兜里,此后演化为多在除夕之夜或大年初一拜年的时候给。“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这首清代诗歌描写的就是除夕之夜孩子们拜年时收“压岁钱”的情景。

早年间,大年初一晚辈拜年时要向长辈行叩首礼,俗称磕头。而磕头一律是一跪三拜,磕过头之后被拜者就会拿出“压岁钱”递给晚辈或儿孙,并说上几句吉祥话。大年初二孩子随父母回姥姥家拜年时,也是先给姥爷、姥姥磕头,然后是给舅舅、姨等行礼,并依次收到“压岁钱”。平辈人拜年不磕头,一般也不给“压岁钱”,但平辈岁数悬殊较大的,有时也会给“压岁钱”。而晚辈给长辈的钱,不能称“压岁钱”,而称“过年钱”或“长寿钱”。

一般是长辈主动给晚辈“压岁钱”,如长辈不主动给“压岁钱”,晚辈是不能向长辈要的,想要“压岁钱”,就说“我给您拜年来了!”长辈一听就明白了,一般会说“压岁钱不白给,得拜年!”然后随手掏出“压岁钱”。

“压岁钱”可多可少,但一般给的都不多,就是一点儿意思,即使是大户人家也不会大手大脚,没有什么攀比心理。而作为晚辈、儿孙不管长辈给多少,都要高兴地收下,绝不能因为给的少而不高兴。所以早年间有个规矩,长辈给了“压岁钱”后,晚辈不能当面清点,即使给的再少,也要高兴地收下。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一般给到晚辈自己能挣钱了(工作之后)就不给了。而晚辈过年时仍要给长辈拜年,即使长辈再给“压岁钱”,此时一般也不能收。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北京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