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乡土,赓续文脉,道不尽悠悠沙上情——张家港市沙上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

根植乡土,赓续文脉,道不尽悠悠沙上情——张家港市沙上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
2023年12月07日 07:41 紫牛新闻

张家港市北部“沙上”地区是一个河相海相沉积平原的区域,这片沿江“新陆”虽然历史没有南边“古陆”那么悠久,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文化内涵。为了挖掘和传承沙上文化,2013年,张家港市沙上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

沙上文化研究会编纂出版的沙上文化系列丛书(部分)

十年磨一剑,打造一张亮眼成绩单!出版沙上文化系列丛书、设立沙上文化印象馆,举办沙上风情特色专场文艺演出……张家港市沙上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张家港市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历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沙上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得以弘扬和发展,为传承沙上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张家港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沙上民俗表演:上梁说“合子”

沙上文化研究会例会

缘起,关于“沙上”的一切不能被遗忘

“到‘海边’去”“我们是老‘北边’人”……如今在不少年逾60的老张家港人口中,还时不时冒出“海边”“北边”等词汇,这里的“海边”“北边”并不是真正指代大海、北方,而是“沙上”在老一辈人身上留下的语言痕迹。

何为“沙上”?

张家港市因地域成陆先后和语言、民俗风情之不同,可分南北两大部分:南部俗称“江南”,是海相河相沉积平原,成陆年代久远;而北部“沙上”则是河相海相沉积平原,成陆时间不长,最长的也仅七八百年的历史,多为外来移民。

除延续千年的语言痕迹外,“沙上”在过年习俗等方面也与“江南”有诸多不同,例如张家港从北宋起就有送灶神、接灶神的习俗,在江南地区,接灶神的时间一般为正月初四,而“沙上”则是大年三十就开始接灶神。

“沙上文化有鲜明个性,与‘江南文化’相比毫不逊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融合等各种因素,‘沙上文化’却少有挖掘,我们何不组建一套班子,好好整理和研究沙上文化,为我市文化品牌建设添新的一笔。”在时任张家港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梁一波的提议下,由锦丰镇党委牵头,召集了杨子才、吕大安、张一鸣、俞士明,成立了沙上文化编辑小组。

这是沙上文化研究会的雏形。

《中国·沙上宝卷集》编辑组在读稿审稿(2011年7月)

自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编辑组完成了三本书和一本图片集,其中于2009年张家港市长江文化艺术节期间推出的《沙上春秋》长达142万字,也是首次“全景式”地反映张家港“沙上”文化的专著。沙上出风光,沙上出特产,沙上出院士,沙上出名人,沙上出企业……沙上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物风光等在这部书里都有着全面而具体的体现。

十年,19本书,近千万字

2013年1月15日 张家港市沙上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

时间回溯至2013年1月15日,由热心沙上文化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员组成的学术性、地方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沙上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了!在第一次会议上,研究会确定了建会宗旨:挖掘底蕴、弘扬精神、打响品牌、建好阵地、彰显形象、服务发展。作为沙上文化研究会的初创成员,杨子才认为他们在做一件有利于文化多样性、传承张家港历史文化的“大事”,这一做就是十年!

此后十年,沙上文化研究会出版沙上文化系列丛书19本,加上沙上文化研究会筹备阶段出版的《沙上春秋》和《中国·沙上宝卷集》等,目前,沙上文化系列丛书已有26本,字数超一千万字。据悉,十年间出版的19本书中获评张家港市社科联各种奖达半数以上,其中巜何伟钦传记》获一等奖。

2013年出版的《老沙话语汇》《沙上革命斗争纪实》《优柔的新沙语》是沙上文化丛书的第一辑,其中两本均关于“沙上话”,足以看出研究会成员将“语言”摆在首要位置。“沙上话对于研究沙上文化有着极大的意义,语言在老百姓身上留下了根深蒂固的痕迹,了解语言是了解文化的第一步。”吕大安说道。

《沙上山歌》《沙上风俗》《沙上集镇》《沙上故事》《沙上水系》《沙上学校》……2014年和2015年出版的丛书都以“沙上”为题,最近出版的《张家港沙上围垦史料丛编》第一辑,内容涵盖了历史、人文、地理、教育等方面,全面、多角度地记录了沙上的基本概貌。

2016年12月23日,新书首发

2016年,编辑组又将目光聚焦在沙上名人,并编辑出版了《人才辈出沙上人》《公羊寿文集》《何伟钦传记》等丛书;2017年出版的《远去的沙上村庄》《沙上揽胜》则用生动、鲜活的笔触描绘了沙上风光……

