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忠孝传家 教育为先”家规
林氏宗祠。
沱江下游、海潮湖畔,三面临江的泸县海潮镇小白村显得平和静谧。走进小白村的林氏宗祠,墙壁上挂着林氏老祠堂残存样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被命名为“抗战小学残存房”。祠堂与“抗战小学”有什么关系?
由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收到了各地不少家风家规故事。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访小白村林氏宗祠,了解林氏后人世代传承的家风故事。
重视教育是传统家风 后人在宗祠内建学校
清康熙六十年,林氏先祖由福建汀州府入川,在今泸县海潮等地定居创业。1741年,林氏宗族在海潮忠林坝筹建了林氏宗祠。
“重视教育,是我们林氏的传统家风。家不论贫富,子女不论愚贤,首在读书。”今年81岁的林藻华拿出林氏家规向记者介绍,“有子有女,重在教育。教之有道,理于诱导。培养成才,社会之福。关其暖饱,供其入学。教当从严,切勿放纵。育才父母,人皆敬之。”在林氏家规中,可以看出对教育的重视。族人除了一直践行着重视子女教育的家规外,在特殊时期,林氏后人甚至承担起了一方人才培养的重任。
抗战时期,在炮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中,族人林益生(又名林枝桐)个人捐资,在林氏宗祠创办了“富顺县怀德镇林氏私立小学校”(当时海潮镇林氏宗祠属富顺县管辖)。作为林氏私立小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已经93岁的林茂如还清楚记得当时学校的布局:林氏宗祠前面建有4间教室,另有厨房、食堂、男女厕所、操场等设施,教师住宿和办公室则设在祠堂内左右厢房和下殿。
林氏私立小学校在1938年秋季正式招生行课,设一至四年级各一个班,授课国语、数学、体育、音乐;生源不限地区、不限男女,免费提供课本、作业本,供林氏子孙和林姓的外侄、外孙就读,高峰期学生有近两百名。
“1939年9月11日,时逢海潮赶场,日机空袭泸州,炸死炸伤不少人。”林茂如回忆,泸州被日寇空袭的噩耗传来,激起全校师生的无比愤怒,师生们多次在学校操场、中林村中坝举行集会,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口号,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声讨日军罪行。“这是一所真正的‘抗战小学’。”林茂如说,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曾授予林益生“抗战胜利纪念章”一枚。
族人捐资350余万元 原地重建林氏宗祠
新中国成立后,林氏宗祠所在的村子划归泸县,林氏宗祠也被划为公有,学校更名为“海潮中林村小学”继续办校,为国育才,直至1975年被拆迁至该村其他地址,办学至1984年合并到海潮中心小学。
“这所有着‘忠孝传家、教育为先’优良传统家风基因的学校,办校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骨干和精英,其中包括为国捐躯的4位革命烈士。”林藻华说,林氏老祠堂除了办过学,在生活困难年代还曾办过集体大食堂。
历经270多年沧桑,老宗祠风侵水蚀,年久失修,逐渐成为危房。2011年清明节祭祖后,林氏后人决定“抢救”宗祠。随后,族人林锡成、林繁勇、林叶素、林叶梁各捐60余万元,加上其他族人捐款,共筹得350余万元。2012年4月,林氏宗亲会向海潮镇政府呈报了“在原地基上重建林氏宗祠的申请”。工程于2014年6月12日破土动工,2015年2月7日竣工。重建的林氏宗祠古朴典雅、布局有序、工艺精湛,占地1.41亩。
“2015年祠堂重建以后,到2019年,清明节宗祠都举行了祭祖大典。”林藻华说,每次祭祖大典,各地知晓的族人都会前来参与,多的时候达千余人。祭祖大典上,也会表彰优秀族人,包括孝儿女、孝儿媳、好婆婆等。“现在也在收集优秀族人的事迹,将会在以后的祭祖活动上进行展示表彰。”在林藻华看来,通过对优秀族人的表彰,不仅有利于“忠孝”等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发扬,也能使有德有品的族人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学习。王义鑫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