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让书香与您常伴
《湖湘琴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价值研究》
张娣 著
学林出版社
2003年11月,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意味着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受到了世界级的高度重视。时至今日,古琴艺术已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围绕古琴艺术的音乐美学、律吕发展、打谱研究、演奏方式等进行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系统性的“琴学”思想。
湖湘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在琴学文化方面亦如此。古语有云“楚琴赵瑟齐竽秦筝”,“楚琴”二字点明了湖北(荆楚)湖南(湘楚)是古琴的故乡;先秦时期楚地琴家不胜枚举;湖南地区的战国及汉代墓葬中都曾出土了2200—2400多年前的古琴实物。这些都雄辩地证明了“楚琴”二字厚重的文化内涵。
近日,学林出版社推出的《湖湘琴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价值研究》,即沿着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纵向线索,以中国传统哲学、古琴音乐美学为理论依据,对老子、屈原、蔡邕、朱熹和杨宗稷等代表性湖湘琴人的琴学著作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研究,通过分析探讨他们的琴学思想,建构湖湘琴乐审美理念发展进行的逻辑体系。在作者张娣看来,各位琴人的琴学思想最终都走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技入道”的审美范式。因此,从琴音、琴象和琴意三个层面探讨古琴艺术的审美特征,并挖掘其当代价值,是湖湘琴学思想研究的实践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张娣,武汉大学博士,现任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近10年来主要教授“中外音乐史与作品鉴赏”“音乐美学”和“艺术概论”等音乐理论类课程。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船山学刊》《社会科学论坛》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厅级课题近10项,著有《中国古代琴道思想研究》。
内文赏析
古琴从其产生之初到明清时期,经历了由法器转为乐器,由与神交流的工具转化为与内心自我相交的密友的变换过程,其社会作用不断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并逐渐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精神的象征。正因为如此,琴学研究不同于其他乐器和乐曲的简单考据和分析,琴人也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家,他们或为拥有治世理想的官员,或为志向高远的文人。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他们不同于职业匠人,他们一般都会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将琴学实践和研究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构建并形成颇具特色的琴乐审美体系。
如老子从对“道”的追求出发,要求以审美的方式来观“道”,以“道”的规律性来看待美的问题,其修“道”的过程也与审美状态相一致,因此老子的思想体系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意义,虽未直接讲琴,但其音乐美学观念也对包括湖湘地区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潜移默化地发生着重大影响,奠定了湖湘琴学以美入“道”,通过审美来修心、静心的审美范式。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屈原作为楚文化的突出代表人物,其《楚辞》的诗作原属音乐范畴的歌曲艺术,显示出音乐结构上的“和”、音乐语言的浪漫和音乐意象的壮美三个层次的审美观念。而根据屈原的诗作改编的琴曲《离骚》,也显示出楚文化的“悲壮”审美观,是湖湘琴学的重要特征。
东汉的蔡邕与屈原有着类似的悲剧式命运,但受到东汉社会动荡和文化多样的影响,其琴学审美展示出以儒为尊、以道为辅、以悲为美的特征,表现出汉末至魏晋时期的湖湘琴乐审美倾向。
南宋的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琴学思想以儒家传统乐教为基础,强调琴乐的教化作用。但由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个人经历的缘由,朱熹的琴学思想从“格物”出发,对琴律进行深入研究,再提出和探讨琴乐的“淡和”审美理想,最终期望通过琴乐达到“知”——一种从心性论出发的圣人之境。由此可见,朱熹以理学为根本,形成了一套琴学审美和教化体系,此后湖湘地区乃至其他所有琴家的琴学研究基本都受此影响。
杨宗稷是近现代湖湘琴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人,他耗费二十一年编著的《琴学丛书》一书,建构了以“琴物”之美——“琴艺”之美——“琴音”之美——“琴道”之美为内在逻辑顺序的琴学审美思想体系。为了挽救近现代走向衰亡的古琴艺术,杨宗稷要求以悦耳的琴乐去感动人,通过修习琴乐构建自由的理想人格,最终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他的琴学思想是对过去几千年来琴乐审美的总结和反思,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智慧的集中反映。
音乐史上的湖湘琴人其实远不止老子、屈原、蔡邕、朱熹和杨宗稷五位,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出身湖湘籍或在湖湘进行过音乐活动的还有贾谊、柳宗元、周敦颐、胡安国、胡宏、辛弃疾、张拭、真德秀、王船山等诸位先哲和琴家,近现代有记载的琴人琴家更是达上百位。但因为这些琴家的相关琴学论著留存不多,或没有形成系统的琴学研究等缘由,本书未作详细论述。
从诸多琴学思想来看,基本都是从外在形式的研究最终走向精神内涵的追求,也就是传统由技入道、得意忘言的思维模式。因此,关于琴学思想的当代价值,需要从中国美学史上的言象意之辨出发构建模式:“言”是指可名的语言,放在古琴音乐美学中就是指古琴演奏所传播的可听的乐音;“象”包括虚的物象与不可见而诉诸想象的心象,在古琴艺术中,此物象就是指琴器的造型设计以及古琴演奏时具有象征意义的手势,心象则是古琴音乐所激发的人心中的想象;“意”则主要是指代由“象”所象征的人格理想和精神境界,在古琴音乐中即为古琴音乐所要带给欣赏者的某种人格理想和精神境界,而这也正是古琴艺术的最终意义之所在。
琴音之美主要体现在古琴之音色、声韵和节奏三个方面。对琴音之美的分析能为我们当代传统音乐的创新,特别是当下最为流行的新民乐的创作与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琴象之美主要体现在琴之物象与琴之心象两个方面,物象是指琴器和琴乐指法的设计发展,而心象是指琴乐意象的审美。它们在保留文化自觉的根基,给予意象美的启示,提供保留传统精神内核的现代设计创新思路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琴意之美是指琴音所表达之意境,琴学思想中蕴含的琴意基本都来自儒道佛三家。虽然琴意之美是影响古琴艺术在当代传播与发展的难题,但其体现出的美育精神,即通过琴乐涵养性命、修心表情,体现出和谐共感的天人合一境界、因循自然的理想生活方式,对当今社会的精神危机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湖湘琴学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英才辈出,集琴学研究的共性和个性于一身,它继承了楚文化的精神内核,结合各时期哲学理念,建构了自身的琴乐审美体系,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邱思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