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应该记住于敏

转自:沈阳日报

  □徐光荣

  钟晓光主编的《沈阳电影百年》由沈阳出版社隆重推出后,社会反响很好。作为全面研究沈阳电影事业历史发展过程的专门著作,全书紧密结合沈阳电影历史实际,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以及新中国在沈阳的传播过程,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具体叙述勾描与评述,使我们了解到是沈阳人任景丰早在1905年就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在沈阳放映百年来,映现了城市百年的文化发展,沈阳市的艺术家们为中国电影百年制作与表演写下了璀璨一页等,可以说是沈阳艺术领域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沈阳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卓有意义。

  读书过程也引发我对沈阳电影事业的回忆与随想。比如解放初,新中国第一部反映革命烈士业绩的影片《赵一曼》在沈阳热映的空前盛况;1951年初,全市所有影院开展的“国产新片展览月”上映的《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高歌猛进》等二十余部新片……这个展览月活动在《沈阳电影百年》中有所记述,可惜没有细说,其中新片《高歌猛进》,就是特别值得沈阳人记忆的一部电影,在《沈阳电影百年》出版增订本时应该深入评述。

  在写作辽宁文学史志过程中,我曾两次访问《高歌猛进》的编剧、老作家于敏。这位在山东烟台成长的革命者,1937年投入抗日队伍,1938年到延安,曾任延安鲁艺戏剧系教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8年随解放大军来到东北,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并担任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桥》的编剧。随后,他采访抗联老战士,写出讴歌东北抗日联军女英雄的剧本《赵一曼》。

  正当《赵一曼》拍成并成为广大观众追捧的新片时,于敏把目光投向了沈阳。他在《东北日报》上看到了一则消息,东北总工会和沈阳市总工会决定在沈阳全市开展学习赵国有创造新纪录的群众运动。

  这一决定是沈阳总工会主席张力克在沈阳第三机器厂进行调研基础上做出的。调研时,该厂工会主席聂秉举汇报工人赵国有首创140分钟加工一个塔轮(机床部件)的情况。这个效率比最高纪录(五个小时)减少了160分钟,提高产量一倍多。张力克感到这个厂开展竞赛、争创纪录的经验很好,带有方向,很有推广价值,赵国有是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突出代表,因而向两级工会提出了建议。

  群众运动开展后,全市职工热烈响应。仅两个月,全市国营机械工厂和市政企业就创造新纪录1184项,掀起了生产热潮,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东北局很快也作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决定》,称这项运动为“劳动竞赛的萌芽”“东北经济建设高潮的起点”,把它由沈阳推向东北各地。

  作为对新事物敏感的作家,于敏在仔细读过这些报道后,引发了新的创作冲动,他立即赶赴沈阳第三机器厂,在工会主席聂秉举积极热情的配合下,采访了赵国有和他的工友们,以及厂里的党政干部和技术人员。吃住在厂职工宿舍,蹲点生活了一个多月。

  有了充盈的生活体验,于敏很快进入了剧本创作。他以新中国成立前后恢复经济建设为背景,反映机械厂工人为了支援全国解放,发展生产,以老工人、共产党员孟奎元为代表,积极开展劳动竞赛,争创机床加工新纪录的国家主人翁精神面貌。夜以继日地伏案耕耘,他将完成了的剧本定名为《速度》,剧本呈给东北电影制片厂的领导陈波儿看,得到基本认可。再报给当时的文化部电影局艺委会主任蔡楚生看,他建议改名为《高歌猛进》,并指定优秀舞台演员王家乙执导这部电影新片。王家乙是于敏担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团长时剧团里的老同志,在歌剧《白毛女》中饰演过穆仁智,还曾在于敏编剧的电影《桥》中饰演男一号老梁(梁日升),都有上佳的表演。后来王家乙执导的《五朵金花》《达吉和他的父亲》更是红极一时。电影的演员阵容也不错,其中有沈阳走出的著名演员浦克,后来被称为“母亲专业户”的凌元等。影片内景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影棚拍摄。还曾到沈阳拍过外景。影片拍摄制作完成后,很快被文化部确定为1951年3月在全国举办的“全国新片展览月”的展映片之一。沈阳作为参加展映活动的东北最大城市,观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新片。

  《高歌猛进》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城市工业题材、工业生产、产业工人生活的故事影片,影片中塑造的工人形象,呈现新中国工人阶级主人翁面貌和创造精神,迄今犹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同时我要说,这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编剧在沈阳深入生活,挖掘原沈阳工厂生活题材而诞生的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歌猛进》在沈阳电影百年史册上,有着值得大书特书的地域文化特质,是值得记述的文化印迹。因此,可以这样说一句:沈阳应该记住于敏。

  我两次与于敏长谈,说到这段经历时,他坦诚地说,“我一直感谢后来成为沈阳总工会领导的聂秉举,他使我近距离地了解了工厂,走进了工人群体,也要感谢赵国有,他使我走进了工人师傅值得骄傲的内心世界,使我了解到沈阳、辽宁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使我爱上了这里的工矿沸腾生活,并愿投身这里的火热事业中去,用文学再现新中国蔚为壮观的工业发展图景。”

  于敏以行践言。1952年,他带上妻女到鞍钢落户了。先后在鞍钢基建系统轧钢工程公司、鞍钢电机修配总厂兼任党委副书记。一待就是26年。直到1978年,在延安鲁艺的老同志袁文殊担任全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席,邀他担任影协书记处书记兼《电影创作》主编,他才到北京去。他对辽沈这块热土恋恋不舍,称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先后创作了反映鞍钢巨变的《无穷的潜力》《我们是一家》《炉火正红》等多部电影,他和鞍钢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打成一片,成为鞍钢人信赖的朋友,特别是他和老劳模孟泰成为好朋友,并写出长篇报告文学《老孟泰的故事》多次再版,成为鞍钢人必读的教材与文学经典。

  在离开鞍钢、告别辽宁之前,于敏还完成了70余万字长篇巨作《第一个回合》,评论家认为,这是部反映鞍钢发展历程的史诗性作品。正式出版前曾在广播电台联播,被老作家叶圣陶听到,每晚必听,并在《文艺报》发评,连声称赞。

  2014年,百岁的老作家于敏驾鹤仙去,作家、评论家怀念他的文章普遍认为,于敏几十年写工业题材的作品中,张扬着“写崇高的劳动者,写崇高的劳动精神,为劳动人民立传”的主旋律,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辽沈人民记住、被时代铭记的老作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24 华阳智能 301502 --
  • 01-19 北自科技 603082 --
  • 01-17 许昌智能 831396 4.6
  • 01-15 美信科技 301577 36.51
  • 01-15 盛景微 603375 38.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