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面对面】补链强链不停歇 上市公司与载人航天共成长

【中国智造面对面】补链强链不停歇 上市公司与载人航天共成长
2023年10月10日 12:37 证券时报e公司

转自:证券时报·e公司

你来我往数个回合的乒乓球赛之后,航天员朱杨柱笑着张开嘴巴,把上一刻充当“乒乓球”的水珠一口吞下。这是发生在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的趣味场景,授课的地点是在宇宙里的中国空间站。

而在中国的大地上,航天产业链的企业都是一派如火如荼的忙碌景象。四、五条头发丝宽度的金属细线快速地交缠,将在未来某一天耐受极端的高温,充当火箭的神经网络。展开面积超两个羽毛球场,厚度却不足一毫米的柔性太阳板整装待发,将成为空间站的能量之源。

顺利完成“三十年,三步走”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正以空间站的开发利用以及载人登月为目标开启新的篇章。参与中国航天产业的建设者们补链强链不停歇,以科研攻关、产业转化为突破口,向着新的载人航天梦想不懈努力。

非凡三十年

2023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传出激动人心的大消息。围绕空间站应用所展开的一系列发射计划有条不紊——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预计将在本月发射。7月份,我国载人登月计划初步方案正式官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设计师张海联宣布,“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

从零起步,一步一步走进空间站公开授课,又将要亲身抵达月球表面,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正在开启新的篇章。历经三十年的持续研发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去年全面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

国家级航天相关单位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所谓载人航天“三步走”包括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载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具体来看,第一步,完成的标志是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等,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对于华菱线缆(001208)总经理熊硕而言,服务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这些年里,他最宝贵的记忆就是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在2008年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翟志刚依靠华菱线缆生产的“电脐带”成为了第一个太空漫步的中国人,也意味着中国完成了“第二步”中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的突破。

直至今日,翟志刚进入太空时所使用的出舱电脐带缆,仍有一小部分珍藏在华菱线缆的企业展厅中。历经15年,通过断口可以看到这条“电脐带”内的各条金属缆线仍然光洁如初。“翟志刚依靠这根‘电脐带’确保与航天器的链接,并且实现生理信号、通信信号的传递。”熊硕感慨,“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家中国制造企业,能够为支持中国的宇航员在太空漫步作出一点点贡献,我们非常骄傲。”

在2011年登空的神舟八号,则坚定了景嘉微(300474)创业团队投身芯片赛道的决心。景嘉微董事长曾万辉称,“我们当年还是一个创业小团队,帮助解决了神舟八号显控驱动软件的问题,但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神舟八号所使用的那款进口显控芯片面临停产风险,一旦真的停产,国家供应链会出现问题,从这一刻起创业团队下定决心,要在芯片领域创业。”

服务神舟八号项目时产生的危机感,激励着景嘉微不懈探索。在接下来的近10年里,景嘉微在技术上解决了GPU芯片0到1的问题,在企业发展上也完成了从创业到上市的跨越。2021年,景嘉微完成了芯片产品的第三代迭代,开始了向中国自主通用GPU芯片市场的进发。

伴随航天事业共成长的企业还有很多,服务国家事业的骄傲是企业家普遍的情感。湖南民营企业航天环宇(688523)服务国家航天事业已经接近20年,公司董事会秘书李嘉祥直言,“20年来我们参与了上百个型号任务,没有在任何一个型号上面掉过链子,这是我们最大的骄傲。”目前,航天环宇的业务范围已经拓展至航空、通信等领域。

与航天事业共成长

“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就着眼于充分发挥应用效益的目标。” 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的发言,点明了在充分展示人类探索精神之外,航空事业在服务国计民生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工程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各行各业。比如,微重力流体、燃烧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家材料短板问题、改进相关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等作出了贡献。”

熊硕向记者表示:“如今,华菱线缆做一些通用产品,挑战性已经不大了。航空航天产品独特的应用领域和高标准、高可靠性的性能要求,对我们的工艺和材料、产品交付都有极高的要求,练兵的作用非常强。服务航天事业的经历,锻造了华菱线缆业内第一集团军的技术水平,积累了技术和产品储备,我们要把在航空航天的应用心得进行技术转化,不断在民用方面进行推广。”

以华菱线缆在航天领域覆盖较广的超高温点火电缆为例,这种电缆要求在火箭点火产生的上千度急速燃烧的情况下正常使用,研发和生产难度较大。熊硕介绍,如今公司已经把这一技术应用在民用冶金行业,目前高炉炼钢中采用的高温测量监测电缆,其实就是使用航空航天线缆所需的高温技术开发的。

对于华菱线缆而言,将航天技术向民用产品转化的案例并不少见。随着电缆产品在能源、矿山、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民用电缆所面对的设备复杂度、环境严酷度也不断提升,亟需提升对温度、湿度、高度、盐雾、冲击、振动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而对于华菱线缆而言,应对“轻、软、小、耐高低温”等严苛性能要求正是公司的拿手好戏。

