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11月4日,《基于健康保护的空气质量标准体系——科学认知、标准制定和管理策略》的项目旗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
过去十年,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黄金十年”。但同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更大程度保护公众健康的挑战仍然存在,“双碳”目标的设立也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协同空气质量改善和气候变化应对,科学制定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新目标,更有力地保护公众健康,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次报告的发布旨在为决策部门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参考。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致辞中强调,在“双碳”背景下,应制定空气质量中长期目标愿景和分阶段的目标,并关注老龄化和低龄的婴幼儿等敏感人群对于空气质量的更高需求,同时要统筹空气质量改善、健康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等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代表研究团队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从科学认知、标准制定、管理策略三个维度,梳理了我国空气质量标准所具备的工作基础,以及本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结论,并分析了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潜在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报告认为,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本地化研究正逐步深入。最新科学证据表明,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空气污染物的短期和长期暴露会引发多种疾病。研究发现,减少单位浓度带来的空气污染对健康的改善作用在低浓度区间会更加显著,这将为空气治理达标地区继续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提供重要的动力。
报告指出,大气环境基准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可以为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提供重要支撑。由于我国大气环境基准研究发展较晚,未来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际已有的环境基准研究和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体系,建立基于本土队列研究的高质量暴露反应关系,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大气环境基准,并建立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修订机制,适时开展评估更新。
“以海南为例,其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战略指引,瞄准实现世界领先的空气质量,启动研究制定地方更加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拟对标世卫组织最新指导值或最接近指导值的过渡值,体现了其通过提高空气质量标准保护人体健康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决心。”朱彤表示。
报告认为,建立面向公众的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有助于增强公共认知和健康防护水平。目前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在应用过程中,缺少高质量数据支撑,相应方法学和多部门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随后,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组织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就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影响健康的科学事实、健康驱动空气质量管理及减污降碳的政策建议等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认为,面对新挑战、新机遇,未来应以世界级空气质量为目标,建立完善空气质量基准系统;充分结合国际经验、本土证据和“双碳”战略契机,加快推进标准修订;充分考虑空气污染健康效应复杂性,增强健康风险预报和预警,完善评价方法;以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为抓手,优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推动环境改善、健康保护,气候安全等多重目标协同实现。
《基于健康保护的空气质量标准体系——科学认知、标准制定和管理策略》是本次报告ARCH(AiR—Climate—Health 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的一个旗舰报告。ARCH由北京大学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能源基金会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能源基金会共同主办。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