其中,《公羊寿文集》一经出版立马在各界引起很大反响。在2017、2018年,公羊寿先生的嫡孙公羊扬,先后两次将包括公羊寿主笔的《生计》杂志、原著《孙子兵法哲理研究》等档案7大类共91件,全部捐赠给张家港市档案馆。市主流媒体陆续采访报道,还首次采用联合直播,即时圈粉超5300人。沙上文化研究会以捐赠《公羊寿文集》为契机,让沙上文化研究成果,直接进入包括国家和部分省市及部分高等学府共90余家图书馆(档案馆)。

在编辑出版“沙上文化系列丛书”、举办“沙上文化研讨会”和“沙上风情”地方特色专场文艺演出的基础上,研究会又开展了“沙上文化进校园”活动,这是推进、深化沙上文化建设的又一积极举措。沙上文化研究会组织人员编写了《沙上文化青少年读本》,该书从六个单元多方位介绍沙上地区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让青少年读者从广博丰美的“沙上文化”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健康成长。

十年的夜以继日和笔耕不辍才成就了超一千万字的沙上文化系列丛书,而沙上文化研究会发展至今也已吸纳来自社会各界热衷沙上文化研究的会员70余名,未来,随着年轻血液的加入,沙上文化系列丛书也将不断丰富。

编纂,书籍“诞生记”,背后是可爱的他们

作为研究沙上文化的第一本书,《沙上春秋》的成功出版,为后续的20多本丛书“打了样”,其编辑流程也一直延续并不断完善。每年年初,沙上文化研究会组织召开选题会,为该年定下书籍编写出版任务。确定好编纂任务后,研究会为每本书组建一个编写组,负责制订纲目、日程等,每个编写组一般由2到4人组成。

2015年10月15日,沙上文化研究会部分成员参观

吕大安是编辑组的另一名初创成员,已年过八旬,他曾参与11本书的编纂。他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回忆了编纂《沙上春秋》的经过。当时,他们分头深入相关单位,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同时还特邀了张家港市15位有代表性的、对沙上文化颇有研究的如包文灿、徐祖白、孙海航、陆福兴等召开研讨会,同时进行重点稿件约稿,作为每一卷的重头压卷稿件。“如老沙话那一章,我们就特邀对老沙话一直颇有研究,曾写过相关著作的秦豪教授。”

编纂工作无疑是十分艰辛的,每出版一本书,通常需要一个编辑组呕心沥血工作一年。为了得到可靠的资料,他们流连于档案馆、图书室,查阅各类工具书籍和参考资料。同时,为了搜集大量有效稿件、丰富书籍内容,编辑组还深入民间田头,十余年间,累计有800多人次参与沙上文化系列丛书的组稿,他们中有教育工作者,也有普通村民。沙上文化能留下这么多的资料、文献、书籍,离不开他们每一个人的无私付出!

沉淀,“行万里路”成就“万卷书”

沙上文化系列丛书内容全面、丰富且翔实,书籍中涵盖了众多真实且接地气的内容,通过编辑组成员一次次的登门拜访、记录,这些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珍贵文化遗痕才得以保留。

沙上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会员下乡村调研、采风

在2014年出版的《沙上山歌》一书中,记载了620多首沙上山歌和29首山歌曲谱。为完成《沙上山歌》,编辑组成员的足迹遍及张家港市沙上各镇,实地采访了30多位山歌手,以面对面交谈的形式收集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珍。

这些山歌手都已上了年纪,其中年龄最小的已经50多岁,而年龄最大的已经年逾八旬,关于儿时吟唱的山歌都记忆模糊。

编辑组成员分享了他们前往当时81岁的山歌手施美芬家中,并记录下山歌《红娘子》的采访经历。“当时我们偶然打听到锦丰镇有位上了年纪的山歌手,她经常自顾自在家吟唱一些旁人未曾听过的山歌,我们立马就对这个山歌手产生了兴趣。”因为年岁已高,施美芬很难一次性回忆起山歌的全部内容,她只能凭着语感,时不时地冒出来两句。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并记录山歌的全部内容,编辑组成员多次登门拜访,并委托施美芬家人以录音的形式记录施美芬吟唱的片段。在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整理后,一首具有沙上文化鲜明特性的山歌——《红娘子》被完整记录在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沙上文化研究会成员来说,他们是用“行万里路”来成就“万卷书”。

《何伟钦传记》编写人员赴青岛采集资料(2015年6月在何伟钦旧居书房)

何伟钦是张家港沙上人,曾是“二战”时的空军老兵。因为留在张家港本地的资料不足,2014年,为了出版《何伟钦传记》,编辑组成员一行从江南水乡张家港一路北上,前往何伟钦生前工作地——山东青岛、河南安阳进行实地采访。在青岛航海运动学校,何伟钦生前的老领导、同事为此次专访专门举办了座谈会,何伟钦的女儿还提供了何伟钦生平的珍贵日记、读书笔记等资料。编辑组成员用一周的时间,以每天几乎7个小时访谈的工作量收集了何伟钦的生平事迹。这些素材支撑起了《何伟钦传记》一书的主体内容,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代沙上人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

