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读书人都要写字,以前写字都是用毛笔,写书法展示了中国读书人追求的美的境界和内心世界,正所谓‘字如其人’。我们中国的各种艺术,历史传统悠久,追求的审美境界有相通的地方,书法跟昆曲的展现也是一致的。昆曲给我很多启发,所以我时常喜欢写一些跟昆曲有关的字。”文化史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凯说。
作为“喜欢写字的读书人”,郑培凯幼习书法,喜爱研究戏曲文学,尤其是汤显祖与昆曲。正在新华文创·光的空间·明珠美术馆·心厅展出的“姹紫嫣红开遍——郑培凯‘书写斯文’系列书法展”以其新作《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出版为契机,展出近50幅书法作品,包含《牡丹亭》《玉簪记》《渔家乐》等脍炙人口的昆曲唱段,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唐宋大家的诗词代表作及苏州评弹等多元江南文化传承。
展览由上海明珠美术馆、新华文创·光的空间携手《书城杂志》、新华园共同策划,作为“艺文两栖人”系列展览第九期,延续文学与图像的跨界交融理念。展览开幕雅集上,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携外孙女朱韵霓共同登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昆曲里六旦、五旦、正旦的角色特点,并现场演示,让观众在领略昆曲的传世魅力。
梁谷音从昆曲旦角里最年轻的六旦(花旦)说起,请14岁的外孙女朱韵霓现场表演了一段《孽海记·思凡》的定场诗,展现六旦清脆甜美的少女声。之后是声音娇媚的五旦(闺门旦),梁谷音演示了《蝴蝶梦·说亲》引子里田氏见到楚王孙后的思念难眠,“终日不茶不饭,没情没绪,好闷人也”的唱白特点是“声音要非常嗲”。最后介绍正旦,梁谷音以《烂柯山·泼水》一出中崔氏的四句白口为例,展示了正旦人到中年“声音很厚很洪亮,很有爆发力”的特点。
郑培凯与国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林海钟一人写字、一人作画,共同挥墨创作,呼应展览“姹紫嫣红开遍”的主题,书画创作的灵感取自昆曲《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开始的一出,郑培凯题写大字“春色如许”,并以小字书写曲文“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林海钟画山水、垂柳与凉亭,满园春色。
新华文创·光的空间、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表示:“中国书法、昆曲都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与古诗词一样是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透过这个展览,我们希望让观众领略到多维精妙的中华文明独特魅力与可以融入日常的别致优雅的审美情趣。”
郑培凯在展览自序中写道:“我是个喜欢写字的读书人,最多只能称为写字家,最主要的乐趣,是在写字的过程中,体会文学经典的书写呈现过程。”
新华文创·光的空间核心区域心厅是书店与明珠美术馆贯通相连的多功能复合空间。作为独特的“有书店的美术馆”和“有美术馆的书店”,艺术与阅读在明珠美术馆与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创新融合。2017年创立伊始,明珠美术馆自主策划举办“艺文两栖人”系列展览,发掘优秀创作者,策划展出他们跨越文字与图像的艺术创作。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6日,免费向读者开放。
链接:《书城》30年,凝结共同记忆
一本书城杂志,凝结着众多国内外学人的共同记忆。人文杂志《书城》秉持“营造读书氛围、倡导理性精神、推广深度阅读、传承经典文化”的办刊宗旨,以思想、文化、艺术为内容定位,涉及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经济、政法、科技等多个领域,希冀在文化关怀的视野下,实现多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对话;同时坚持推广深度阅读,希望弥补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思考局限,和读者一起分享思想之美、文化之美、视觉之美。
近日,《<书城>2019-2022合订本》读者分享会上,作为重要作者和资深执行编委,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燕谈到身份转换时的不同需求和思考,希望研究成果能够通过杂志传达给更多读者。同为资深编委的作家李庆西讨论了经典在不同地域流传时产生的认知差异。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回顾《书城》三十年间的内容和形式的变迁,将书城杂志与纽约客杂志进行文化对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提出流量时代“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之策,对一本杂志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读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