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季章
近几年来,吉林银行重整了普惠业务,过去做过不少大中型企业的分拆贷款,现在转向做真小真微。在真正的普惠业务领域,吉林银行还是一个新手,需要向各家同业学习。
站在新的起点上,像吉林银行这样的中小银行,发展普惠业务应该兼顾其政策性和商业性。一方面,普惠业务首先是政策性业务,致力于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国有控股银行义不容辞,这是体现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应当努力寻找其中的商业机会,按照收益风险匹配的基本原则,把普惠业务做成一项赚钱的业务,而不仅仅是完成监管指标,因为只有按照这样的商业逻辑,才能实现普惠业务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少城商行、农商行,普惠贷款不仅规模大、增速快,容易达到“两增两控”等监管要求,而且资产质量高、定价高,成为规模与盈利的重要来源。这也应该是吉林银行的努力方向。
众所周知,按照银行的一般经营逻辑,低风险、低定价,高风险、高定价。有的普惠客户经营状况比较稳定,风险缓释手段也比较充足,属于低风险业务,过去银行由于其平均运营成本高于大额贷款而不愿意做,现在应该当做政策性业务来做,加大对这些客户的信贷投入力度,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其是大型银行,资金成本低,在这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但大多数融资难、融资贵的普惠客户对于银行而言,都属于高风险客户,这就需要作为商业性业务来做,用高定价覆盖风险,对这些客户而言,融资贵具有市场合理性的一面。例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创立的享誉世界的格莱珉银行,面向孟加拉最穷的人发放小额信贷,公开利率高达10%,银行保持盈利,社会效益显著。如果要求格莱珉银行降低利率,不再融资贵,恐怕它发展不起来,甚至存活不下来,不可能成为普惠金融的一面旗帜。
关于如何在努力做好政策性普惠业务的同时,加快商业性普惠业务的发展,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将普惠业务作为银行转型的重点之一。当前,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国内中小银行普遍面临优质资产荒、利差急剧收窄,导致营收和盈利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存量风险资产包袱沉重,新增不良压力加大;资本充足率吃紧,补充资本艰难等问题。面对严峻挑战,中小银行迫切需要转型,尤其是零售转型,发展普惠业务正是零售转型的重要内容,应从战略转型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加大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力度。
构建平衡风险和收益的经营管理体系。高风险高定价的普惠业务,回到了银行经营风险的本源,需要有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包括不良催收处置全流程的完备的经营管理体系。在金融科技时代,还需要充分运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营销获客、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先进技术。此外,还应当注意普惠贷款的组合,保持低风险客户、产品贷款的合理比重。在这方面台州银行等同业已经开创了最佳实践,吉林银行正在学习实践,已为真小真微客群研发专属的“吉惠贷”产品,计划未来三年投放100亿元,贷款平均利率保持在8%以上。
针对细分市场和客群创新产品。普惠业务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找准细分市场和客群,创新产品和业务模式。吉林银行将重点围绕吉林省优势产业拓展普惠业务,包括一汽供应链、医药产业链、“千亿斤粮食”工程、“千万头肉牛”工程等。针对吉林农业大省强省建设,吉林银行正在松原、通化两地试点,试图与政府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体系化的金融支持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可复制模式。
重点扶持一批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和企业家。找到有成长性的中小微企业,是银行既获取较高收益又较好地控制风险的底层逻辑。吉林银行计划未来三年选择支持2000户成长型中小微企业,不仅作为普惠业务的重要增长点,而且要培育成未来公司业务的基础客户,改变过去“垒大户”和“傍政府”的落后模式。我们还认识到,培育企业家比培育企业更重要,拟选择一批年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实控人进行全方位支持赋能,为吉林银行的经营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来源:《银行家杂志》
(本文作者介绍:吉林银行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