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王洪章
本文为作者在青岛数字金融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实录
尊敬的会议举办方、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青岛是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本人有幸在1989年至1991年在青岛工作三个年头,领略了青岛这个富有生机与活力,充满激情与智慧,对创新不懈追求的精神与情怀。金融也是如此,紧跟金融改革发展大势,在财富管理、金融科技方面力争在中国的金融业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期待着这种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着重指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金融科技在现代金融建设中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承担着金融深化改革发展,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重任。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点看法。
一、 金融科技改变的仅仅是金融业态
我们可以先做一下回顾,大家回想一下八十年代,银行业开始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共享网络,即ATM机,享受着一卡走遍天下的便利,通过简单地加入共享网络,包括跨行网络,可以使用网络内的所有的ATM,尽管它也是虚拟的,但实际上只是物理网点营业时间的有限延伸,人们从心理上仍然认为这是一个迷你分支机构,而不是一种动态的在线银行设施。到了2000年左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产生,银行虚拟化才有可能,并很快在发达国家实现了这种可能性,即网络银行业。
中国网络银行业的诞生,应该始于2008年左右,在宽松监管规则,并鼓励创新的政策指导下,一些支付、网络业务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相结合,新金融业务纷纷出现,并快速发展,开启了新金融时代。这种新金融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
人们认识到数据海洋的真实价值,它可以被充分反复地利用,它把人类带入一个以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移动终端为载体,可以囊括结构和非结构数据信息的新时代。
通过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释放出更多数据的隐藏价值,使得决策更为精确。
这种大数据和云计算使得金融要素、金融主体,金融产品更加市场化、多元化和快速迭代等等,传统的金融机构、金融业态开始向新金融业态和跨界交叉经营转型。
中国银行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于不太长的时间内,开始加快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挖掘,对自助客服、个人信用自动化评估,零售和中小微快贷,预防欺诈,风险数控等数字技术,实现智慧银行管理。随后几年,通过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实现了声纹登录,指纹支付,刷脸取款,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智能投顾和智能理财,使数字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愈加普遍和深入。
在传统金融未覆盖或覆盖不足的领域,利用网络金融技术和数字化服务能力把过去的不可能变成如今的可能,为中小微企业、普惠群体、个人客户、“三农”客户提供无差别服务。以大数据、云计算、加上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新金融业态已经不再是一个物理网点的服务,而是一种行为,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
通过这种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的金融业态,对银行业以及今后发展是一个机会,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我们在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同时,它更是一个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
1. 科技对金融的深入渗透,并没有改变金融信用本质,金融服务是以信用为基础,科技仅是提升了金融运行效率,拓展了金融服务空间,但它仍需依据于银行与客户的信用程度。
2. 科技仅解决了依据数据库中历史数据所进行的分析结果提出的预测结论,无法对客户实时的信息以及行为进行适时把握。所以,无论如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对人的行为和信息技术综合利用,才能达到最好的金融业态,取得最好的运用效果。传统的金融中介职能不能完全消失,十年前的P2P、网贷、校园贷等金融科技模式的滥用,教训应该吸取。
3. 金融科技的风险控制技术并非都是管用的。各类投资机构和贷款机构的风险管理方法千差万别,同样的机构,其风险控制技术也会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科技系统采用,尚未列入监管必须审查事项,所以,现在对尚存在漏洞的风险控制以绝对地信任和过度地容错是有问题的。除了刚才讲的问题之外,最根本的问题是,风险管理分析技术通常是基于历史基准、历史时间序列和定量化的统计,所用参数均是过去的信息资料,加上对未来主观的判断,那么若超出参数之外以及主观判断能力不及,就无法有效捕捉风险。所以,信息全面性、对客户个人的行为、资产、帐款、运营现状、合同执行进行实地了解,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
二、 企业级建模是金融科技建设重要出发点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现代化金融企业建设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金融科技,谁拥有完善的科技,谁就占领了金融转型发展的制高点。同时也给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加快经营转型的金融企业带来了机会。
大家对金融科技不可谓不重视,但是在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大型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认知有一个过程,在系统规划、技术研发、添置计算机、网络建设、采购数据库系统和先进设备后,公司并没有获得预期改善和收益。
究其原因是,缺乏对机构的内部组织体系、架构层级、子公司、业务条线、客户规模特点、产品线、币种深入分析和了解,对现代金融机构的改革转型发展,缺乏战略规划,影响到对系统的构建缺乏系统安排,在市场竞争中,信息系统难以适应客户服务和管理要求。
在金融科技建设中,除了对上述要有战略考虑外,在规划技术路径中,要考虑从企业级建模着手,形成自身的科技路径和技术优势,防止零打碎敲走弯路,在一、二十年前,除个别大型银行之外,金融机构普遍的金融科技的技术路线基本上是零打碎敲地开发、采购与使用,无法形成战略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