传承,沙上文化印象馆成市民、青少年打卡地

沙上文化印象馆外观

2021年6月,新建的沙上文化印象馆正式开馆。印象馆共有三层展厅,由一总馆和五个分馆组成,其中总馆由入口大厅电子沙盘和LED大屏构成,五个分馆分别是沙上春秋·历史馆、沙上传家·家训家风馆、沙上俊杰·名人馆、沙上风情·民俗馆和沙上珍宝·非遗馆。每个场馆陈列着形式丰富的艺术作品,有实物,泥塑,模型,图片,绘画等……

沙上文化印象馆民俗馆展厅一角

“印象”有给前来参观、展览的游人留下深刻印记之意。周新华回忆道,“在沙上文化研究会起草关于建设沙上文化印象馆之初,还有过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关于场馆的名称之议。”

沙上文化印象馆刚开始取名为沙上文化展示馆,但周新华认为“展示”二字偏静态,不能凸显沙上文化的勃勃活力,为此,研究会成员展开了热烈讨论,最终才确定为沙上文化印象馆。

沙上文化印象馆馆内的图文和实物记载了沙上成陆变迁、革命历史、乡贤名人和民俗文化,反映了沙上人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多方位呈现了沙上地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

印象馆内陈列的用檀木箱子保存完好的《陆氏家谱》便很好地反映了沙上人的民俗文化。“这一箱家谱来之不易!”杨子才说。沙上文化研究会辗转打听到沙上大新镇新海坝村民、著名军旅作家陆其明的亲侄陆大卫家中藏有《陆氏家谱》,就专此寻访到他家里商量、沟通。虽然家谱很重要,但考虑到放在馆内更能长久保存发挥作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沙上民俗文化,陆大卫便愉快地答应捐赠,这才有了这一箱子的家谱!

思政课堂、暑期实践、红色旅游线路……沙上文化印象馆通过音视频及声光电等智能化展示手段,目前已成为市民、青少年的打卡地、乡贤的寻根处。经过游览沙上文化印象馆,游客对沙上地域成陆变迁、历史文化、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新时代沙上巨变有了更加形象具体的感触,身临其境般领略了沙上人的生产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沙上人勤劳、聪慧、淳朴、善良的人文精神也在步移景换中烙刻在游客心中。

创新,沙上风情地方特色专场文艺演出为老百姓送上“文化大餐”

2014年11月28日,在张家港市保利大剧院,一场以“沙上风情”地方特色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热闹开演,这是沙上风情地方特色专场文艺演出的第一场表演,共有800多名干部群众、沙上文化研究会会员观看了表演。

沙上风情首场表演分“沙上风”“沙上情”“沙上梦”三个篇章,演绎了沙上劳动号子、山歌、婚庆习俗、盖房风俗等地方特色。

沙上风情地方特色专场文艺演出负责人徐乐涛至今还记得9年前的那场演出:“那是我们的第一场演出,节目中有一个媒婆的角色,要求年长一点并会表演,这个就很难找,我们通过在本辖区内招募后进行逐一培训选拔,最终十一圩港村的王蓉娟阿姨被导演选中,王阿姨是一名老党员,接到这个任务非常高兴,为了更好地演绎这个角色,王阿姨很认真地对着相关视频片段进行模仿提升,这个让我印象很深。”

此后6年,沙上文化艺术节陆续推出内容新颖、风格各异的文艺节目,在一场场线下演出中,沙上文化的底蕴得以延续和深植,喜闻乐见的演出也让更多人领略到沙上风情特有的风采。

《沙上号子》,“沙上风情”地方特色文艺演出剧照《沙上号子》,“沙上风情”地方特色文艺演出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沙上风情地方特色专场文艺演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同时,沙上文化研究会成员也不忘推陈出新,2016年的文艺演出便将沙上文化与“钢铁情”结合,以“沙上风情·沙钢激情”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特色节目。《号子联唱》《江边渔歌》《沙上乡音》《沙钢抒怀》等精彩的歌舞节目,反映了沙上人勤劳奋进、改天换地、追求幸福的拼搏精神。

连续六届沙上文化艺术节早已把锦丰人参与沙上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的情绪渲染得热烈而绵长,沙上风情地方特色专场文艺演出如今不仅仅是锦丰人民的活动,更是沙上地区人民的文化大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玉琴

校对 李海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何伟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13 宏盛华源 601096 --
  • 12-12 兴欣新材 001358 --
  • 12-11 安邦护卫 603373 --
  • 12-08 灵鸽科技 833284 5.6
  • 12-07 安培龙 301413 33.2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