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谢若琳
见习记者 毛艺融
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降温。岁末年初,数十家公司陆续披露2024年理财产品计划公告。其中,调降和维持理财产品投资上限规模的占据大多数。
此外,年初以来,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总规模也有所下降。截至2024年1月8日13时,开年以来已有80家公司发布认购理财产品(普通存款、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证券公司理财、信托、基金等)公告,认购金额合计超19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70亿元,下降27%。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大额调降理财产品规模,与多重因素有关,包括上市公司闲置资金变少、近期理财产品收益降低以及信托私募爆雷带来的风险意识抬升等。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应该更加注重内部资金管理和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核心业务投资、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以稳健理财方式保持资金的安全性。
调降理财规模上限
在调降2024年理财产品投资上限规模的公司中,不乏大额调降的案例。如创新新材2024年委托理财单日最高余额上限为20亿元,而2023年单日最高余额上限为50亿元。
创新新材董秘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回应称,调降规模是在满足公司战略和日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前提下,为确保资金安全及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同时兼顾自有闲置资金收益水平、为公司和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进行的合理预计。
实际上,从2023年全年来看,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下降至万亿元以下,为近五年新低。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A股约有1150家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超9800亿元,较2022年的1.5万亿元降幅约35%。而在此前的2019年至2022年,每年的认购金额规模均在1.4万亿元以上。
那么,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是否变少了?从公告中委托理财的资金来源来看,一类是公司的自有资金,另一类是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
前述两类资金来源在2023年均有所下降。自有资金方面,Wind数据显示,根据2023年三季报数据,5331家上市公司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正的有2221家公司,其余超3000家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负。而在2022年三季报,有2411家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正。此外,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上市公司层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累计净增规模,相比2022年同期亦有所下降。
募资规模方面也有所放缓。自2023年8月份证监会作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安排后,A股IPO数量和融资规模有所放缓。因而,2023年上市公司的募资规模也较往年有所缩减。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部分上市公司平均盈利能力下滑,可用于投资的闲钱变少。同时,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用闲置资金偿还贷款成为更有性价比的选择,也会降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入。
投资安全性为首要考虑因素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更多地属于一种闲钱理财行为,以最大化资金的使用效率为目的,追求无风险收益。在此背景下,安全性高、流动性好、低风险等成为上市公司买理财的普遍需求。例如,上市公司国债逆回购投资加码,认购金额规模由2022年的23.79亿元增至2023年的63.66亿元。
从实践来看,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用处较多。除了聚焦主营业务、加大研发投入等,股份回购、股息支付等也需要资金。2023年12月份,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着力提高股份回购便利度,因而不少上市公司选择使用现金进行股票回购。
存款类产品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也可能影响上市公司投资较高收益存款产品的意愿。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平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2023年内多次调降存款利率,而银行结构性存款等通常是上市公司重点配置的理财产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会直接影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此外,由于部分信托爆雷、个别私募造假跑路,被卷入相关事件的上市公司理财产品面临逾期、无法兑付的风险。
“在上市公司是否购买理财产品的决定因素中,理财产品收益率本身属于次要因素,闲置资金的规模、安全性等才是第一位因素。”薛洪言表示,如果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下降,预留大量闲置资金的必要性也将下降,降低杠杆率、提升经营稳健性成为更现实的选择。
在平婧看来,上市公司的理财规模是动态变化的,需根据市场状况和自身财务管理需求进行调整,要以发展主营业务为主线,适时稳健地参与理财市场。
(编辑 张明富 才山丹)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