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制造 活力迸发

贵州制造 活力迸发
2023年10月28日 04:30 贵阳日报

转自:贵州日报

詹阳重工产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摄 詹阳重工产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摄
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 郑雄增 摄

联积电子“电子纸新型显示”项目展区。 通讯员 赵松 摄

中安科技工作人员打包电缆。 通讯员 廖兴丹 摄 中安科技工作人员打包电缆。 通讯员 廖兴丹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高艳飞

1秒,17亿次计算在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后台完成;

1分钟,500余根细如发丝的“麻花针”在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小时,18000件整流二极管在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线;

1天,近3000台贵阳海信电视机销往海外;

…………

行走在贵州大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重要产业备份基地“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热潮奔涌。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8%,全省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6个,建成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8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以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现代化工、生态食品、装备制造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实现两位数增长。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91户、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3户。

在新征程中,贵州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搭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呼之欲出。

从传统走向绿色,从低端到高端,从制造迈向智造……贵州制造为什么能行?

随着贵州举办2023数字化转型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贵州)大会暨中国机械500强研究报告发布会,贵州制造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此之际,本报推出专题报道,记者深入部分企业进行实地采访,立体解构贵州加快探索制造业转型高质量发展路径。

新闻提示

走进园区、走进工厂,能切实感受贵州制造业发展的奋进力量。

从满负荷运转的生产车间,到机械轰鸣的建设现场,相机里定格下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折射出贵州制造业发展的底气与信心。

今年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全力推进制造业提质升级。

聚势而兴 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打造一款明星产品,能带动数百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合作。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詹阳重工)与本地企业的良性合作,充分印证了产业集群崛起为企业带来的协同创新、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詹阳重工是在贵阳经开区成长起来的一家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在朝着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目标提速迈进的同时,詹阳重工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磁吸”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培育配套企业,引领产业链企业集聚发展。目前,该企业已与90多家贵州本地零部件企业达成合作,生产所需各类配件基本实现本地配套。

在其配套企业之一的贵州华云汽车饰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捷看来,与詹阳重工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双赢之举,“对我们而言,有效降低了配套成本、提高了配套效率,也更方便为詹阳重工提供售后服务。”

龙头引领,产业集聚。今年以来,贵州研究确定省级重点支持的各市(州)工业主导产业,编制完善“一图三清单”(产业链图谱,在建项目、在谈项目、拟招企业清单),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链招商,聚力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不断优化“六大产业基地”布局,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从单兵突进迈向产业集群,我省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配套,持续推进重点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制定印发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计划,梳理形成培育企业清单,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推进全省优质中小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抓产业。围绕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一核两区”。围绕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做大智能终端产品及配套产业。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大力推动磷、煤化工,铝、锰、钛等资源型产业向中高端延伸。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加快重点酒企技改扩能项目建设,全力扩大优质产能。围绕建设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深化与军工央企战略合作。

乘势而上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今年3月,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达科技)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实现贵州科技企业北交所上市重大突破。

作为新能源产业链上游企业,安达科技好消息不断:公司年初开工年产6万吨磷酸铁锂建设项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完工即将达产;与江西上市公司赣锋锂业签订协议,拟投资建设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造项目,全方位产业链协作和互利共赢……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立足传统磷化工基础优势的开阳果断切入新能源赛道。以安达科技等为首的一批本土企业抢先反应,将目光聚焦磷酸铁、磷酸铁锂的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加快从传统磷化工企业向电池正极材料企业转型升级。

让转型后的安达科技加速起势,不仅产品性能始终处于行业前列,还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企业营收从2020年的9260.53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65.58亿元。

以安达科技的发展为观察样本可以窥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贵州工业发展的新赛道。

需求就是机遇,缺口即是风口。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双重加持,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批头部企业相继落地,持续拓能提效,安达科技、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抢抓行业“风口”借势转,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贵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图日渐完善。

目前,全省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汽车生产企业达17家,产能33.36万辆/年,其中整车企业7家、产能32万辆/年;改装车企业10家、产能2.86万辆/年。建成动力电池25GWh(比亚迪弗迪电池),在建动力电池45GWh(宁德时代30GWh,比亚迪弗迪电池15GWh)。

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7.35亿元,同比增长72.8%。2023年1-8月,全省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2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汽车产量3万辆,同比下降5.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348辆,同比下降84%。

顺势而为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

近年来,贵州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作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以“大数据+”为传统产业发展“破题”,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助力更多贵州制造企业在竞争中抢得先机。

投产仅两年,年产量排名西南地区前三,产品销售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缆生产企业贵阳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安科技)的这张满分成绩单背后,智能化改造功不可没。

走进与中国移动合作打造的工业化4.0大数据中心,百余条智能生产线上信息在显示屏上以3D可视化的形式实时呈现。工作人员只需轻触显示设备,便可立即查看调取到每条产线上任意一台设备的生产流程、操作、温度等关键数据。

在以往,这样的数据收集全靠人工来完成,需要1至2天的时间。如今依托这一宛如与真实工厂相生相依的数字“孪生工厂”实时采集,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数据分析,为企业生产及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

该企业工业化4.0大数据中心的应用,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制造功能,助力中安科技生产与管理再上一个台阶,也使其成为贵州线缆行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标杆,2022年,中安科技完成工贸产值28.6亿元,成功“晋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大数据的运用,让企业实现了数字化生产,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中安科技董事长郑建新认为,是数据赋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新动能,“我们企业将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从半自动生产向全自动生产迈进,力争到2028年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

数据赋能“智造”,产业引领发展。贵州以“万企融合”和“千企改造”为抓手,围绕工业等多个领域发力,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为传统制造业实现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贵州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上呈现出“稳步提速、后发赶超”的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5.8,增速历年最高,位居全国第18位、西部第3位,全省各重点产业的工业云平台应用率、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等指标均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实施“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加强绿色制造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和成果应用,打造一批绿色化“数字车间”“智慧工厂”。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贵州省 制造业 安达科技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07 夏厦精密 001306 --
  • 11-02 中邮科技 688648 --
  • 10-30 联域股份 001326 41.18
  • 10-30 美心翼申 873833 10
  • 10-27 前进科技 873679 13.9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