3D打印行业同样受益于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一领域对高精度、稳定性、耐用性要求较高,且包含较为复杂的内流道,3D打印技术恰好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尺寸件、超薄壁件、复杂内流道结构、异形结构等痛点。近些年来,民营航天企业的成长进一步推升了这一技术的重要性,3D打印正逐步成为商业航天的创新利器。

随着航天行业在3D打印领域先行者的作用逐步发挥,3D打印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批量效率的持续提升,应用成本明显降低。目前,这一技术在汽车、模具、医疗、电子产品等民用工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扩大。

据专注于3D打印行业的华曙高科(688433)介绍,目前公司已经与一汽大众、上汽集团潍柴动力、宝马、戴姆勒、巴斯夫等在汽车零部件优化设计、研发验证及小批量制造等方面开展3D打印创新应用。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大,华曙高科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今年4月华曙高科在科创板成功上市,上市后首期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净利润实现了双增长。

除了带动产业链发展壮大,在宇宙空间中开展的各类实验研发也让许多行业受益匪浅。以生物产业为例,我国利用飞行任务开展的航天育种搭载实验累计已达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400多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

罗莱生活(002293)表示,公司搭载神州十二号飞船回地球的“中棉罗莱1号”太空种子已提取出符合罗莱超柔定位的基因,并培育至M3代,目标形成超柔床品,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

迈向新目标

“三十年,三步走”,滋润各行各业。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瞄准着未来十年的航天新梦想不停迈进,也牵引着相关企业不断进化升级,补链强链。

“实现载人飞行并登陆月球,需要进入奔月轨道的全部载荷达到50吨至100吨级,而中国目前最大的运载火箭奔月轨道运载能力仅为 8.2吨,需要的发射次数过多,任务适应能力不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张智在近期发表的论文中建言,“研制运载能力更大,满足载人飞行标准的新一代载人登月运载火箭,是当务之急。”

记者获悉,围绕载人登月的科技研发已经全面展开。张智在前述论文中介绍,围绕新一代载人登月运载火箭研制,相关科研院所已经瞄准了以13项重大关键技术为代表的120项关键技术展开研发,以提升中国运载火箭的研制技术水平和能力。最终目标全新研制出具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载人火箭,将中国奔月轨道运载能力由 8.2吨提升至 27 吨,填补中国载人登月的能力空白。

航天事业这样的国家工程,既要高科技,也要降成本,让普罗大众共受益。充分发挥应用效益仍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显著特征,国家级航天相关单位专家说,在航天事业上如果一直依靠国家投入是很难持续的,技术发展的可持续需要体现在经济价值上。民族受益,国家受益,企业主体也要受益,这件事情才可持续可壮大。航天事业是有眼光的企业应该探索的方向。

针对重点品种研发方向,华菱线缆已经制定了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的三年行动方案,正在对标对表开展相关技术研发。目前,华菱线缆自主研发生产的航空航天用轻型导线、宇航员用脐带电缆、抗电磁脉冲电缆、超高温电缆等均实现了进口替代。

在产品实现国产替代的同时,华菱线缆也愈发重视生产装备的国产化。2020年,华菱线缆采购了公司第一台国产35KV三层共挤生产线。熊硕说,“华菱线缆立足于积极配套,紧跟国家的航天技术发展的节奏和技术要求,积极地鼓励和支持中国国产化的推进。不过国产化并不是排斥进口,我们还是要向世界一流的企业学技术、学管理,这是不容置疑的。”

景嘉微则正在推进总募资金额达39.7亿元的定增计划,全力推进高性能通用GPU芯片研发及产业化,推动打破GPU产业国外垄断格局。曾万辉坦言,“在高端GPU芯片领域,中国企业与国际龙头相比仍有8年左右的差距,但越往后我们追赶的速度会越快。中国这么大,不可能没有自己的GPU。”

刚刚在6月完成上市的航天环宇,将IPO募集资金投入到卫星通信、测控与测试装备的产业化中,以帮助公司把握国家航天产业和卫星通信产业大发展的机遇,为更多的型号装备及民用产品出力。李嘉祥告诉记者,除了瞄准高难度产品、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之外,公司还以低成本制造扩大经营为主要方向,研究如何设计柔性生产线、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中国空间站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刚刚开始,距离预期中的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还有七年,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者已经全力以赴。今年8月刚刚返程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在记者见面会上讲话,说出了航天工程建设者们的普遍心声,“亲自参与、亲自见证我们中国人登上月球,那一刻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一定是最灿烂的,这一天的到来将是我们中华儿女最激动也是最自豪的时刻。”

责编:张骞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载人航天 中国 空间站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2 思泉新材 301489 --
  • 10-12 天元智能 603273 --
  • 10-11 阿为特 873693 6.36
  • 10-09 卓兆点胶 873726 26
  • 09-27 陕西华达 301517 26.8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