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引领丨“2023城市更新外滩论坛”成功举办

永续·引领丨“2023城市更新外滩论坛”成功举办
2023年12月11日 15:20 澎湃新闻

外滩是城市的图腾。

它是孙甘露笔下“四处展示的建筑”,是陈丹燕笔下“天生的炫耀之地”,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和服务科创中心的主阵地。

12月8日,由澎湃新闻主办、绿地外滩中心协办、IP SHANGHAI支持、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支持,以“永续·引领”为主题,“2023城市更新外滩论坛”在上海商船会馆举办。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在致辞中阐释了本次论坛主题:“永续”即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引领”则是外滩引领上海这座城市走上世界舞台历史进程的180年,特别是在黄浦区核心引领区的目标建设及更新行动的前提下,宽度、高度、深度、广度,都与整个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一起奔赴“全球卓越城市”目标。

绿地集团党委副书记王晓东在致辞中表示,城市更新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传承城市文脉、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绿地集团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城市更新方面的工作,绿地外滩中心正是绿地集团实施城市更新战略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样本和代表,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力度、厚度、强度和温度。

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俊杰在致辞中表示,外滩的核心区是最典型的高密度的城市集聚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载体里面提高活化的水平、挖掘内在的价值,有很多实践和探索的案例,从近期开放的外滩源到绿地外滩中心所在的董家渡,外滩风貌区的延伸体现了中心区深入发展。张俊杰期待,通过外滩论坛开拓思路、共同探索,以上海的创新实践对标国际,在全国起到示范创新和引领的作用。

伍江:“一江一河”是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历史性重大成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以《加快有机更新转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即由过去几十年快速增量型、催化型的发展,及时转向精细化、高品质、存量式的发展,这种转型不论是对于制度设计、政策法规、规划设计,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伍江认为,这意味着我国的转型发展已经从区域性的需求走向了全中国,是一个全国发展转型的问题。

这种转型体现在城市的建设,就是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从爆发式的、手术式的治疗,转变为持续性的、常态化的代谢式更新。

城市有机更新的内涵,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以更为常态化的代谢与更新进入持续发展的轨迹,亦即: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能级、激发城市生产力和创造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空间品质;不断挖掘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推动文化创新与繁荣;持续保障城市公平正义,化解和消除城市冲突,创造社会和谐;持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城市的安全性、可持续性与抗灾韧性。

伍江认为,有机更新旨在使城市更具人性、更具活力,旨在延续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旨在使城市更绿色、更具韧性。当下城市有机更新的重点,是创造最适合于人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空间环境,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能级,提供高品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创造中国特色的宜居城市模式。

要完成上述历史任务,就需要全面建设和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精细化治理是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手段。“好”的城市治理,以高度突出人的空间权利与人的各种合理需求为核心,以平衡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与天人关系为导向,以防治各种“城市病”为重点,以恰到好处、到位但不过分、防止过度“洁癖”为关键,以合法的规则制定、合理的管理流程为方法,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为基础。

在演讲最后,伍江表示,“一江一河”战略是上海有机更新转型和“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其中,外滩改造工程是上海滨江公共空间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性工程。他指出,应进一步系统谋划垂江空间发展,充分发挥“一江一河”滨江生态文化资源的辐射效应,将“一江一河”建设成为“人民城市”的最佳实践地,滨水公共空间的全球标杆。

陆雄文:由外滩和上海引领的中国城市发展新范式,将是“未来性的前哨”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陆雄文以《城市:文明的见证》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从城市的起源回溯,陆雄文指出,城市史学界认为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

西方的城市作为宗教和商品交换的中心,中国的城市发展则遵循一条以政治为中心的路径,强调城市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服务。陆雄文分别阐释了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城市的主要功能与特征、城市建筑与文明,城市是保护和传承原始文化的载体,建筑是城市的符号和历史记忆的语言,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华盛顿的白宫,悉尼的歌剧院、西藏的布达拉宫、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海的外滩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的个性,成为地区精神、文化的象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是农耕文化和等级制度的载体。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理念在建国后长时间里是以“生产性建设”为原则的,也就是重视工业投资,把市政公用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作为重点。改革开放后转变为法制化建设和经济性建设为主,突出城市居住、工作、休闲、交通的功能,也提出“人居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科技城市“等城市理念。“十四五”规划将“城市群”和“都市圈”提到更重要的位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提高中国城镇化的质量。

陆雄文梳理了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得与失,指出城市建设和城市建筑缺乏个性和文化、没有充分做到“以人为本”等问题。陆雄文提出,未来城市更新,着重于城市文化和生活,要为未来创造可传承的“历史文明”,城市发展理念、战略、路径都需要更新,促进建筑和城市更新。

从外滩的延续与传承切入,陆雄文表示,伴随开埠,上海外滩是上海城市化最早开发的地方。外滩过去重在延续,未来需要创新和引领。不应该只是历史和记忆空间,更应该体现上海将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科创之都的定位。

外滩需要更新和创造,并为历史、为中国重归世界文明中心提供样本。外滩在上海打造创新城市、生态城市、人文城市、人民城市的过程中要起到引领的作用,以开放、开明、开创的姿态,创造未来的历史,为中国重归世界文明中心提供样板。

引用布罗代尔“城市是‘现代性的前哨’”的观点,陆雄文表示,由外滩和上海引领的中国城市发展新范式,将是我们建立某种世界性认同的“未来性的前哨”。

陈丹燕:外滩是上海城市相当根本的一个名片,不需要一直改名片

著有华语世界畅销书“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人大代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文学金奖作家陈丹燕可以说是作家界的外滩代言人。在圆桌对话环节,她引用18世纪一位植物猎人对上海的描述——“这个地方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富饶”,指出上海在开埠前已经是非常繁荣的中国城市。在本次外滩论坛的举办地商船会馆附近的王家码头,曾走出最早进入教会教育高层的中国人颜永京,他曾写信给工部局希望外滩公园向华人开放,而他的家族对中国新式事业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颜氏三杰”中的颜福庆给上海留下的是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和上海医学院。陈丹燕强调,讲述外滩,不能忽略中国人为上海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做出的贡献。

