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日常深处的灵光

隐藏在日常深处的灵光
2024年01月26日 14:35 北京晚报

  ▌林颐

《日常的深处》王小伟 中信出版

  王小伟。叫这个名字的人,如果没有上万个,至少也有几千个吧。这个王小伟,是北京的一名“80后”大学哲学教师。

  我觉得起名是有点玄学的,可能会影响到人的气质。这个叫“王小伟”的哲学教师,写了本叫《日常的深处》的书,这本书的内核是哲学的,但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读的那类总是看得人一愣一愣的哲学书。王小伟认为:“哲学如果是一堆概念,把听众侃晕,那哲学家和饶舌歌手是没有差别的,拼的主要是语速和愤怒。”他说,哲学要么去找世界的根本结构,要么就去回应每个人生命中非常具体的真问题,他写作该书的初衷就是“我的生命中的真问题”。他说,里面所谈论的东西,都是一代人的亲身经历,有些部分他记忆犹新,有些他透过别人的回忆与追忆。

  这本书就像“王小伟”这个名字的气质,朴实风趣、接地气,而又由于冠以这个名字的这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他每天在思考的“生命中的真问题”,这本书又很深邃、动人,充满了思辨,以朴实的语句引导读者去发现隐藏在日常深处的灵光。作为人类,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而不只是生存,因此,需要有思想、有感情,而这思想、感情所牵系的,除了他人,还包括我们日常使用的物件。正是寓于物件中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每个片段,从而形成了可以称之为“生活”的我们的日常。

  全书由十余篇长随笔组成,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吃、穿、住、行;第二部分,电视、文字、录像厅、学校、医院,从物质的基本需求跨越到精神层次的需求;第三部分,手机、微信,断舍离与囤积癖,是更切近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我们的生活观念的讨论。

  这三部分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的基调都是回忆性的文字,都浸染着怀旧的思绪。“70后”“80后”“90后”读到这些文章,一定会深有同感,很有共鸣。比如,那时候的农村都是自建房,盖房上梁娶媳妇,全村一起来帮忙;爸爸妈妈都要上班,电视机陪伴了孩子的大部分童年;“的确良”风行一时,老板们爱把高档香烟装在的确良衬衫口袋里,借助这种面料的透光度来炫富;录像厅里接受的性启蒙;“巨机器学校”对于效率和“质量”的追求;港台影视剧里那些手拿“大哥大”穿行闹市的大哥和他们的小弟……

  透过这样的记忆和共同经验,往昔的岁月浮现眼前。在这些关乎吃穿住行以及精神生活的片段描写中,我们窥见了物质生活的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精神风貌的改变。物质文明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为什么,很多人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呢?王小伟试图从“人-物”的关系中去解释这个问题。

  比如,从前讲“营养”,都是大鱼大肉喝鸡汤。干了一天活,回家喝上一口热汤,这个感觉就非常好。饭菜口味重,油盐多,现在说不健康、容易“三高”,但是那会儿这么吃,干起活来有劲。我们现在讲“营养”,把食物能量都换算成卡路里,这是一种工业文明的计算方式,它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它让食物彻底摆脱了情境,变成了可以被任意摆弄的元素,于是,吃,就仅仅变成了维持生存的一项需求,而我们心理上渴望的那种放松、惬意的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同理,商品房的建造者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让利润最大化,而购买者也往往首先将房子作为资产,而较少去考虑房子对于家庭成员的精神功能。

  王小伟呈现了很多今昔对比。在这些今昔对比中,我感觉到了“人-物”关系的变化。我们怀念的不是物质匮乏的时代,而是在那个时代里,“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些物件提供了把我们的生活串连起来的纽带。

  老人爱囤东西是个普遍现象,而年轻人喜欢“断舍离”。老人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要扔,以后还能用得到。但是,我们都知道,大概率是用不着的,放着只占地方。我们也不爱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尤其是那些饿肚子的往事。但刚刚过去的几年恰巧用现实“教育”了我们,老经验有时候还是很有用的。

  当然,我们不必因为那些很少可能派上用场的“老经验”,让自己过得焦虑不安。我很喜欢王小伟关于老人囤积癖的这段解释。他说:“对老人来说,旧物实际上是不是将来用得到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他说,每个人在生命意义上都是“老人”,因为每个“当下”都在过去,我们真正持有的只有“过去”。因而,我理解了这本书所流露的怀旧思绪,不是简单地怀念过去,而是在怀旧中寻觅当下通往未来的路径,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寻找一条出路。我们都需要重新审视“人-物”的关系。

  这一刻,我想起父亲过世之后的那些天。按照风俗,家人需要将父亲用过的东西加以分类,有些与遗体一起焚烧,有些留作纪念,还有些需要丢弃。把那些零散的东西从柜子里、从各个角落找出来,集中一起摆放在客厅时,我曾经诧异它们的数量,那么多、那么繁杂,包括那些早就穿不下的旧衣服和过时的书刊,而母亲还知道,还记得过去的事情。她一边整理一边念叨着父亲从前穿着某件衣服去干什么事情了,父亲的那些老朋友,父亲的臭脾气,父亲和她吵过的架……那些只有她知道,而且记得那么清晰的故事。每件东西,都在父亲的生命里有过特定的位置和瞬间,而在他的生命消逝之后,还有人帮他记得。“你如何理解人,你就如何理解物,你如何看待物,你就如何看待人。”这就是王小伟所说的啊!

  王小伟的这部著作融汇了回忆性叙事散文、社会学观察和哲学随思的写作特征。除了现象描述、事实铺陈、情感渲染之外,书中还有很多哲学层面的点睛、哲学家的语录。王小伟在序言里说自己有过把这部作品写成学院派理论分析的考量,很感谢他没有这么做,能把哲学这把“屠龙刀”变作我们熟悉的“金针银线”,也有赖于王小伟幽默的语言表达。现在的这部作品,它让我觉得容易亲近,它让我自然而然地潜入“日常的深处”,去捕捉生命的每一次灵光。物品承载记忆的功能最终会超越、取代它们真实的或想象的功能,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建构人的主体性,才有可能不为外物所拘,追求内心的幸福感,才有可能奢谈生活的意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王小伟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01-24 海昇药业 870656 19.9
  • 01-24 华阳智能 301502 28.01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