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习俗与宣德炉的文化传承

焚香习俗与宣德炉的文化传承
2024年01月06日 08:00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熏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炷,“红袖添香夜读书”。在历史的积淀下,明代宣德炉开创了香炉的巅峰。

明宣德三年,宣德皇帝认为当时太庙中所用礼器香具陈旧粗鄙,下旨以宫廷所藏宋代名窑瓷炉及铜器为蓝本,参考《宣和博古图》等文献,以暹罗国进贡的数万斤风磨铜为材料,大规模铸造新的礼器,传世的以炉居多,因此才有了宣德炉的传奇。宣德炉既有青铜礼器的内涵和造型、瓷器的色泽和肌理,又避免了青铜易锈、瓷器易碎的缺点,是公认最好的香具。

清仿明竹节形铜炉(上图),通高7.5厘米,口径13厘米,山东博物馆藏。整器以竹为装饰,圆口,直腹,腹饰双竹节,下承三足亦做竹节形,底“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竹,中国文人气节情操的代表,铜炉将两者融于一身,堪称妙品。

清仿明涡纹戟耳法盏炉(上图),高10.2厘米,口径14.3厘米,山东博物馆藏。圆口,腹部饰蜗纹,炉型似茶盏,敞口圆身,势如仰钟,双耳似戟,又似如意,下承三象足,底“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整器取佛家法器金刚铃为样,其寓意传道弘法。根据炉普记载,宣德皇帝将此类炉型赏赐给天下宫观寺院,焚香礼佛之用。

清仿明铜宣德炉(上图),通高10.5厘米,口长14.5厘米,宽12.5厘米,山东博物馆藏。长方口,深直腹,双戟耳,四倭角足,底有“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十六字楷书款。

历代的香炉这么多,为何宣德炉的名气这么大?

首先,它用材精良,反复冶炼。有种说法是风磨铜矿材,经过反复冶炼后,灿如黄金,细腻似水。

据传,宣德皇帝曾亲自督造宣德炉的铸造,他去视察工作的时候问过工匠,怎样做才能让香炉看起来质感好。工匠跟他说至少要冶炼六次,反复去除杂质。宣德皇帝大手一挥说,那就冶炼12次。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

其次,它采用了失蜡浇铸法。采用失蜡法铸造完毕后,经过精细打磨,再用辰砂、胭脂石、紫矿石等几十种名贵的矿石进行着色处理。尤其是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炉,金光闪熠,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视觉观感。明朝大鉴赏家项元汴评“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最后,它的形制极为雅致。仅炉耳就有狮首、羊首、冲天、朝板、竹节、双鱼等五十多种,口有盘口、荷花、海棠、菊瓣等十余种,足有乳足、象足、石榴足、圈足、羊足等四十余种。铭款字体笔划流畅清秀,有小篆和楷书,或铸于炉底,或炉前口下,或炉的一侧。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多种式样。

不管怎么说,宣德前无特铸的铜炉,士大夫焚香除用古铜器外,还用陶器。至宣德时,铸炉风气才开始盛行,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冶炼技术也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布明虎 阮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皇帝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5 盛景微 603375 --
  • 01-09 腾达科技 001379 --
  • 01-09 永兴股份 601033 --
  • 01-08 康农种业 837403 11.2
  • 01-05 贝隆精密 301567 21.4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