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读书滋味长!”

“秋日读书滋味长!”
2023年10月05日 06:55 贵阳日报

  阎崇年

  杰弗里·雷蒙

  赵冬梅

  何怀宏

  乔叶

  武黎嵩

  陈引驰

  葛亮

  古人说:“秋日读书滋味长!”秋天正是读书的最好季节。让我们跟随名家学者的脚步,看看他们在读什么书,在他们的书单中获取更多文化滋养。

  阎崇年

  历史学家

  我在读的第一本书是阎晓宏著《临帖笔记》。汉字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难在于:不像古瑟有五十根弦,绘画有数十种色彩,小说有上万个汉字可以不同组合,书法仅以点、横、竖、撇、捺五个基本元素,演绎无穷变幻而为书法艺术作品,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数千年来,长盛不衰。当下中国的书法家和习书法者,自少年到老者,总数应以十万、百万计。学习书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临碑临帖,如书中所说:“就大多数人而言,不临碑帖,便难入书法之门。”临帖,存在着选帖、读帖、悟帖、出帖等诸多学问。在《临帖笔记》中,作者表述了生动的体验和精到的见解。

  汇聚体验,凝成理论。诸多临帖之书,言感知者多,论道理者少。本书作者青年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实践中铸炼哲理思维,故书中随处可见哲思的光点。其论述深刻,富蕴哲理,启人睿智,悦目赏心。笔者已先读为快,本书为书林增一秀木,可列为书法爱好者的书房插架之作。

  第二本书是《从封建到大一统:〈史记〉中的历史中国》。要读书,要读史,这是个古老的话题。人们常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读起?我建议:从《史记》读起。《史记》怎样读呢?方法之一是以《从封建到大一统:〈史记〉中的历史中国》作为导读书。

  本书的结构是分作两编九章四十二节。其上编以时间作轴,从时间看历史,第一章为“始祖传说”即黄帝、尧、舜、禹,第二章为夏、商、周,第三章为春秋争霸,第四章为战国七雄,第五章为秦始皇帝国,第六章为楚汉之争,第七章为西汉;其下编以空间作轴,分为八和九两章,从空间看历史。这样,从时空两轴,分别展开,时间、空间、社会、自然四面交错,阐述这段近三千年的历史,从而解读、充实并阐发《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言的宏富内容和博大气概。

  杰弗里·雷蒙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

  在过去几个月我读过的书中,我非常推荐以下两本风格迥异的书。

  第一本是纽约大学校友弗兰克·迈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在这本书中,迈考特讲述了他在爱尔兰度过的童年时光。我的外公外婆是爱尔兰移民,所以我母亲推荐我看这本书,希望我更多了解我的文化根源。

  书里充斥着贫困、酗酒、抑郁、疾病和死亡的沉重,却也饱含欢声笑语、奇闻轶事、宗教信仰和邻里互助的轻松欢快。这本书让我对另一种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尽管它与我成长的环境大不相同,但同时也让我觉得自己与这种文化紧密相连。

  我相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也会被迈考特的作品所打动。通过对不同世界的了解,他们的人生阅历也会更加丰富。

  我读的第二本书是《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在这本书中,纽约大学教授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通过引入函数曲线的凹凸性概念,对“脆弱”和“反脆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发现当“凹”或“脆弱”的系统遇到压力时会被削弱,“有韧性”的系统在遇到压力时能够勉强支撑,而只有“凸”或“反脆弱”的系统在遇到压力时会变得更强大。

  塔勒布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努力培养“反脆弱”的能力,因为没有人能拥有完全没有压力的生活。逃避压力只会让我们变得更脆弱,更不抗压。塔勒布教授认为,想要完全隔绝伤害和失败是徒劳的,不如欣然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想要规避所有风险也是不太可能的,不如正视时不时发生的失败与挫折,并从中吸取教训;一味的稳定未必是好事,生活的波折和变化往往更值得珍惜;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复杂模型能精准预测将来会发生的事情,跟着简单的经验法行事往往更有效——但不会一直有效。

