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代文化背景下看《长安三万里》的传统文化传承

从新时代文化背景下看《长安三万里》的传统文化传承
2023年08月10日 11:20 媒体滚动

转自:千龙网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诗、词、歌、赋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诗,作为老百姓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语言文化形式,具有很高的亲民性,所以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或许就是《长安三万里》这部暑期票房能够异军突起的因素之一。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以安史之乱为大背景,通过高适回忆他与李白、杜甫之间的往昔,来展现盛唐时期国家的自信与包容,这恰恰契合了当下新时代文化的主旋律。整部电影用唐诗串联起大唐三百年烟云的完整风貌,每一个人物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生途中的悲欢离合,在恰如其分的剧情中高声吟诵自己的诗句,让诗句变得鲜活,让观众通过诗句感同身受到剧中人物心绪的转变,体会到传统文化带来的情感上的强大冲击。

因为诗歌的存在,让每一位观众在电影中熟悉与亲切,甚至在遇到自己钟爱的诗句时都会跟着吟诵。正如电影中李白所说:“你心中的一团锦绣,总有脱口而出的一日。”这就是诗歌作为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魅力所在。

诗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也是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髓里的,更是传承在每一个中国人精神里的。创作者在电影中引用朗朗上口的诗歌的目的不单是穿针引线推动剧情发展,让观众更快的切入电影主旋律,更是想运用诗歌来引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共鸣。

电影中,高适对李白说:“我虽然成了一个小小的文人记事,但我依然能够一刀一枪拼杀沙场。”这句话应该引起了无数拥有远方的理想,但一直默默工作在基层的观众的情感共鸣。是的,电影通过对高适这个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坚韧不拔最求梦想的精神,也更深层的挖掘出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精髓。

在这部电影中,诗歌营造出来的不只是浪漫主义情怀,也不能简单归为剧情人物的精神寄托。更深远的意义是在新文化时代背景下用创新的形式带来的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只有将传统文化置于创新模式中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文化时代薪火相传,这也是《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带给观众更深层的传统文化体验。

“你我生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电影中的这句话不单单表达了盛唐时期每一位有志之士的理想,还影射出当今良好的文化传承环境和氛围,也借此希望能在更广阔的文化领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下去。(李思)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诗歌 长安三万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16 泰凌微 688591 --
  • 08-15 多浦乐 301528 --
  • 08-14 众辰科技 603275 --
  • 08-14 波长光电 301421 --
  • 08-14 视声智能 870976 10.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