从长远意义上讲,企业级建模是金融业科技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科学管理和技术领先的优先模式。可以为公司提供一个框架结构,打通业务与技术之间壁垒,实现企业战略到基层执行的统一。以确保公司的科技系统与技术开发、业务流程、产品供应紧密匹配,实现技术长远的支撑力。它的着眼点是坚持“企业级”和“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它可以解决渠道、客户、产品的横向整合不足,产品系统层次化、结构化、参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在科技规划和开发中,大中小银行是有区别的,按经验数据,一般大型商业银行有近百个业务主题能力、近千个集团共享业务活动、近10万项数据规范。需要从统一名词开始,重新业务定义,然后产品链、业务价值链、业务组件、营业活动,运营任务和操作流程等多层次全角度解耦及标准化,打破过去的“部门级”,“分支行级”和“条线级”的技术布局。一个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的管理需求,可能需要形成100-200个企业级的共享业务组件,2000-3000个业务实体构成的企业级逻辑数据模型,才能实现“一套业务模型、一套架构、一套实施工艺、一套管理流程”,业务与技术、需求与研发的无缝对接,有机结合。按企业级建模的目标实现后,按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牌照的业务范围,可以涵盖所有的业务价值链,满足面向未来几十个业务能力方向,近百个现代商业银行转型举措。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建设中,有许多值得回顾和总结的一些经验教训。金融科技建设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一是需要战略高度,从机构长远发展的规划上进行谋划,短时间打造成科技或数字化银行是不可能的。二是防止前功尽弃,损失资源。三是要有充足的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缺一不可。四是金融科技是个过程,只有始点,没有终点,需要与业务发展规划相衔接,保持持续开发能力,为转型发展留出空间。
关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战略,要量力而行,受牌照、客户、地域、产品、功能和资源的限制,不宜贪大求全,适时选择企业级建模,循序渐进,首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逐步建全。
三、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转型
大家都在提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金融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近几年一些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苦于金融科技知识的缺乏,对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实现路径感到困惑。
在解决柜台业务疏解,获客能力、产品销售能力提升的同时,现在又进入了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阶段,确实使人目不暇接。
关于数字化转型,关键是转型。这个转型不是指数据积累和分析能力多少?算力有多先进?智能水平有多高。而是在数字化转型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业务模式、组织架构、营销体系、运营流程和管理机制,检验的标准是,成本是否降低,价值是否提升,公司管理是否更加便捷,有效率。
用简单的话语是,用数字化技术对公司从业务到管理,从运营到柜台进行全方位改造,数字化无法维系旧有的体制、机制和管理,也不宜简单的用数字化仅解决营销获客的低层次服务,那可能是对数字化的巨大浪费。
以上综述,数字化转型是对公司的运营、管理、财务、资产、前、中、后台等全角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数字化能力对公司的运营管理机制、业务模式进行以价值创造为重点的数字化重构。
四、关注与数字经济特征相匹配的新型风险。
相比于传统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成本结构、商业模式、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显著特征区别,这些特征决定了数字经济具有一定的独特新风险,金融科技发展初期,主要关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但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化,其特有的数字经济风险愈发应该受到重视,数据要素、数字平台治理等已成为金融科技监管的重要内容。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科技能够帮助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但对金融科技不能路径依赖,特别涉及到支付、交易、信贷方面,这方面的教训过于深刻,只有关注风险才能防止高亏损。因为风险管理技能一定会落后于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度,现有的风控技术不足以应付一个高技术金融的营运模式,这是数字化转型中最重要的挑战。另外,产品和服务以至管理更为技术化了,风险属性和产生形式会一直不断变化,需要把风险分离更细,实现风险分层管理,并针对风险层级进行信用增级的补助措施。
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应将金融科技监管置于金融科技创新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考量与设计,监管者能够清楚看到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并警惕哪些风险,并在预先防范和不阻碍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监管规划需要与金融科技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不同风险特征相适应,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监管者需要更深层次的专业化,拥有一套技能用来监管业务广泛,混业经营和数字化转型的金融风险,并在风险变成灾难之前就发现风险。
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经营的永恒主题。要认识到数字科技并没有实质性消除金融业的风险,无论是传统风险还是新金融风险,包括科技风险和未来的数字化转型的风险,还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需要完善与数字金融相适应的风控体系和监管规则,在鼓励创新和有效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强化对金融风险的智能感知、穿透分析与联动处置,构建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风控体系,全面增强金融业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