  如今,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同塔勒布教授的观点。与其寻求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安全,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成长,从不幸中不断学习,这才是大智慧。可能有读者会对这本书里的某些观点持保留意见,但能够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到这些观点并进行辩证的思考,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有意义了。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我在读的第一本书是马群林编撰的《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以下简称《人生小纪》)。

  李泽厚先生生于1930年,2021年逝世,哲学史家、思想家,一生经历风雨,从未放弃独立思考,努力为人类文明寻找更好出路,直至生命终结。如本书副标题所示,这是一场虚拟对话,作者提问,先生作答,所有内容大半摘自先生的“文章、论著、访谈、电子邮件、微信等”,并经先生本人“多次翻阅增删”“材料真实、叙述清楚、内容宽泛,也有重点”,先生生前亲为作序,称此书“倒是可以作为我的学术传记来阅看的”。

  我少年时曾读李著,爱其新鲜,一知半解,今日重读,大感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的格局之大、用意之深。比如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用“文化—心理结构”“实用理性”来解读孔子,欲“将人们的无意识唤醒为意识,了解其中长久维系这个具有巨大人口的文化体的‘精神’”,将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又比如,先生说中国文化心理“以身心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理想和目的”“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归(因为没有人格神),只能自己去建立依归和根本,比起有一个外在的上帝,这岂不更悲苦、更凄怆、更艰难?充满人文精神的中国乐感文化,其实有这样一种深层的悲剧基础”。

  读《人生小纪》可以知李泽厚,更可以通过这位思想者的引领反思华夏传统、中国现实及人类未来。

  第二本,葛亮的《燕食记》。书中,民国以来大时代变迁中的省港风流、饮食男女,人物个个形象丰满、具有成长性。故事跌宕曲折,背靠省港真实历史、美食文化,虚实相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克制的叙事值得赞美,常令读者于掩卷太息之际,忽忆前情,遂恍然大悟不同代际间的命运交织,又增怅惘。是尊重读者的好小说,我近十年读过的新小说,少有出其右者。

  能止,是最了不起的。你读得正酣,它忽然消歇,令人意不能平。抬望眼,凝神静思,种种因缘,蓦然明了,眼底不觉涌出一汪热泪。低头再读,则又是另一番曲折了。葛亮写故事写人物,但并不消费他们,他们,在他笔下有一点像历史中的人,无论悲喜,明天继续。这是文学的叙事,有着历史的态度。

  乔叶

  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有多个版本的《小王子》,它是我出差路上和睡前催眠的常备书。越读越觉得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因为它的弹性太大了,可深可浅,可宽可窄,可虚可实。说它是童话也好,寓言也好,短篇小说也好,都成立。它的理想读者对象不仅仅是孩子,但凡有童真之气的成人都适合。这是一本具有长久陪伴价值的书,你会读着它长大,但不会读着它变老。

  “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如果有,那就是写一部关于爱情的经典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毋庸置疑地证明,马尔克斯完美地消解了这种艰难。

  与其他情感相比,爱情也许是最特殊的。爱情与血缘无关,有诸多条件。这种爱意味着激情,意味着心动,更意味着能力。《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面世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我读过的最震撼的爱情小说——是的,没有之一。从青春如玉到白发苍苍,两个相爱的人没有走到一起会怎样?走到了一起又会怎样?两种可能性都在这个小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也是我常读常新的书。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时,就为其中的观察和分析惊讶:竟然如此,原来如此。七、八年前,当我开始写《宝水》,重读《乡土中国》,还是会感叹:依然如此,还是如此。同时也清晰地意识到此书不愧为社会学经典,因为它太大了。在这本大书中,或许每个人的故乡都是一本分册,《宝水》也是。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在读的第一本书是《哥德尔传》。哥德尔是一个天才人物,天才人物往往能够触及我们知识的限度或极限。他对我们人类知识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数学提出质疑。在知识的可靠性上,我们最自豪的是数学。但是,他的“不完备性原理”却指出了数学的局限。这一度让数学家们感到惊惶,希尔波特就持一种坚决反对的态度。他的态度类似于“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一定能够知道”。但是,“一定要”并不就“一定能”。有时意志的确发挥了巨大的力量,使得一些看来很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但是,它还是要遇到人类能力的一道墙。

