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天津大学硕士毕业后入职至今,张来勇在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原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兢兢业业奋斗了36年。作为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他长期扎根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和工程建设一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我国乙烯等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关键成套技术的研发、应用、设计和项目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国家发展的大时代面前,‘上报国家、无愧人民’已经成为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张来勇说。这也是他奋斗人生的真实写照。
乙烯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张来勇奋斗的30多年,也是我国石化工业快速发展、创新突破、由弱变强的30年。
1981年,张来勇考入天津大学,开启了自己与化学工业的不解情缘。初入行,张来勇就发现,当时我国石化技术和装备尚处于大规模引进阶段,很多工艺技术、重要装备甚至工程设计都依赖进口。特别是1990年,张来勇被派往意大利交流学习,对方先进的工作方式和设计理念让他更直观地认识到了我国石化行业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是世界上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有机化工基础原料之一。乙烯产能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直到21世纪头10年,我国是世界乙烯消费大国,但是大部分乙烯产品依赖进口,扩大乙烯产能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石化行业自身技术基础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增强,在小规模裂解、分离技术和设备方面逐步实现了国产化,但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国产化始终没有突破。这也成了包括张来勇在内的我国石化工艺技术开发人员的一块“心病”。
“就是因为我们缺,所以才要选择它,并把它做强。”张来勇掷地有声。
在前辈的指引下,张来勇和寰球乙烯团队开始摸索研究,从机理探究、工艺技术研发、工程化及关键装备国产化等方面逐步开始研究,并相继取得突破。
2008年,中国石油决定设立“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重大科技专项,以大庆石化公司新建的60万吨/年乙烯装置为依托,实施大型乙烯技术国产化。该项目也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由寰球公司担纲。身为寰球公司总工程师的张来勇担任项目长。
张来勇深知,开发大型乙烯技术,国内还没有先例和经验,除开发工艺技术外,还必须突破复杂的工程设计和工程扩大化等一道道难关。作为石化龙头的乙烯装置一旦出现问题停车,一天的损失可能就是上千万元。因此,设计必须考虑到生产的方方面面。面对压力,张来勇没有退缩,带领团队一干就是5年。
五年磨剑终成锋,一朝破竹势如虹。2012年10月5日,国内首套采用自主成套技术建设的大庆乙烯装置一次投产成功,且各项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乙烯成套技术的国家。这个“1”,凝聚了张来勇和同事们20多年的心血。
但是张来勇及团队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站在新起点上再出发。面对全球乙烯行业呈现裂解原料轻质化、多元化和装置规模大型化的新趋势,2017年中国石油设立“大乙烯二期”重大科技专项,张来勇又一次身负重任。
2023年,项目再传捷报。历经5年攻关,该项目实现了从乙烷、液化石油气、煤基石脑油到多种重质原料及甲醇为原料的乙烯原料全覆盖,形成了七大系列40余项成果,开发完成百万吨级乙烷裂解制乙烯、适应多种原料的150万吨/年乙烯成套技术等9套工艺包,宣告乙烯技术跨入2.0时代。
回望自己30多年的职业生涯,张来勇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工程师,能够参与并实现国产大乙烯的两次跨越,潜心尽力铸造‘国之重器’,是一代化工人应该承担的使命。”
煤化工成套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有毕一生成一事的毅力。在时代和国家的需求面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凭借这股毅力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张来勇如此叮嘱年轻的科研工作者。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张来勇一面主抓大乙烯技术升级,一面投身“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担任设计总负责人,主持技术工程化和设计工作。
摆在张来勇面前的又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又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通过创新研究和协同攻关,张来勇带领团队与合作伙伴一起完成了“煤气化装置各单元系统集成研究”等46项专题研究,突破了工程技术放大、系统集成和优化等关键工程建设难题,突破了煤化工产业污水规模化处理难、水耗大的瓶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建成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实现安全稳定清洁运行,开辟了煤炭规模化清洁高效利用新方式,对提升国家能源安全自主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攻坚求进再次出发
张来勇表示,所有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中石油集团与寰球公司的强有力支持,更少不了团队的奉献。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寰球公司形成了多技术序列横向互补、多年龄梯队内部帮带、多专业领域集团作战的“三多”型科技人才培养局面,为以寰球公司为代表的中国石油炼化工程技术开发工作锻造了一支“铁军”。
随着我国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工艺技术和工程建设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年过花甲的张来勇如今依然奋战在工艺设计和技术研发的一线。
“化工科研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所以,工程人既要盯着‘高精尖’,又要做到‘广适新’。”这是张来勇常说的话。目前,他正在牵头开展石化节能和绿色减碳、化工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工作,并指导开展氢能的制、储、运技术开发。
一套乙烯装置的能量消耗约有3/4发生在裂解炉。过去乙烯裂解用烃类燃料,现在张来勇及团队又在开展用绿电加热裂解的研究。以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为例,与传统原料相比,采用绿电加热裂解,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为零,减碳潜力巨大。
“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窗口期,有国家的发展支持,有人民的需求促使。我们将一如既往、一心一意地做好这项工作,继续向国家和人民交出满分卷。”张来勇信心满满地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