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其产业的发展及相关技术的突破是助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如何紧密对接产业链,培养符合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江苏理工学院与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贝特瑞(江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联合地方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与产业创新联盟,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成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依托江苏省首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不断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深度融合,培养行业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立足地方产业
持续释放校城融合“能量值”
江苏理工学院所在地常州是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聚集了50多家动力电池规上企业,电池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电池产能的快速提升,使得相关专业人才缺口日益扩大。早在2015年,基于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江苏理工学院与常州华睿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新能源汽车学院,服务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2017年,学校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逸泰教授担任“双聘院士”,组建资源环境和清洁能源团队。2021年,面向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等战略需求,在常州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联合江苏省金坛华罗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金坛华罗庚科技产业园”)、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深入对接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型企业,在原新能源汽车学院的基础上迭代升级,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
强化多元协同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产业学院实施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置”的管理架构。成立了由开发区、学校、龙头企业、产业创新联盟等组成的产业学院理事会,形成了“政—校—企—行”多元协同机制。探索和实践了校企共建高水平实践基地、共用双方仪器设备、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研课程资源、共推教学过程、共融师资队伍、共助学生就业以及共享教科研成果的“八共”运行机制,实现了校企在“人才、管理、产教、科技、文化”五方面的深度融合。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创建“项目牵引、能力递进、职素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多学科专业交叉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全过程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技术迭代优势,开设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设计与制备、电池管理及性能监测等模块化课程以及跨学科项目化课程。立足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关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加强材料、化工、汽车、电子电气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构建“通用能力、专项能力、集成能力、岗位能力、创新能力”跨学科、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
产学研项目牵引“真题真做”,提升学生解决真实场景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炼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企业真实需求,分解设计教学案例,融入课程内项目和独立项目课程。近3年,江苏理工学院依托35项产学研项目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攻关和技术研发工作,其中26项获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毕业设计(论文)全部采用“校企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全部来自产学研真实项目。
产学研成效显著
构筑产教融合新高地
依托行业优质资源,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办学思路,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设计与制备、电池组装及测试、电池管理及性能监测等相关工作。近3年,产业学院所依托专业37%以上的毕业生服务于区域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并辐射新能源汽车全领域。其中,有15名研究生、103名本科生进入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贝特瑞(江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对口岗位工作。在创新理念和实践技能方面,毕业生质量获得了各企业单位的赞誉。
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产业合作项目研究,重点攻关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设计与制备、电池组装及测试、电池管理及性能监测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开展应用科技研发,协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改造。获批国家科研项目1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完成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53项,为合作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融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合力,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全面提升学院的工程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区域动力电池产业提供重要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该产业学院于2022年12月成功获批江苏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并于2023年3月被推荐参加教育部门国家现代产业学院的遴选。
(江苏理工学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院长 贝绍轶)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