  哥德尔告诉我们:“世界上还存在着超出人类理解能力的真理”。他自己并不悲观,他认为人类总能通过直觉认识到一些真理,他还是坚持人类的精神不可替代,并且独一无二。虽然这种“独一无二”中恰恰也包含着认识到局限的能力。

  《纳尼亚传奇》是路易斯更有名的著作,但我这里却想推荐他的这本回忆他早年生活的著作《惊喜之旅:我的早年生活》。

  我一直在好奇甚至寻求今人进入信仰的路径,包括现代西方知识分子在信仰淡化乃至不信之后重信的路径。艾略特是以前一直深深吸引我的作家。新近发现的一位则是路易斯。他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在他看来,如果现代人在离开信仰之后感到深深的不安,单凭自己并不能够完全自足,感到内心还是有一种深深的对超越存在的渴望。那么,可能就真有这样一种存在了。据此,如果一些受过很多教育乃至有过巨大知识贡献、甚至一度志得意满的人,却和一些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常常被视作愚笨的人一样,有一天渴望起精神信仰来了。那么,这后面就一定有某种道理。用他的原话说是:“如果我们心里有一种渴望,是无法以世上任何一种东西来满足时,就应该开始思考,也许我们是为着另一个世界而造的。”

  陈引驰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

  最近没有计划远游,但心里多少会动念,拿起商伟教授的《云帆集》,看着题目,便自然觉得愉快。还有一重亲切,是因为这部书的编集缘于郑培凯教授的邀约,它去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刊印了繁体字版。我也非常感谢郑教授的青睐,前年将既往的学术讲演稿集成《文学时空与士人信仰》一书编入了他在城大出版社主编的“坐看云起”系列。《云帆集》这次的简体字版,补充了四篇文章,其他的文字也有增订和修改。

  《云帆集》上编汇集了十二篇文稿。谈《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代小说的部分,自是商伟教授多年深研而专擅的,他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已是相关领域必读的大作;本书有关《红楼梦》的两篇,则以早期“全球化”的物质文化接触、交流为背景,从物质文化和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谈,满满的新意。

  书开头分上、下两篇谈现代白话文的文章,重新省查了文学史和文化史的这一重大转折,思考它与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转型的关联;这一讨论有很广阔的比较研究的背景,书的“后记”详细回溯了在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教授主持下进行的一系列报告会和工作坊的过程。

  唐诗是商伟教授最初在北京大学读书、工作时关心的重点,书中谈到唐代诗人题写名胜的问题,是对作者大前年在三联书店出版的《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进一步的阐说;谈杜甫的一篇,导向了商伟教授回归唐诗的第二部书《诗囚与造物:中唐的诗歌观和诗人的自我想象》,我们有理由期待它早日完稿、出版。

  下编六篇,既涉及大洋两边读书、治学的经历和感悟,更有回顾林庚、袁行霈、韩南三位老师教导和学术的动人篇什。

  上一次与商伟教授相见是在宇文所安教授的荣休会议上,记得几位朋友还一起在哈佛广场喝了啤酒,转眼五年。暑热中翻看《云帆集》,好似晤面,书中留下他多项学术工作的侧影,它们都很重大,不过绝非高头讲章,娓娓道来而谈言微中。