外滩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城市气质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陈丹燕认为,城市气质的肯定是不需要一直改变的。外滩是上海城市相当根本的一个名片,名片不需要一直被修改,而应当好好地保护。

叶锺楠:“外滩”这两个字本身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和内涵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东院)城市更新院常务副院长叶锺楠,是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华建青年启明星、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设计师联盟召集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治理分会委员,2023年“黄浦十大杰出青年”。近年来,叶锺楠带领团队深耕黄浦,参与到了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历史风貌区、滨江金融集聚带、老城厢等一系列重点实施项目中。

作为圆桌对话的嘉宾主持,叶锺楠提到,华东院和外滩渊源很深:1952年,华东院成立在外滩,一直到今天注册地还是在外滩,并且在外滩一带有大量的作品,深度参与外滩第二立面改造等更新行动。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名片”,同时面临着高密度人口基础服务保障和更高品质生活打造的双重挑战,黄浦区提出了领跑全市的“10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创新性地以政企合作的机制与华建集团华东院建立了“1+10+10+1”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辖区10个街道编制统一的社区规划蓝图,最终形成的“黄浦区社区生活圈规划”获澎湃年度特别奖•城市更新公共服务大奖。在这一过程中,规划师用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为每个街道确立文化挖掘和未来发展的定位,而到了外滩街道,社区规划师跟黄浦区各部门及街道反复讨论,发现用一个短句对外滩的丰富内涵进行概括具有很大的挑战。

叶锺楠表示,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外滩”这两个字本身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和内涵,要给它加上任何的短语,不管是金融的也好、经济的也好、文化的也好,都不如“外滩”两个字人们心中的地位来得深切,这也正是外滩对于上海的意义。

俞海星:外滩对城市的意义再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资深城市设计师俞海星,在中央商务区、城市更新、大型综合片区开发等类型的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拥有多年的专业设计经验,代表项目上海黄浦老城厢城市设计及导则等,并于南外滩最后一片工业遗址打造城市更新项目南外滩金融中心。

在圆桌对话中,俞海星认为,外滩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怎么样形容其实都不为过。针对外滩区域在近年的变化,俞海星表示,可能这些变化并不在于整个滨江的第一立面上建筑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在它的背后,外滩源、圆明园路,包括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最近做的地块,都在发生一些渐进式的变化,也就是在进行着生长。一江两岸整体的贯通把外滩本身的能量和辐射力进一步向整个城市去进行延伸,董家渡也好、外滩源也好,都在将外滩这张城市名片进一步扩容,使其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观光窗口,也是能承载着烟火气息和城市生活非常重要的载体。

朱立琦:把外滩的空间差异化表现出来

ARQ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总裁朱立琦,1996年联合创立ARQ中国,具有丰富的商业及城市综合体经验,为项目提供具有标志性的地域特点的创造性建筑。代表项目包括:香港又一城、广州太古汇、西安大悦城、北京太古里三里屯及上海洛克外滩源等。

1990年代来到中国内地的朱立琦,从2007年左右开始参与外滩源的改造、规划、设计,在他看来,外滩空间存在单一性问题,应通过一些商业的植入、一些规划上的设施、一些场景的设置,把外滩的空间差异化表现出来。朱立琦认为,关键在于空间的弹性,跟交通的结合、跟城市网络的结合能够有较大改进,打造街、广场、弄堂,植入文化、生活、旅游的元素。朱立琦希望,通过空间的改造,让外滩的消费也没有那么单一(要么就是很贵,要么就是一瓶矿泉水),让本地、游客都能够更加好地去享受外滩——这一记载着上海国际化历程和城市发展的空间载体。

戎武杰:外滩更新,应考虑广大公众的感知

绿地集团房地产项目管理部副总经理、集团总建筑师戎武杰,一直以来从事着建筑设计尤其是建筑原创工作,曾获得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代表作三峡国家工程博物馆等。

在戎武杰看来,外滩就是中国未来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城市复兴的样板和标杆。由绿地集团打造的绿地外滩中心位于外滩南部,是这个样板和标杆的一部分,回溯该项目的历程,戎武杰表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早期的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对于一个开发项目来讲是比较漫长的,对于资本的投入来讲也是比较痛苦的,但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对于最后的结果是值得的。绿地外滩中心有120多万方,包括办公、商业、住宅、酒店,这样一个综合体充分实现了政府的规划部门对于外滩的一些新思路,包括历史的轴线、旅游的轴线,都原汁原味考虑进去了。

放眼有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在被称作城市名片的地方都会去做城市的公共艺术,而这是外滩目前的欠缺。在戎武杰看来,外滩应该增加一些纯文化的内容,不仅是对名片的保护,也诠释了城市更新的公平正义,广大公众的感知才重要。

经过两场主旨演讲、一场圆桌对话,以“永续•引领”为主题,“2023城市更新外滩论坛”圆满落幕。赓续上海都市化180周年的历史年轮,回应黄浦区“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的奋斗目标,外滩将继续以“永续•引领”的姿态和使命,更新不止,为上海跻身全球卓越城市、中国回归世界文明中心提供样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15 国际复材 301526 --
  • 12-13 宏盛华源 601096 --
  • 12-12 西磁科技 836961 8.09
  • 12-12 兴欣新材 001358 41
  • 12-11 安邦护卫 603373 19.1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