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见习记者 赵臻颖
2006年,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史记》。讲台上他“萌”句频出,时不时冒出些“时髦”词汇吸粉无数。“我一直有个强烈的愿望,不但要让《史记》这部大历史走向大众,还要让这部巨著走进孩子的世界。”王立群曾说。
初登《百家讲坛》时隔17年后,王立群发挥研读《史记》57年的深厚功底,花费3年时间专门为孩子写了一套《史记》读本。与其他版本相比,这是一套努力吃透《史记》精髓的名家读本,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个优秀通俗读本。
《读史记,成大器》
作为“二十四史”开风气之先,“前四史”之首,《史记》是无可置疑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涵盖礼乐制度、天文律法、山河河渠、文献典籍等方面。三千年的风云变幻、金戈铁马、帝王将相、贩夫走卒、英雄草莽、书生意气、人生沧桑、怨愤郁结,经过司马迁的大手笔,最终凝聚成130篇、52万余字。
虽然王立群对《史记》中的故事已烂熟于心,但要给孩子写《史记》读本,并不容易。读史,有人看到的是权谋争斗,鬼蜮伎俩的阴险;有人看到的却是慷慨悲歌,万里觅封侯的大气。千人千面,出发点不同,终点自然不同。所以,从《史记》记载的故事中,究竟学到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也是十分关键的,需要权威的老师加以引导,才能达到严谨、准确、透彻的理解。
在王立群看来,真正吃透《史记》精髓的名家读本应该是通过人物故事讲历史、穿过历史讲人生、透过人生讲精神。所以,他专门花费三年时间,专门为孩子创作了近60万字的少年《史记》读本。
谈到此次为孩子改写《史记》,王立群提到,首先要考虑把人物的一生写全。比如写韩信就把韩信全部的重要事件讲清楚,比如少年时穷困潦倒,怎么出道,怎么成名,怎么错失机会,最后关头又如何做了错误的决定,一直到后来被杀的全过程都讲了。完整概括了韩信的一生,让孩子能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了将一个人物的故事写完整,将一个人物的形象写饱满,王立群不单单局限于《史记》中的某一篇去进行平淡的翻译,而是把有些故事结合两篇或多篇进行重写,同时加以深刻解读。
此外要打通《史记》与《左传》《战国策》等书籍中的相关文献,比如:第二册中的“赵氏孤儿”是依据《史记·晋世家》《史记·赵世家》和《左传》材料而写,王立群教授向读者说明了“赵氏孤儿”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大家熟知的赵氏门客程婴,用“狸猫换太子之计”救下赵氏孤儿,并假装投降赵氏仇敌,忍辱负重将赵氏孤儿养大。第二个版本是赵氏孤儿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借助其弟弟晋景公的势力,争夺赵氏集团内部权力。而第二个版本也和《左传》中记载的“赵氏孤儿”事件相一致,两本史书相互佐证,内容全面。
王立群在每一篇故事的最后一节还对《史记》事件、人物做了独到评论,这部分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文学散文。
他认为,在解读故事之后,一定要对这类价值观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不能只讲惊心动魄,不讲道理。在本套书中,解读里的引导会根据相关的故事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醒孩子们思考。该批判就批判,该歌颂就歌颂,有斩钉截铁,也有点到为止。比如王立群教授会告诉孩子们,司马迁写游侠、刺客,目的不是教人杀人,而是歌颂守信重诺的精神;司马迁写变法有功,强国富民的商鞅时,评价他“刻薄少恩”,实际是詈骂所有推行严刑酷法者,不得人心。在讲述第四册《鸿门宴》故事时,他告诉孩子:“大智慧,铸就大格局,定下总基调。小细节,成就大格局,执行大目标。一大一小之间,皆是变化,或扭转乾坤,或全盘皆输。一小一大之间,即是人生,即是生存之道。” 再比如第五册《国士无双》故事,讲述了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一生,从穷困潦倒、怀才不遇,到国士无双、居功自傲,再到最后被逼谋反、含冤而死。这个故事告诉读者:“有智慧者,善于谋划,但再好的谋划,也不如审时度势,抓住时机。错过了时机,再想‘往日重现’,这是不知‘时’,结果往往很狗血,甚至很血腥。时机是个怪东西,它要的是刹那的芳华,它向你微笑时,你没有投过欣赏的眼光,没有拥抱它,它受伤了,从此不愿再相逢。”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