  武黎嵩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在读东晋次的《王莽:儒家理想的信徒》。

  王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历史话题人物。在西汉中后期春秋公羊学受命改制的思潮之下,王莽被一众知识精英推向了历史的前台,由“摄政”而“践祚”,最终在和平之中完成了改朝换代。这本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历史尝试”,假如王莽成功了,中国古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番轨迹,而不是血光火影的你争我斗。然而取得政权之后,王莽以《周官》建政,托古改制,造成民生凋敝、民怨沸腾,最终在绿林和赤眉的大起义中,走向崩溃,柳诒徵以“学博溺心”论王莽,可谓定评。王莽的覆灭,是古代儒学的第一次巨大挫折。

  2021年10月,原日本国立三重大学教授东晋次辞世。就在这一年,他的著作《王莽:儒家理想的信徒》中文版出版。在2003年日本白帝社出版东晋次的王莽传记之前,日本还没有一部关于王莽的独立传记。这本身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为什么讲述和评价王莽,并无法激发人们创作和阅读的兴趣?抑或是王莽难于评述,以至于在互联网的文化世界中,王莽被戏称为历史的“穿越者”。

  东晋次以“儒家理想的信徒”作为书名来评价王莽,有其深入的思考。西汉以来,阴阳五行学说以近乎真理的地位占据知识精英的头脑,《尚书》学大师夏侯胜以“皇之不极,厥罚常阴”劝诫昌邑王刘贺,使得霍光、张安世一众大臣“大惊”。对于天道的不断阐释和信仰,成为西汉后期弥漫在整个社会上空的迷雾。而另一方面,儒家经典《论语》《孝经》在重塑着战国尤其是秦汉以来民间社会的道德伦理。王莽的外戚身份,是他步入权力世界的阶梯。王莽的书生气质,是他获得文教精英信任的缘由。而他“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在没有完全掌控权力之前,他的一切都符合儒家理想主义对于理想的政治精英的品位,甚至在他居位辅政、初试牛刀之时,“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被誉为“在家必闻,在国必闻”。以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王莽是被时代的潮流推上风口浪尖的人”——这一点历来的评价者甚至本书的作者东晋次都没有给予充分的展开论述,这是十分遗憾的。

  王莽,留给我们讨论的话题,远远没有终结,而作者只是又一次开启了它。

  葛亮

  作家、香港浸会大学教授

  我在读的第一本书是童寯先生著的《东南园墅》。除陈从周、刘敦桢之外,研究中国园林,童寯是不可绕过的名字。其“情趣说”,从某种意义而言,打通了东方园林审美与现代建筑语言之间的任督二脉,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本书由童先生的孙辈建筑学家童明教授翻译,有薪火相传的意味。作序的是其好友王澍,亦令人惊喜,想起几年前读《造房子》,此序字里行间有从丹青落于自然之感。

  第二本书是《我生于美洲》。一如卡尔维诺烦琐的出生经历,在这个长达四十年的访谈录中,我们面对他知识结构与见解体系的庞杂,也面对了他观点的不断演进。

  从对小说这种文体的不信任到坚决的依持,可以看到自信的软肋对于一个作家的塑造。其承认了自己口头表达能力的困难,并以之为写作动力的秘密。“专注于困难的、需要发挥极致的事情,需要努力的事情。警惕肤浅的、简单的、为了做而做的事情。”

  第三本书是《伦敦六百年》,将伦敦这座城市的历史,无论是至暗时刻,抑或光怪陆离,瘟疫、大火、剧院文化崛起、二战轰炸,全然条分缕析,化身为冷暖自知的现实日常。

  纪录片式的城市史著作,跨越伦敦不同时期的全景文字导航。以小说笔法,切入这座城市的历史纪年。琐屑与丰饶细节,如枝蔓缠绕,充盈章节。如作者在书末所写:“漫步在伦敦街头,才如一场华丽的冒险,让人心向往之”。

  介房

(《“秋日读书滋味长!”》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2 天元智能 603273 --
  • 10-12 思泉新材 301489 --
  • 10-11 阿为特 873693 6.36
  • 10-09 卓兆点胶 873726 26
  • 10-09 浙江国祥 603361 68.0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